闽台高校国学礼仪教育比较研究

2017-10-09 03:40董倩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

董倩

摘 要:通过对福建地区高校学生对国学礼仪的认知现状以及两岸高校国学礼仪教育现状的比较调查研究,结合高校学生如何将国学礼仪用于日常行动的实际,就如何将国学礼仪教育针对不同群体选择合适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把国学礼仪教育融入高校各专业教育,使之转化为师生的认同和自觉的行动,形成共同的愿景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闽台高校;国学礼仪;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9B-0006-02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如何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建设人们的精神家园?我们想到了“国学”这个词。清代著名学者孔治让在《周礼正义》中解释为:“国学者,在围城中王宫左之小学也。”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其实是“国学礼仪”。有学者说: “在人文精神培育上,国学给我们提供更为宽广的源泉。”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下“礼”和“仪”。“礼”指的是文化的内涵和灵魂,“仪”则是文化内涵的外在形式表现。

随着时代的变革,礼仪也在不断地被修改完善,并得到现代人的继承和发揚。但就目前教育情况来看,能将“国学礼仪”融入课堂的高校极少。在2013年12月18 日举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武汉大学台湾历史研究所所长冯天瑜就国学教育问题指出,国学讲习不只是学校事务,更应汇入现实人文教育的规范中。对于台湾中文教育现状,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徐武军也提到:“台湾教育以多元化和国际化为目标,这导致一再强调英文的重要性而不断压缩传统中国语文和中国文化的课时。”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对比分析闽台两地高校国学礼仪教育之异同。

一、两岸国学礼仪融入课程教学的现状调查比较研究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但是,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的物质文明反而使部分人的精神文明日益衰退,作为人们眼中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学生更应该让国学知识充实自身的头脑,并形成于日常的社交礼仪中。刘桂枝在《论国学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中明确指出“国学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对培养高职学生的管理艺术、人文情怀和人生境界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学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据笔者调查福建各大高校的公共课中,只有思政课等少数课程将国学经典融入德育教育中,其他公共课除文科课程之外,极少有涉及相关内容的。且中国大陆地区的国学教育多局限于课堂教学,而中国台湾地区的教学模式却与中国大陆地区有所区别。

莫祥慧在《感受台湾“国学”,品茗两地教法》中谈到:“让人不时感受到台湾浸染国学熏陶的底蕴,处处看似闲庭信步,清浅无痕,实则用意深刻,学生所获良多。”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在国学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甚至是差距。

二、两岸国学礼仪教育融入第二课堂活动的比较研究

中国台湾地区对于“国学礼仪”的教育除了教材选取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外,还渗透在家庭和社会之中,比如,在学“躬行孝悌”这一主题时,老师往往先让学生说明自己是如何对待父母和兄弟姐妹们的,然后遵从“躬行孝悌”这一主题反省自己的言行,接下来反转角色换位思考,从父母的立场出发,从而理解父母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但是,“大陆的道德教育注重正面引导,对社会上存在的道德问题涉及较少”。因此,大陆学生学到的知识仅限于书本理论,会在实践过程中随着社会的风气而改变自己的初衷或者茫然不知所措,因为他们无法从教科书所教授的知识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来帮助他们分析道德现状,和决断如何进一步行动。反而让他们对所学的道德产生质疑,从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孟子·离娄上》中讲到的一句:“无规矩不成方圆。”从“礼仪”的角度来看,即用“法规”匡正人们的思想,用“规矩”规范人们的行为,也是治国之本。但是我们常看到的社会现象却是:乱穿马路不止,“勇”闯红灯不停等行为。由此可以看出,仅限于“国学”书籍的推广和阅读是远远不够的。

要使学生能够在第二课堂中意识到学“国学”不仅包括 “神”,更应有“态”——“礼仪”。中国台湾地区在将国学理论结合实际运用方面做得比较好,他们的教材在典故后的“析论”部分着重培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比如,在讲《礼记·曲礼上》中的“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时,课后的讨论是:“现代社会经常会有压低别人以显示自己的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而在《庄子·山木》“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后的思考题是“结合自身情况试分析什么才是所谓的朋友”。这些问题都会促使学生在审视自我的同时获得生活的智慧,这就不仅是“授业”,更是“传道”。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如何建立“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我们在自己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践行。如何在高校中付诸于行动,树立文化自信?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学生在课余举办一些关于“国学礼仪”的活动。

“国学礼仪”种类繁多:出行有礼,宴饮有礼……我们可以根据现代社会需求将传统礼仪的沿袭和变革进行情景模拟,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国学礼仪”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例如,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高校的在校学生大多也是成人的年纪,也可以根据传统的加冠仪式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成长,这种仪式感其实增加的是他们内心的责任感和成熟度。endprint

在校内,还可以比赛的形式选出“礼仪之星”,并适当予以鼓励,从形式到内涵促进学生将传统国学礼仪融入日常生活;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使各个专业的学生对国学礼仪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校外,可以组织学生前往福建省内部分地区进行民俗观摩或考察等,了解福建省的风俗礼仪。

三、两岸国学礼仪教育潜在课程的开发研究

(一)国家对国学课程的重视度正在逐渐增加

例如,“2015年6月18日,国内首套《全国领导干部国学教育系列教材》出版。这是自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除中小学之外的,第二大群体即将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普及性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领导干部正心、修身、治国的理论资源和文化基础将有本可依,今年9月开始,这套教材将成为国家各级领导干部的研修课程。”其实,高校中的管理相关专业就可以将此套教材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结合本专业课程,将传统人文精神带入课堂,形成一种“国学理论支撑+专业知识实践”的教学模式,从而有效地宣传国学礼仪,系统地指导学生今后的管理工作,为他们今后如何聘用人才、作出决策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知识结构框架。

(二)通识教育与国学礼仪教育相结合,打造具有专业特色及人文素养的“通才”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跨学科界限的、学生应当掌握的人文知识与素养。《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意思是说,一个有知识、有教养的人应该多了解、多领会前贤先哲的言论和行事,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王达三就提出“国学既应是大学的专业教育,亦应是大学的通识教育”。 他指出:仅传授国学理念性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将传统礼仪等一些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东西在大学生的课程中呈现出来。因此,台湾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在通识教育中,也试图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徐明老师《例谈高职学院的国学通识教育》一文中就提出 “宜德宜商” 的说法,从财经类专业的角度出发,告诉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课程之外,也应注重道德礼仪修养,在授课过程中援引《史记》《资治通鉴》等案例使学生明白“民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等道理,这不仅仅是“礼”,更要在实际行动中践行,成为自己为人处世的“仪”。

四、实地调查比较研究

通过走访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华技术学院、台湾龙华科技大学等合作院校,以及厦门地区的厦门理工学院、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访谈从事高校礼仪课教学、思政课教学、人文素养课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人员,以及与赴台湾地区学习的师生们的交流和访谈,对闽台两地高校国学礼仪教育进行比较,发现他们在高校中以开设讲座进行国学教育的模式较为常见,而真正能以增加第二课堂和增设潜在国学课程传授国学礼仪知识的高校几乎没有。所以,两岸文化的高校传承仍存在相同的问题,應该就两岸如何共同将国学文化留存并发展延续下去,多进行沟通交流,尤其是福建与台湾地区有着天然的地理和文化相似性优势,更应在国学礼仪方面多做努力和贡献。

五、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讲给世界的十五个典故中,援引了《论语·里仁》《论语·为政》《周礼·冬官考工记》等论著中的经典言论,向全世界人民表达了我国人民顽强坚韧的民族精神,牢记历史,团结一致维护世界和平的心愿等,并会以实际行动践行沿袭我国国学礼仪中的精髓。习总书记对于我国的国学传承非常重视,因此,作为以培养国家栋梁之才为目标的高校,更应该在有关如何让学生扎实而全面地掌握国学礼仪文化知识的教学模式及课程开设方面进行深入的挖掘与研究。

基金项目: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海峡两岸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项目,《闽台国学礼仪教育比较研究》(编号FJJKHX 16-102)。

参考文献:

[1]吴乾圣.谈谈国学的时代性[J].群文天地,2013,(2).

[2]刘桂枝.论国学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作用[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4).

[3]莫祥慧.感受台湾“国学”,品茗两地教法[J].作文成功之路,2015,(3).

[4]王磊.台湾是如何留住传统文化之根的[J].中国报道,2012,(7).

[5]徐明.例谈高职学院的国学通识教育[J].文学教育,2015,(7).

[6]陈来.朱子思想中的四德论[J].哲学研究,2011,(1).

[7]陈来.20世纪儒学的学术研究及其意义[J].文史哲,2011,(1).

[8]陈来.《论语》的德行伦理体系[J].清华大学学报,2011,(1).

[9]罗志田.一次宁静的革命:清华国学院的独特追求[J].清华大学学报,2011,(2).

[10]陈来.朱子学与阳明学及其现代意义[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3).

[11]陈来.新世纪国学热的发展[J].北京大学学报,2011,(6).endprint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
如何在高校更好实行俱乐部教学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