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霞
【关键词】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思考;阅读;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3—0096—01
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要做到“语”和“文”的结合。所以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作为一线语文教师,经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抱怨:学生总是启而不发;习作的选材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假话连篇;绝大部分学生只是为完成教师的任务而写作,没有写作的兴趣和习惯等等。对此笔者认为,学生的语言能力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训练出来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平时大量的语言积累和训练。以下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学生到三年级才开始学写作文,而且只限于手写,在此之前很少有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写日记,学生们更是不会有此习惯。所以教师可以补起这个短板。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尝试写日记,由最初的一个词、一句话写起;由少到多、由注音到文字记录;逐步把词连成句,再由句写成段,随后逐渐进行简短的语言表达训练,倡导自由表达,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尝试记录流水账似的文字,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
二到三年级的写作训练,可以注重和所学的文本相结合来练,如,简单儿童诗的创作、课文的仿写;故事的续编、新编;和书中人物的对话等等。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写简单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让他们有足够广阔的自由想象空间,使他们的思维不受任何文体的限制,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到了中高年级,此时重点要进行读后感、调查研究报告、哲学小论文、人物形象分析等专题写作训练,并定时举办辩论赛、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等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此时要注重表达的深度、语言的精准、选材的新颖、观点的独特、对学生的写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引导学生海量阅读、大量写作,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能读会写,阅读教学最终还是为写作服务,所以,读和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读写不能分家。我们应真正做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对一年级刚入校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大量识字,尽早扫除阅读障碍,提倡海量阅读,同时要极力普及亲子阅读。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读故事、讲故事,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说说故事中的人物、简要的故事情节等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学生进入二年级,应鼓励学生逐步地开展独立阅读,把整本书引进课堂,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应要求学生在书中学会做批注,勾画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等等。还应该有专门的阅读课,如阅读推荐课、阅读交流课等等。教师要把适合学生读的好书推荐给学生,还应该和学生一起阅读,共同讨论。如,根据所读内容,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情节、人物、事件等)。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阅读完后,教师要专门抽出一到两节课的时间对书中的人物(借助事例评价)、事件(最感兴趣的或印象最深刻的并说出理由)、结局(改编、续编或结合实际谈自己的看法)等进行纵向的分析说明,最后畅谈感受、提取写作话题,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书,让学生把书读薄,再读厚。最后,根据讨论结果让学生学写读后感,虽不定质量和标准,但可以适时评优促劣,但一定要以鼓励为主,以赞赏为主。
到了中高年级,应要求学生读整本书,写读后感。并要求学生根据所读内容,寻找话题作专题研究,鼓励学生尝试哲学小论文的创作。如,读了《幸福来临时》,教师可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幸福;读了《夏洛的网》,教师可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交友;读了《小狗钱钱》,教师可引導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等等。总之,要让学生走进书中的故事情节,和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把一本书既能读薄,也能读厚,真正把书读懂。
总之,学生的发展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的,尤其是一部分学生的语言能力可能发展较慢,作为教师,一定要有十二分的耐心、宽容心来等待他们的成长。教师平时教学中要加强小学生日常写作兴趣的培养,让小学生爱上阅读;要通过大量的阅读,让小学生熟练地遣词造句;要注意让小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写作真正“活”起来,以此提升小学生以写作和阅读能力为主要基础的语文综合素质。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