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个性化学习指导

2017-10-09 04:09滕晓红
新一代 2017年9期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图式建构主义

滕晓红

摘 要:本文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出发,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建构主义新理念,并努力形成一种以建构主义理念为基础的行之有效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探讨从根本意义上进行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的研究,构建学生个性学习方式的方法。

关键词:建构主义;图式;模式;个性化学习

一、建构主义理论对高中语文个性化学习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理论更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念

通常,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里,教师逐一按课文编排的顺序进行教材的讲解、分析,全部讲解完了,老师也就放心了。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新意义的获得并不是通过简单灌输就能完成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把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新的有意义的建构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应该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进行新的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

(二)建构主义理论重新定位了语文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跟着老师,从一个重点到另一个重点依次走过,一节课下来笔记写了一大堆,过后在头脑中却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课堂效率极其低。究其原因,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颠倒了。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这一理论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主动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与对话,建构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通过各种方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意义建构,形成新的图式内容。

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中语文个性化学习课例

基于以上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结合笔者尝试的诗歌教学的“山水田园诗”课例,简要谈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建构主义理念,探讨从根本意义上进行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的研究,构建学生个性学习方式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编排诗歌单元体例是以诗歌出现的时间为序,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结合现有诗歌篇目,按诗歌题材予以分类,如“山水田园”“羁旅”“边塞”“闺怨”等。

(二)学生分析

诗歌鉴赏能力层级要求高,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简单的赏析之上,而缺乏系统的分析归纳,而形成一定的体系往往要等高三诗歌复习时由教师来完成。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情境设置,激发相关图式。建构主义认为:最主要的教学设计应该是设计情境化的学习环境。将特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设置到情境化的真实学习活动中,一方面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情境、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等实践活动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除开一篇课文选定的诗歌篇目《山居秋暝》,教师还选定4—5首诗歌供学生分析,将学生分成相关的小组。从诗歌朗诵、意象分析、主题归纳、思路点津、手法赏析等不同角度赏析。

2.探究协作,丰富学生图式。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帮助他们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应尽可能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意义建构。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行合作学习是行之有效的最佳途径。

3.自主探究。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从自己的观点出发,先进行自主探究。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分析、整理,找到符合自己观点的内容来丰富自己的图式。这时教师则充当协助者的角色,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合适的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料)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索和新的意义建构。

4.协作对话。因为大家观点不一致,笔者采取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建立起一个共同学习体。在这个学习体中,学生、教师共同丰富各自观点的依据,共同批判性地考查对方观点、论据等。通过协商和辩论,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这样有利于整个学习共同体完成对所讨论知识的意义重新建构,使关于“山水田园诗鉴赏”这一主题的图式能够更加趋于完善。

5.归纳总结,更新学生图式。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实现对新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巩固和深化自学习鉴赏诗歌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在已理解的知识基础之上,最终形成新的图式,形成诗歌赏析的相关系统性的知识体系网络。

6.巩固拓展,运用图式。学以致用,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学生更新了他们的图式之后,要给他们提供一个巩固运用的机会。这部分练习的设计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把刚才学到的知识再应用到现实情境中,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面对新的诗歌内容,能從上述角度进行准确的把握赏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性化学习图式建构主义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支持下的Sakai个性化学习研究
微视频在初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SOA的在线学习资源集成模式的研究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