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洋
摘 要: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科门类繁多,内容繁复而深入。若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遵循以往的一课一师的模式,长此以往可能会因教师的惯性思维及惰性而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及疏漏。因而,可在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分层走班制”,以竞争激发特色的凸显,引领专业的精细化发展,促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养成。
关键词:分层走班制;课程教学;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9B-0061-02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提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的要求,高职计算机课程如仍以学校行政班级授课制教学,难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对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更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因而将分层走班制引入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便于凸显专业特色,利于学生专业成长。
一、目前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弊端
(一)学生对专业方向缺乏兴趣
高职计算机学科门类及就业方向多,部分学生对专业方向的选择只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招生老师的介绍仓促决定,更有甚者是跟随同学选择专业。专业选择没有依据自身特点、特长、爱好,具有盲目性。导致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发现所学与原来所想有较大的出入,刚开始的冲动没有维持多长时间的专注,渐渐地学生开始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和耐心,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专业倦怠。
(二)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学缺乏热情
高职计算机专任教师受大班授课的影响,无法针对学生特长、特点、兴趣爱好进行有差别的教学,无法从教学过程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及形成自身专业素养。部分高职院校在安排计算机专任教师授课课程时认为计算机教师什么都能教,因此安排教学课程时随意性很大,不能结合教师的特长、特点、兴趣、研究方向安排课务,造成了部分教师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学缺乏热情,出现消极怠工现象。
(三)教材选用缺乏针对性
教材是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选定的,而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所学内容、所学深度没有明确的目标性,教学安排不科学,随意性大。因而在教材选定上具有盲目性,缺乏合理性及针对性,导致教师上课时学校所发教材会搁置一边,需要任课教师重新整理并复印部分教材给学生。
二、分层走班制的定义
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教学任务及目的、教学对象等因素,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分层走班制应定义为: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老师的意见,自主选择不同专业方向及深度,同一专业方向同时开设不同深度的课程,学生根据选择及推荐分别到相应老师处听课,原有的班级保持不变。这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它的特点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从而有助于学生专业兴趣爱好的培养及深层次专业知识的探索,有利于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及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它的本质是以个性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三、分層走班制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一)教师确定专业方向
高职计算机课程门类众多,在实施分层走班制之前应首先根据任课教师的专业特长及市场所需细化专业方向,为后续学生走班及分层作铺垫。其次,合理统筹并安排各专业方向的学科课程,明确各专业方向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确保学生选有所学,学以致用。最后,依据教师的兴趣爱好、技能专长、研究方向将教师匹配到细化后的专业方向学科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二)专业方向实施层级划分
精细化专业方向的确定为分层的实施奠定了基础。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同一专业方向上的层级划分主要针对以上两类课程展开。首先,将理论必修课程分为必修基础班和必修研习班,基础班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研习班针对基础扎实并学有余力的学生。其次,将理论选修课程分为选修基础班和选修研习班,选修理论课程的设置为部分有望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最后,将实践课程分为基础考工班、社会实践班、技能竞赛班三类,如此可满足不同学生对自身技能水平的不同要求,也为学校技能竞赛及推荐学生就业夯实基础。
(三)学生分层走班的开展过程
1.学生分层问题。
(1)学生分层的原则。
依据高职计算机专业方向的层级划分,学生在分层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学生分层时必须兼顾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其次,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分层时理论分层与实践分层可区别对待;最后,学生不定分层,可在不同层级间流转。
(2)学生分层的实施。
首先,依据学生本人所阐述的兴趣爱好、专业认知、个人需求,同时结合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对于该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现状等评价,合理推荐至相关专业方向中的理论及实践层级。这是学生的初定层级划分,能够为后续的学习及提升奠基。
其次,依据学生在相关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层级中的考核结果,重新评定学生在下一阶段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中应处的层级。实行优进、良留、差退的动态层级划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最后,经过长时间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分层活动,依据考核及评价结果最终确定学生的层级划分。此为最终层级划分,实现了定人定专业定层级的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学分层问题
教学分层问题主要包括了教学目标的分层与教学内容的分层两方面,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息息相关的因果关系,因而不再分别阐述。endprint
教学分层应依据以下方面考虑:首先,从专业方向考虑,各专业方向要求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与达到的技能水平不同,因而在教学分层的前期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分别制定符合各自需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而根据各层级的不同要求制定梯度递进式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其次,从课程性质考虑,高职计算机理论课程注重知识的理解、领悟、迁移、应用,需要学生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潜心思考与钻研。高职计算机实践课程注重操作方法、操作过程、操作水平的培养、锻炼与提升。教学分层过程中的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应根据课程性质与特点因地制宜。最后,从学生素养考虑,鉴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及潜能存在差异,因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基础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不同层级学生的需求,努力消除“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现象。
3.考核及评价分层问题。
考核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手段,采取分层走班制必须对每一个阶段进行考核与评价,并以此为动态分层的依据。对于不同专业方向的不同分层的考核与评价应具有梯度并注重区分度、适应性及合理性。
首先,考核与评价应依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课程类型进行选定,应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专业针对性,能够满足不同专业方向与不同课程类型的需求,体现考核与评价的区分度。
其次,考核与评价应在同专业方向、同课程类型不同层级间体现出梯度变化,同时兼顾考核与评价的合理性与全面性。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进行可持续性学习。
最后,在同层级的考核与评价中尝试选作部分,有利于某一层级向更高层级的过渡,有助于学生自我驱动力的形成,使分层走班制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更富有灵活性。
四、分层走班制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一)教师专业教学划分问题
教师专业教学的划分在整个分层走班中至关重要,首先是对于专业方向把握精准与否,其次是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的充分与否,最后是教学热情的饱满与否,以上三点直接关系到专业化分层教学的质量。因而,在教师专业方向划分上应以教师自愿为主,行政干预为辅,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二)学生分层选拔问题
每个学生的确存在个体的发展差异,分层选拔是为了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最好发展,从而避免学生标签化,出现自暴自弃或自以为是的现象。合理的人性化分层是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之上,并能建立好完善的激励机制,保证学生进有所用,退有所安。
(三)分层走班的管理问题
分层走班过程中势必会对原有班级的秩序产生影响,使班级管理的难度加大。因而,在实施分层走班过程中,必须从领导层面处理好学生教育与学生教学两方面的问题。保证学有所教,生有所管,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同时约束好他们的行为。
(四)分层考核尺度问题
分层走班按照学生兴趣、能力、专业进行划分,为了达到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区分考核层次,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在设置层次考核过程中应注意从专业层面、课程性质层面、难度层面、题型题量层面进行综合的尺度把握。同时注重能力测试在考核中的比重,试题或操作注重梯度,合理安排考核时间及方式,多层次、多维度、多段进行考核。
分层走班制的实施总体来说是按照学生兴趣与意愿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促使学生自我发展。与此同时,分层走班制也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专业的精细化发展,加深了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分层走班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和研究,以坚强的毅力与有效的方法使分层走班制发挥更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张树伟 .高职院校实行“走班制分层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2]蒋云霞,丁敏娟,李亚,李蓉.高职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6,(31).
[3]庞代国.浅析如何提高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J].知识经济,2017,(04)
[4]黨海燕,邵典学,陈世亮.探索高校计算机课程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方法[J].科技展望,2015,(35).
[5]王昊.以校企合作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改革[J].经贸实践,2015,(16).
[6]陈权明.如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J].信息与电脑,2011,(4).endprint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