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学良
摘 要: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尝试中建构知识体系,发展创新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开展尝试教学的意义,尝试教学的模式,以及对小学数学尝试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9B-0066-02
新课程重视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改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欠缺的现状,改变“先讲后练,先教后学”的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与合作交流中获得发展。尝试教学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也使学习变得更为主动。
一、开展尝试教学的意义
(一)让学生成为一名实践者
學生是“人小心不小”,他们是未被承认的天才。而尝试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潜能,能让学生在亲身尝试中将可能转化为现实。教师往往将学生视为“一无所有”,力求将所有内容讲解清楚,其实学生往往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与经验,他们可以运用旧知尝试学习新知,从而获得主动发展。
(二)让学生成为一名成功者
教师可以将学生易犯的错误视为教学资源,设计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让学生在尝试中改正错误。尝试可能成功,也可能出现错误,当出现错误后,教师要及时指导、纠正,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再一次尝试,成为一名成功者。
(三)让学生成为一名创造者
有尝试才能有所发现,才能有所超越,才会有所创新。尝试有别于模仿,它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探索活动。应使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解决问题。
二、尝试教学的模式
(一)迁移尝试模式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之间联系紧密,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的学习须根植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教师须利用旧知的迁移规律,以旧引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学逐步解决问题。具体方法有:(1)巩固知识,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是旧知引出新知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产生疑问,为思维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向。如在学习相遇类、追击类问题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准备一些路程类应用题,引出“路程=速度×时间”的公式,让两名学生分别从教室前、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两人相遇,以此说明教室前后的距离就是两人行走的路程和。(2)递进尝试,完成任务。一是在初次尝试中发现问题。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尝试,就会发现问题、产生疑问,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二是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寻找答案,教师只是引导者,不能机械地将结论告诉学生。三是重新尝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解题情况,根据出错情况予以引导,让学生尝试运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如在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时,学生已具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的知识,用观察、手摸的方式感知圆锥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装黄沙的方法,探索同底等高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3)再度练习,深化新知。在第一次尝试中,部分学生会出现错误,他们可能是没弄懂算理,也可能是没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要再次安排尝试练习,给第一次未尝试成功的学生一次机会,帮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能拉开档次,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进步。
(二)感知尝试教学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学生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尝试教学法理解概念、应用概念。一是利用生活经验感知。教师要找准新知的“生长点”,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在小球的一端系上一段绳子,用手拽着绳子,将小球甩起来,看看小球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教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用甩球的方式画图,对圆建立了初步的概念。二是在多次尝试中准确理解。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基于学生知识的“生长点”,问题要层层递进,学生在多次尝试、感知中建立表象,促进概念的内化。如学生都有过“分”物体的经历,但学习“分数”内容时,教者为帮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提出问题:“有8盒饼干,要分给4位同学,怎么分?有哪几种分法?结果怎样?”教师总结学生的分法,大概有8、0、0、0,5、1、1、1,2、2、2、2等多种方法,很多学生都喜欢第三种分法,原因是每份的饼干盒数相等,最公平合理,从而引入“平均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教者提出问题:“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每份与总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三是再次尝试,掌握应用。学生在尝试中建立概念,教师要抓住教学契机,从不同的角度开展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把握内涵。四是实际练习,掌握概念。学生只有通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后,才能准确理解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思维真正得到发展。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层次性,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由易到难,从概念到应用,做到层层递进。如在《认识吨》教学中,教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里填入合适的单位名称。例如,一个鸡蛋大约是50();一条草鱼大约重4();15个小伙子大约重1();一头河马大约重3();一座桥的限载量是10()。一桶油重200千克,多少桶油的重量是1吨?
(三)操作尝试教学
学生在自学课本后,进行尝试性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再由教师讲解、学生尝试,以促进学生对课本的理解与把握。如在《面积的认识》教学中,教者让学生随手摸课桌、书本的面,一边摸一边感受。选取身边的两个物体,一边说一边摸,说说什么是它的面积?比一比哪个面积比较大?教者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方格纸,让每人在上面画一个长方形,利用数方格的方法,比一比谁的面积大?教者将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思考、合作的空间,让他们在触摸、观察、画图、比较、猜测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对小学数学尝试教学的思考
(一)问题的设计要由易到难
如果问题设计过难,学生在尝试中就会遭遇困难,不能体验成功,从而降低学习的兴趣。设计的问题要由易到难,使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让他们因趣而学,产生尝试的积极性。
(二)活用“先教”与“先学”
以概念为主的内容可让学生先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尝试;以应用为主的知识可让学生先试,再自学教材,教师再检验是否尝试成功,是否从中领会了解题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运用“先学后练”“先练后学”的尝试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尝试中习得知识,提高创新意识。
(三)善待错误
学生在尝试后会出现诸多错误,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存在,激励他们主动改正错误,要善于利用这些有效资源,将其作为解决难点的突破口,让他们在尝试中激活创新思维,不断走向成功。
(四)分层指导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指导,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吃得好”,“吃得饱”。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组间的交流讨论,让他们彼此分享观点,相互启发,激活思维,从而养成善于思考、乐于尝试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知识的传输,忽视了人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情感的体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难以提高。在数学教学中,应努力开展尝试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在尝试中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永云. 尝试教学研究成果区域性推广应用的思考[J]. 人民教育,2011,(7).
[2]王旗荣. 尝试教学法促我成长[J]. 人民教育,2011,(9).
[3]周莫涵. 小学数学“先学后研”尝试教学的几点感悟[J]. 人民教育,2011,(4).endprint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2017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