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珍
摘要: 近几年,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呈现加速势态,新技术、新媒体、新模式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本文阐述了在数学学科教学中使用信息化工具展开课前自学、课上教学及评价,并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先学”初中数学教学的模式及教学组织形式,以期能够促使初中数学教学和谐、融合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数学;个性化;深度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7-0106-02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现今的数学学习已不再局限在课堂,局限于书本,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随时获取数学知识,并接受教师的指导,数学学习观念发生了改变。笔者所在学校坚持以“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实践了“自主学充分、合作学做透、展示学精彩”的教学模式。笔者在六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信息化教学经验,并不断寻求初中数学课堂的生长点。下面,笔者结合“互联网+”,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做以下几点思考。
● “为”先学,“析”生成
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意识到基于“互联网+”的“先学”,不仅存在于教学设计中,而且更多地存在于学生自学、群体互学、互助交流等环节。它将导学单中要达成的目标(自学、内省、评价和自我管理)与信息技术手段深度地融合在一起,使教师能够通过数据分析,了解个体和群体“先学”的情况,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地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备学生”的效率。
以往的导学单设计遵循“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学生在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完成教师设计的题目,引发思维冲突,從而“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较高,中等偏下的学生往往只能停留在会做题的层面,很少能“悟”出解决方法。
如今,“先学”阶段的自学资源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文字资源,而是轻松活泼的视频、网络资源。学生首先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观看微课展开前置学习,接着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互动交流,在交流中将困惑、想法“价值”化,并形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策略(如下页图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整合、分析“生成”资源的能力,也可以帮助教师搜集相关数据及信息,调整课堂教学策略,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整个过程遵循使人进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个性化、人本化、持续性——“无为”,而不以技术和模式来绑架思想,否则演变成流水线,再先进的方式也会成为桎梏。
● “为”形式,“促”内化
数学的课堂应该是互动的课堂,是一个动态的、随机生成的过程,只有交流互动的数学课堂才更具有生命力。因此,教师应以“互联网+”为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的机会,使学生由“观望者”转变成“操作者”,并在互动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找到“成功的快感”。笔者因此设计了“互联网+”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模式,如图2所示。
例如,笔者在讲解《与二次函数有关的面积问题研究》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平板电脑中的“inmeeting”APP展开小组讨论,接着将小组讨论的结果通过云平台(StarC)进行课堂展示。展示的学生有能力强、能力弱之分,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其潜能是巨大的,通过“互联网+”的有效介入,教师可以轻松地将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自由互动。在互动中,学生收获的不单单是解题技巧,更多的是如何解决问题及解决后的成功体验。
● “为”评价,“谋”管理
练习是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的重要数据来源之一,课堂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堂练习才能实现。传统的教学评价依靠的是课本上的练习题,但课本练习题相对来说单一,且反馈不够即时,这就影响了课堂评价的全面性及完整性。因而,笔者利用问卷星平台设计了“前测”和“后测”,进行在线的实时检测。
“前测”可以让学生在“先学”阶段更专注,对所学的内容理解得更透彻,同时后台可以及时地反馈测试结果,并解析学生本人及其他同学的“先学”状况,从而帮助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了解自己在班级群体中的水平,生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同时,由于借助了家长的手机,家长也可以参与到评价环节中,这样就满足了学生在家长面前被肯定的需求。
“后测”即“当堂检测”,能够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及时地将反馈推送给学生。多维的评价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并发展为深度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全班的数据,了解学情,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 结语
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无时无处不受到教育的熏陶。教师的“无为”使得课堂不再单是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更多的是让学生得到了来自自我、同伴、家长和老师的肯定、鼓励和督促,充分体现了顺应自然,各适天性,“教”与“学”将保持在最和谐的状态——无为而无不为。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发的“再学习力”是无法估量的,这才是教学最真实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