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句式衔接功能及其成因暨语用原则

2017-09-30 02:17黎洪曹德和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形成原因

黎洪+曹德和

摘 要:朱德熙曾指出平行句式具有衔接功能,考察表明该观点经得起事实检验。编码过程的模仿性、毗邻单位的相似性、前后语片的对等性以及句式意义的一致性,与前述句式衔接功能的形成不无因果联系。在语篇建构过程中,对于平行句式的运用需遵循表里和谐、服从目的、兼顾韵律以及合体适量等语用原则。

中图分类号:H0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17)05063806

关键词:平行句式;衔接功能;形成原因;语用原则

Abstract:Zhu Dexi made it clear that paralleled sentences have cohesive functions, which has been proved to be practically true. Imitation in coding, similarities between adjacent units, and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former and the latter fragm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generating of the cohesive function of paralleled sentence in causation.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xt, employment of paralleled sentences needs to comply with the pragmatic principles of consistence between sentence pattern and meaning, aim-compliance, rhythm-connection and adequacy.

一、平行句式衔接功能考察

在《语法讲义》中朱德熙曾提出过一个重要观点:建立“分句之间的联系”既可借助意義上的联系也可借助“形式上的联系”;形式上的联系有多种表现,其中包括“分句构造相同”。[1]216“分句构造相同”乃平行句式主要表现。照朱先生的意思,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句法构造相同相近①的句法单位通过并列排布所组成的句法复合体即平行句式具有衔接功能。

朱先生关于平行句式具有衔接功能的观点却未能引起学界重视,得到积极回应。之所以出现这反常情况,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平行句式的使用离不开词汇的支持,在二者结合组成的语篇中,平行句式的衔接功能比较隐蔽,词汇的衔接功能比较明显,结果前者为后者所遮掩。二是我国有关语篇衔接的研究虽然并不晚于西方[2],但全面兴起则主要受到西人影响。因为在西语中平行句式衔接功能并不像汉语那样表现明显,西人对此缺乏足够重视,即便有所触及也大多是从对偶和排比等辞格运用着眼,结果在语言研究上习惯跟着“国际潮流”走的我国学者,对于朱先生

前述观点也就不大在意了。需要指出的是,刘丹青(1982)[3]、张国宪(1993)[4]的相关文稿,均已注意到平行句式的衔接功能,但所论仅限于二元平行句式,而不像朱先生是在更为宽广的视界内考察有关现象和揭示有关规律。

平行句式的衔接功能之所以比较隐蔽,全因为句式以词类、句法成分、某些标志字以及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等为构成因子,这些构成因子大多缺乏实在性,藉此构成的句式自然也就很空灵。尽管借助语法术语和分析手段可以在书面上对它加以描述,但其基本特征并未因此改变。以至人们面对极为抽象的平行句式,无法就事论事判定它是否具有衔接功能。例如人们可以从“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之类语段中析取出“主语+谓语(述语+宾语/主语+谓语)∧主语+谓语(述语+宾语/主语+谓语)”这平行句式,但难以据此断言,如果相继出现的两个语片其句式均为“主语+谓语(述语+宾语/主语+谓语)”,彼此必然存在衔接关系。

对于平行句式衔接功能的考察是否无从入手?不是。可采取如下方法:首先,找些如下语例,其前后语片在语义照应上没有问题,但给人衔接不好的印象;而根据语感,原因在于本应采用平行句式而未采用。然后,对衔接欠佳的语例进行变换实验,将毗邻语片的句法结构由非平行转为平行;最后,根据衔接效果反应形成结论:如果衔接效果明显改善,则认定平行句式具有衔接功能;如若不然则另当别论。

在论及汉语规范的著述中,不难找到符合上述要求的语例:

(1)天上一弯月,地上灯万盏。(张斌主编《简明现代汉语》)

(2)做笔记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遗忘,二是写作练习。(郑文贞等《学生作文语病浅析》)

(3)被告人于小海与被告人马新秋……窃得人民币四百三十元、侨汇卷二十元、粮票四百三十余斤、布票一百三十余尺、购货卷一百一十张、八人棉花票卷、食油票三斤、葵花牌录音机一台……(高督《我们应当研究语言文字》)

例(1)先行语片的主语为 “天上”,后续语片的主语为“地上”,彼此语义对举。语义对举可以帮助毗邻语片建立照应联系,可见该句不存在语义照应方面的缺失。但它总让人感到衔接上有毛病。问题出在:构成该句的两个语片为并列关系,根据常规,对于具有前述关系的组合,应当让构成单位在句式上趋于平行;而在例(1)中,先行语片为“主语+谓语(定语+中心语)”,后续语片为“主语+谓语(主语+谓语)”,句式不平行。对后续语片加以调整,让该句以“天上一弯月,地上万盏灯”的形式出现,则衔接欠佳的问题不复存在。

例(2)的两个语片,分别由“一是”和“二是”领起。前述领起语具有关联作用,可见这两个语片是借助关联词语建立照应联系,其间不存在语义照应上的问题。然而以上组合在衔接上亦让人觉得有需要改进之处。该例毛病同上:应当让有着并列关系的毗邻语片在句式上趋于平行,而作者没有这样做,与前后领起语相联系的“避免遗忘”和“写作练习”一为述宾结构一为定中结构。通过调整,让它以“一是避免遗忘,二是练习写作”亦即以平行句式的形式出现,则衔接方面的缺憾烟消云散。endprint

例(3)中的八个语片,均由名词或名词短语与数量短语结合构成,其中名词或名词短语之间有着语篇语言学所说的“同现” (collocation)關系。“同现”关系乃是建立照应联系的重要基础,可见前述语片并不存在语义照应上的问题。八个语片除了第六个为“定语+中心语”,其他均为“主语+谓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与数量结构组合,有人分析为“主语+谓语”关系,有人分析为“中心语+后置定语”关系,这里姑且采取前一种观点。,因为句式参差不齐,影响了整体连贯性。对第六个语片加以调整,将其由“八人棉花票卷”改为“棉花票八张”,让八个语片以平行句式形态出现,则衔接上的不足随之克服。

通过以上考察可知,朱先生前述观点建立在语言事实基础上,完全正确,经得起检验。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作家,尤其是著名作家,早已注意到平行句式的上述功能,意识到它具有增强语篇连贯性的作用。请看有关例证:

(4)原初形式:最难堪的,自然是妻儿的远离,而且不通消息,……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初版本)/ 修改形式:最难堪的,自然是妻儿远离,而且消息不通,…… (同上,再版本)

(5)原初形式:我回到军部那个土屋顶、土墙壁的客房里,上海的通讯员点燃了洋烛,又送了热茶来。(巴金《军长的心》,初版本)/修改形式:我回到军部那个土屋顶、土墙壁的客房里,上海饱通迅员点燃了洋烛,又送来了热茶。(同上,再版本)

(6)原初形式:这所公馆和别的一样,也有一对石狮子在门口蹲踞着,屋檐下也挂着一对大的纸灯笼。(巴金《家》,初版本)/修改形式:这所公馆和别的一样,门口也有一对石狮子,屋檐下也挂着一对大的红纸灯笼。(同上,再版本)

(7)原初形式:累累的果实把树枝都压弯了,有的树枝竟然被苹果压断了,而大多数树枝不得不用木杆撑住。(峻青《秋色赋》,初版本)/修改形式:果实累累,树枝都被压弯了,有的树枝竟然被压断了,大多数树枝不得不用木杆撑住。(同上,再版本)

(8)原初形式: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在财东马房里睡觉的少年,青年时代又在秦岭荒山里混日子,他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柳青《梁生宝买稻种》,初版本)/修改形式: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秦岭荒山里混过日子,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叫做困难。(同上,再版本)

例(4)至例(8),其“原初形式”引自作品初版本,“修改形式”引自作品再版本,无论前者还是后者皆出自叶圣陶、巴金、峻青、柳青等著名作家之手。原初形式中标有着重号的地方存在衔接欠佳的缺憾。原因是:出现于该处的语片就语义内容看为并列关系,作为其表现形式的句法结构应当向其靠拢,而起初作家忽略了这一点。后来他们意识到问题所在,对衔接欠佳处作了调整,让有关语片以平行形式出现,从而使内部衔接由劣转优,连贯性明显增强。对于朱先生的前述观点,以上改笔实践从另一侧面给予了有力证明。

二、平行句式衔接功能溯因

在《语法讲义》中,朱先生论及平行句式衔接功能时列举了以下例子:

(9)稻子收好了,麦垅种完了,公粮余粮卖掉了,口粮柴草分到了。(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10)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同上)

例(9)和例(10)分别为并列复句和并列句群。其内部衔接尽管同时利用了“同现” (collocation)照应(例9)和“复现”(reiteration)照应(例10)等词汇衔接手段,但对于前述语篇连贯性的形成,平行句式亦发挥了有力作用。

平行句式为什么具有衔接功能?根据初步考察和研究,我们认为以下四方面因素在其衔接功能的形成上起到重要作用。

其一,编码过程的模仿性。吴士文指出,对应于平行句式的语段可以认为是由“引导体”和“随从体”两部分组成。其中先行语句为“引导体”,后续语句为“随从体”。“引导体怎么引,随从体就怎么随。”“以i代表引导体,以s代表随从体,以←代表引导符号,则这类结构的公式为i←s”[5]。即此可知,这类语段之所以句法结构高度一致,全因为其编码过程具有模仿性。后续句“模仿”先行句也就是依样画瓢,顺势而为,故而这类语段读起来语气流畅。与语义不畅的语段相比,它总是表现出更好的连贯性。概言之,编码过程的模仿性乃是平行句式具有衔接功能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毗邻单位的相似性。完形心理学创始人马克斯·魏特海默(Max Wertheimer)指出,在心理场内存在多个认知单位的情况下,相对于彼此不同的单位,彼此相似的单位更具组合倾向[6]62-66。这里所谓“更具组合倾向”是指具有更多的被视为统一体的可能性。平行句式是通过后续句“模仿”先行句构成,藉此生成的平行句式,其毗邻单位之间总是有着较多的相似点。也正因为如此,在完形规律(gestalt rules)作用下,人们总是把由多个语片组成的平行句式作为统一体看待。“统一体”以内含多个要素且不同要素相互联系为构成条件,平行句式完全具备上述条件。“统一体”内部“相互联系”,以语篇语言学眼光看,其实也就是语篇内部“相互衔接”。综上所述,毗邻单位的相似性乃是平行句式具有衔接功能的又一重要原因。

其三,前后语片的对等性。俄国形式主义诗学重要旗手雅可布逊(Якобсон)说:“诗功能将对等原则从选择轴投射到组合轴,对等于是成为句段的连接手段。”(Поэтическая функция проецирует принцип эквивалентности с оси селекции на ось комбинации. Эквивалентность становится конституирующим моментом последовательности.)[7]204这里所谓“对等”是指建立在共同点基础上的对应性。雅氏认为,“对等”不仅是相关词汇单位、语音单位、语法单位能够在选择轴中被置于同一类聚的理据,同时也是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原因,因为充分发挥“对等”作用乃是诗歌特征之所在[8]41-59。雅氏指出诗歌创作的过程就是将“对等”从语言的选择轴“投射”到作品的组合轴;“投射”可以是将对应双方其中一方潜藏在语言的选择轴内,另一方外现于作品的组合轴上,让双方以“隐喻”关系相联系,如“豺狼尽寇缨”(李白诗句);也可以是将对应双方同时并置于作品的组合轴,让双方以“转喻”关系相联系,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句)。因为“投射”始终以“对等”为基础,无论前一种“投射”还是后一种“投射”都具有认知上的可接收性;又因为“对等”建立在共同点基础上,而具有共同点乃是构成衔接关系的条件,故而“对等于是成为句段的连接手段”。雅氏所说的后一种“投射”在诗歌中有些表现为语音上的“对等”(即节奏),有些表现为语义语法上的“对等”(即对偶)。雅氏指出,尽管“对等”无处不在乃为诗歌显著标志,但这并不意味其他语类中没有“对等”现象存在。彼此的区别只是在于出现频率有高有低而已。与平行句式相对应的语段,其中不少是以“对偶”形式出现,亦即表现为语义语法上的“对等”。根据雅氏上述理论可知,前后语片的对等性乃是平行句式具有衔接功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endprint

其四,句式意义的一致性。汉语句式研究大体可分四个阶段: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为第一阶段,这阶段主要从语用功能角度开展研究,以考察句式的语用类型及其语用特征为诉求;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阶段侧重从语法形式角度进行考察,以说明句式的语法类型及其语法特征为目标;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上半叶为第三阶段,这阶段转向从显性句法结构与隐性句法结构结合的角度加以观照,以揭示句式的语法下位类型为旨归;上世纪90年代末至目前为第四阶段,这阶段引入“构式语法”、 “三维语法”等理论,以解释“句式义”的构成为重点[9]。“句式义”是指“句式整体的、独立的语用表达功能意义”[10]。借助平行句式组织起来的语篇,其组成单位在“句式义”上表现出高度一致性。心理学指出,人类在信息处理上存在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亦即如果之前接受的信息与之后接受的信息高度一致,信息处理过程则会表现出“易化”(facilitation)倾向,前后信息单位可以没有丝毫障碍地实现无缝对接[11,12]。由此可见,句式意义的一致性亦为平行句式具有衔接功能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平行句式之所以具有衔接功能,乃是“编码过程的模仿性”、“毗邻单位的相似性”、“前后语片的对等性”以及“句式意义的一致性”四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

三、平行句式运用原则刍论

语篇衔接手段存在基本衔接手段和辅助衔接手段的区别,建立在词汇基础上的衔接手段属于前者,建立在语法、语音基础上的衔接手段属于后者。上述区分以能否独立发挥衔接作用为根据。平行句式尽管具有衔接功能,但缺乏自足性。黎锦熙、刘世儒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指出:“劳动创造世界”“我们爱祖国”[13]7,尽管句法关系相同,但这并不能使它们产生衔接关系。就是否具有自足性来看,平行句式的衔接作用弱于词汇;但换个角度看,平行句式则又具有自己的优长。且看以下用例:

(11)头发长,见识短。(谚语)

(12)孔府宴酒,做天下文章。(广告)

(13)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

(14)爱弥耳生下来的时候是体重六磅半,不太大,也不太小,正合适。(老舍《新爱弥耳》)

(15)文不文,武不武。(口语)

(16)你大柜子,他小柜子。(口语,引自陈满华《体词谓语句研究》)

以上用例显示:“对偶”性平行句式“具有独特的语法功能”(刘丹青语)[3],它可以让本无瓜葛的表现内容在认知的因果框架内建立联系(如例11和例12),可以为不能独立使用的句法结构创造使用环境(如例11、例13和例14),可以使非法语片合法化(如例15和例16)。对于前述第一点——即可以让本无瓜葛的语义内容建立联系——雅可布逊和钱锺书有过专门评述。雅氏认为它犹如“硬切”(一种电影剪辑手法),能够帮助语言单位在语义上实现跳跃性组接[14];钱氏认为它如同媒人,能够让本无关系甚至远如“胡越”的语义单位在“不类为类”的基础上“配成眷属”[15]。“对偶”性平行句式除了具有上述优长,同时还具有其他功能。通过例(11)、例(13)、例(15)、例(16)与其展开形式的对比,可知它还具有“浓缩”功能;根据律诗中颔联、颈联总是比首尾两联更为抢眼,散文中整句总是比散句更为醒目,可知它还具有“凸显”功能;从以经验传承为旨归的谚语倾向以平行句式为载体,可知它还具有“便于记诵”的功能。正因为具有上述多种功能,它不仅有着广泛的使用场合,同时还有着极高的出现频率。

充分认识平行句式的语用原则,无论对于掌握语篇组织技巧还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在该句式的运用上需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原则:

首先是“表里和谐”。表里和谐乃是成功说写的前提。在平行句式的运用上它主要表现为:a.如果作为表达内容的概念结构先设地呈平行态势,那么作为表达形式的句式结构需向其靠拢,亦呈平行态势。b.如果作为表达形式的句式结构呈平行态势,那么作为表达内容的概念结构需向其靠拢,亦呈平行态势。上述第一点通过例(1)至例(8)原初形式与修订形式的对比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二点且看后文有关说明。

其次是“服从目的”。常言道“一样话,百样说。”同一意思有多种说法可供选择。例如论述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既可说“实践出真知。”也可以“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还可说“养花知花性,养鸟懂鸟音。”即同样意思,既可用单句表达,也可用复句陈述;在采用复句形式时,既可选择非平行句式,也可选择平行句式;而到底如何选择主要取决语用目的[16]。在现代汉语各种语类中,平行句式利用率最高的要数谚语。原因在于:选择该句式有助于知识的传承,有助于前述目的的实现。需要注意的是,在确定以平行句式作为表达形式的情况下,作为表达内容的概念结构应当注意彼此的对应性。

再次是“兼顾韵律”。有些言语组合,其概念结构呈平行态势,句式结构亦呈平行态势,可总让人觉得内部照应有问题。试看以下三例(请注意标有着重号的地方):

(17)a正始名士吃药,竹林名士则饮酒。(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初版)

(18)a去找一点点额外的收入,来买几升过冬的小米(何其芳《一个泥水匠的故事》,初版)

(19)a驾驶人贪饮一杯酒,亲人悲流两行泪。(合肥市交通管理局宣传标语)

以上三例符合前面所说的“表里和谐”原则,却给人衔接欠佳的印象,原因何在?再看三例:

(17)b正始名士吃药,竹林名士饮酒。(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修订版)

(18)b去找一點额外的收入,来买几升过冬的小米(何其芳《一个泥水匠的故事》,修订版)

(19)b司机贪饮一杯酒,亲人悲流两行泪。(西安市交通管理局宣传标语)

与前三例相比,后三例无论就概念结构看还是就句式结构看都没有多大差异,但读起来不再疙疙瘩瘩,让人感到衔接得很好。区别在于:(17)b把(17)a中的“则”字给删掉了;(18)b把(18)a中的“一点点”节缩为“一点”; (19)b没有像(19)a那样采用“驾驶人”说法而是使用“司机”这个词。稍许调整和些微不同便使衔接效果显著变化,乃因为前三例没有注意到这样一条规律,即:当相邻语片的概念结构和句式结构均呈平行态势,尤其是前后语片在语义上表现为对举关系的情况下,前后语片的语音节律应尽可能采取对称形式。语音节律对于语篇衔接的影响,笔者在另文中有详细论述[17],此处从略不赘。总之,在平行句式的使用上还需兼顾韵律上的要求。endprint

最后是“合体适量”。平行句式与语体类型之间存在着倾向性对应联系。对于该句式来说,最能让它大显身手的场合是韵体文学作品。例如在以排律形式创作的诗歌中,除了首尾两联以外,其他各联都是采用平行句式。而非韵体文学作品,尤其是应用型散文,则不是它尽情驰骋的园地。有位记者撰写体育新闻短讯,将整个语篇完全建立在平行句式基础上,结果读起来味同嚼蜡[18]。这个例子说明,在平行句式的使用上不可没有语体意识。平行句式的使用还有“适量”的要求。前面指出,韵体文学作品是平行句式充分发挥作用的最佳场所,但同一句式反复使用,不仅令人乏味,还会让读者产生厌倦心理。排律之所以不如五律、七律受欢迎,四六骈文之所以成为昙花一现历史过客,与平行句式使用过度不无关系。有人认为,“适量”就是“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这话虽有道理,但何谓“当用”何谓“不当用”有时很难判断。还有人认为,“适量”就是“整散结合(平行句式与非平行句式结合),交互为用”,这话尽管失之机械,但相对来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在“适量”的把握上,笔者以为不妨将上述两种意见一并纳入考虑范围,作为操作根据。

与词汇结合为用的平行句式,因为形态显目功能独特早已为学界所注意。但以往的研究大多是從修辞角度切入,且总是把它同语义搅和在一起。站在纯语法立场上对其加以独立审视是从朱德熙开始。朱先生指出平行句式具有衔接功能多年后,有些学者研究语篇衔接手段时提到平行句式,但所论或者仅凭直觉,缺少正反两面双向证明朱德熙在《“加以”和“进行”》(《新闻业务》1961年第3期)中指出, 如果“加以”出现于并列复句且充当谓语中心,此时不可不用。因为它是平行句式的结构成分,而平行句式是并列复句的构成基础,一旦拿掉将严重破坏整个并列复句的连贯性。即此可知,朱先生关于平行句式具有衔接功能的观点来自语言正反用例考察。;或者不是以平行句式为根据而是以平行句为基础平行句式不同于平行句,前者剔除了具体表达内容,后者连带着具体表达内容。。我们认为平行句式与平行句是有区别的,并将变换实验法作为主要手段,以解决语法衔接不易论证的问题。探讨平行句式何以具有衔接功能,平行句式运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对平行句式衔接功能的语言实践是有所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曹德和,王卫兵.缅怀前贤贡献 试释语音衔接——为纪念汉语语篇学奠基者黎锦熙先生而作[J].语言与翻译, 2011(4):5-11.

[3] 刘丹青.对称格式的语法功能及表达作用[C]∥北京市语言学会编辑.语文知识丛刊(3).北京:地震出版社,1982:109-114.

[4] 张国宪.论对举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1):96-100.

[5] 吴士文.辞格结构形式初探[J].辽宁师院学报,1979(4):49-56.

[6] 克雷奇,克拉奇菲尔德,利维森.心理学纲要[M].周先庚,林传鼎,张述祖等,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7] Якобсон Р. О.Лингвистика и поэтика / Сокр. перев. И. А. Мельчука ∥ Структурализм:“за” и “против”:Сборник статей. М. с. 1975.

[8] 黄玫.韵律与意义:二十世纪俄罗斯诗学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 范晓.关于句式问题[J].语文研究,2010(4):1-11.

[10] 范晓.关于句式义的成因[J].汉语学习,2010(4):3-15.

[11] Meyer,D.E.&Schvanveldt,R.W. Facilitation in recognizing pairs of words:evidence of a dependence between retrieval operat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71(90):227-234.

[12] Berry, D. C. & Broadbent, D. E. Interactive tasks and the implicit-explicit distinction[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8(79):251-272.

[13] 黎锦熙,刘世儒.汉语语法教材:第三编——复式句和篇章结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14] Jakobson,Roman.Linguistics and Poetics[C]∥Selected Writings Ⅲ:Poetry of Grammar and Grammar of Poetry.Hague:Mouton,1981:18-51.

[15] 钱锺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6] 曹德和,黎洪.可变与不可变规范的区分及其学术意义[J].学术界,2011(7):151-161.

[17] 曹德和,黎洪.语音节奏与并列结构语音组织原则[J].语言与翻译:汉文版,2016(4):17-23.

[18] 章熊.语言的整齐与变化[J].语文学习,1979(2):55-58.

责任编辑:凤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形成原因
单亲家庭儿童自卑心理的表征及形成原因分析
浅析产后抑郁症的形成原因与心理护理
浅谈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其转化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高中学习后进生转化的几点思考
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探析
转化初中数学“学困生”的几点尝试
中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