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忆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物理开始贯彻素质教育,重视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养成,充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并使其发挥自身的个性,令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提升。此文从受教育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激发与保持学习动机和营造活跃、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三个方面对如何貫彻素质教育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素质教育;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87-02
一、贯彻素质教育的方法
1.明确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使受教育者养成主动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要重视对科学的研究并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优化常规的单一教学方式,引发受教育者自己去探索并从中摸索出科学有效的方式,使他们懂得主动地学习和学会创新。这就需要落实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转变在之前的教学当中受教育者“全盘接受”的现状,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令受教育者在快乐的氛围当中学会探索研究。
例如:在进行“运动的速度”这堂课时,教育者首先展示出一列受教育者百米测试的成绩,令受教育者们看看谁是第一名。他们依照自身常识答道:用时最短的那名是第一名。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除根据用时情况之外,还有无别的办法对物体的速度进行比较呢?话音刚落便激发了受教育者们的研究兴致,他们组成了小组,在组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并得出“在同一时间里,距离越远的跑的越快”。教育者根据这个结论提出第三个问题:倘若他们的用时和距离都不相同,如何对速度进行比较呢?如此便把受教育者的探究热情引向高潮,他们继续小组之间进行了辩论探讨,多数小组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距离不一样的状况下,要根据同一时间里谁距离远,速度就快。这个时候,教育者顺势讲授出“速度的概念”,如此受教育者就初步领会了什么是速度。这样的探究与传统的“全盘接受”不同,落实了素质教育贯彻的“授人以渔”的教育方法,锻炼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动地投身于学习。
2.始终关注受教育者的发展,激发与保持学习动机
教育者在物理教学当中要时刻关注受教育者的发展,激发与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方法有许多,比如出其不意的师范、生动具体的比喻、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小事情等等。
教育者明确自身的主导性,指引受教育者发掘出自己不完善的地方。教育者可以设立一部分情景试验,令受教育者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技巧对其进行解决,看看自己哪些地方不够完善,产生更加努力的决心和对新知识的渴望。
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时,进行演示学习,受教育者可直观到:小车从斜面滑落的过程中穿过的平面粗糙度是不同的,它们滑行的长度也不同,能够表现出阻力的大小影响了运动,然而“牛顿定律”所表达的是“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有的状态,可客观上来讲是没有不受力的物体的。若想令受教育者们克服思维阻碍,便需使他们通过勾勒出理想化的物理图像展开推论。使受教育者依照直观的画面:斜面愈光滑,小车下滑后在运动在平面的距离就愈长,接着给受教育创设“倘若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外力作用综合是0,也就是说物体在一个既光滑又无限长的水平面上运动”的情境,让他们自由想象后给出“物体总处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结论。继续引出这节课的重点,即伽利略、牛顿等众多的物理学者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概括出的定律。这节课的学习,受教育者不仅了解熟悉了什么是“牛顿第一定律”,还掌握了物理学的探究方式,使他们养成了细心观察、动手试验、敢于猜想、积极推理、总结概括的综合能力。还能够依照现实需求结合定律,激励他们勇于开拓思维,探索那些未知。这样的方式促进了受教育者创新思维的养成,尤其是他门懂得设立虚拟因素,依照需要得到解决问题的新方式,而且还掌握了对与之并无关联的条件的设想与利用,使他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若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与教育者的努力密不可分,教育者要在钻研课本的条件上,向受教育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对其循循善诱。
3.营造活跃、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育者在物理课堂的开始,可令受教育者们思考所学课本章节上开端的几个问题,由此直接导入课程,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以此开启他们灵活的思维。讲授当中合理运用好这几个问题,能够赋予新课的导入“灵动性”,令受教育者了解这堂课要解决的内容是什么;还能够令受教育者与自身实际相联,报着疑问去学习去探索,有一颗渴求答案的心,为本节课的成功讲授做好了奠基。
例如:在讲授“测量物体长度”时,首先向受教育者们展示与反映长短尺寸相关的图片并让其猜测有多长,随后问“你认为你的视觉判断是对的吗?”引起受教育者们的热情,让他们亲身操作,学会怎样测量长度。
讲授“平面镜成像”时,先展示出平面镜成像图片,问道“物像一样大吗?物、像距镜面的长度一样吗?在两米深的水面上看月亮,像离水面的距离是多少?”此时,受教育者们有了各式各样的答案,产生了辩论并展开探究,使课堂进入生动活跃的状态。
在讲授完“浮力”这一章节后,有这样的“想想议议”:皮球从水下面浮上时,在皮球刚刚浮出水面到最终漂在水面上静止的这一系列过程当中,皮球经受的重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浮力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皮球还在水里的体积有什么样的改变?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受教育者来讲,真是“来势汹汹”。教育者要指引受教育者联系学过的论点、定律展开分析,找到原因,把这些问题一步一步变得简单变得容易,把解决问题变成已掌握知识承上启下的“桥梁”。
二、结束语
总而言之,受教育者思想素养的提升、科学态度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养成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是中学物理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方面,也是物理课堂教学的指导方针。它不仅与物理学科的特性相符,还与素质教育的目标宗旨相契合。惟有在物理课堂之中长久的落实,才可以真正培育出严谨做人、懂得生活、勇于探索的全方位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天河,张文华.大班额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6).
[2]顾利娟.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问题提出的原则和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
[3]康玺.对初中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思考[J].语文学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