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
摘 要: 中國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的开设让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感知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术意识和科研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与道德情操等。其教学现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和反思,长期以来当代文学的教学存在着传统僵化的弊病,因此,当代文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要想产生新的教育范式,关键是教育观念的更新。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教学现状; 教学改革; 思考与实践
中国分类号:H319.1
一、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地方区域性普通本科高校的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际及其教学现状以及培养对象的不同要求等因素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其次,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教学的指挥棒,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实际上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其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都是有自己的要求的。如何与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是专业课程在教学上必须解决好的问题,必须进行改革。第三,高校设置的专业从性质上分为理论素养型和应用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理论素养型的,所设置的专业及课程应该是技能型的,这明显地形成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第四,高校人才教育的普通适性原则是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其成才要求是多向的,其成才的潜质、潜力也不一样。目前成才上的要求可分为三类:一是思想型,具体表现为对读硕读博的期待;二是现实型,即满足现状,希望学有所用:三是模糊型,既没有明确的目的,更没有理想期待。传统教学无疑适应不了,必须进行改革。
二、中国当代文学令人堪忧的教学现状
1、课程设置的变动给教学内容的安排增加了难度。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课时被删减。当代文学包括文学史讲授和文学作品分析两部分,涵盖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四种文体,讲述“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乃至九十年代文学等重要的多个文学发展阶段,但一再被删减的课时与如此庞大并不断丰富的教学内容产生了现实矛盾,直接给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增加了难度。
2、文学“边缘化”加剧了文学教育的尴尬。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巨大进步面前,不少人对纯精神追求不再怀有企盼之心,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受到冲击,文学的边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的精神生活甚至出现粗糙化、粗鄙化的危机,对真、善、美的东西越来越失去感觉,学生对当代文学教育产生了质疑。
3、文学争论给教学增添了困扰及如何评价当代文学的问题。正在进行的尚无定论的某些争论也会增加教学中的困扰。如“重写文学史”、“去经典化”的现象争论就加重了教材选择的难度。如何评价当代文学成为当下文学研究中最前沿的问题。这场争论源于2009年10月,引发了如何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热议。又如,如何看待网络文学。学生对此类作品的兴趣远高于对当代文学作品选的兴趣,教师则不可不关注。
4、在教学上依旧照搬素养型的教学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授课方式以教师灌输为主,即使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也仅增加了一些内容的直观性:教学内容依旧是知识传播居于主导地位,能力的培养依旧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考试考查中,依旧偏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力的测试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上,这就明显地形成了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两张皮的现象。
三、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1、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理论素养 。学习中国当代文学不仅是教给学生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握文学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文学现象、作家作品,使学生获得一种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学想象能力。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文学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文学史的建构。要调整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减少文学知识的授课时间,突出作家作品,回到文本分析中来。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学生可获得对作品的丰富感受,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理解力、审美能力和分析能力。教学观念与教学目标的转变,使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由专业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升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层面。
2、更新教学方法,加强研究性学习,拓展学术视野。研究性学习,就是改变过去那种单纯的以老师传授、学生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综合、贯通、运用,提升出新的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采用三种教学方式:①讲授与讨论结合 ②学生走上讲台主讲。③认知实践活动。如今许多文学批评方法,如社会学、叙述学、女性主义批评、结构主义、神话、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研究分析方法都已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里。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厚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革教学内容,体现中国当代文学的“当代性”。中国当代文学即包括已经过去的文学,如“十七年”的文学,“文革”十年的文学;和刚刚发生不久的文学,还将包括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的21世纪的文学。而以往的教材、教学大纲的编写,限于时间的关系,常常把“十七年”的文学做为教学重点。而常常忽略中国当代文学最切近当代人生活节奏和审美情趣的文学现象,这应该由中国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来关注和研究。所以在兼顾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有定论的名家精品的同时,应该把最新产生的文学做为研究的重点,甚至应该专门讨论那些最新发生的、没有定论的、甚至引起争议的文学现象。
4、加强课外阅读、突出鉴赏能力培养。中国现当代文学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仅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不够的。要使课堂授课的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外阅读配合课堂教学。首先,编写课外阅读书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外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专题性的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外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参考文献:
[1] 杨荣.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9(4).
[2] 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国大学教学,2004 (2) .
[3] 王卫平.师范大学文学课程教学的困惑、问题与出路.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