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富国
摘 要:经典作品之所以经典,在于它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读者产生的永久感染力。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其浓烈的情感和出神入化的景物描写真正做到了“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作品第二段文字朴素隽永,描绘形象逼真,状物写景绘声绘色,从选景的奇妙,绘景的有序,到写景的详略得当,各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语言传神简洁,修辞使用恰到好处等几方面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键词:语文教学;散文作品;写景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写的一篇妙趣横生的回忆性散文,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观: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先写百草园,突出“乐园”的特点,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充满颜色和声音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有动有静,详略兼顾,趣味无穷。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很多束缚。但作者并没有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园戏图”“读书图”和“课嬉图”三幅明丽图景的描绘,透出一股亲切和谐的气氛,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一、选景奇妙
百草园“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因而“充满了无限的趣味”“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木莲,覆盆子”等,作者所选取的这些景物大人对它们都熟视无睹,不以为然,但是儿童们却视它们为生命,为好友,这些景物都有鲜明的特点,都有神奇的色彩,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色彩缤纷、生机盎然、其乐无穷的百草园,因为在这里,活跃着一颗童心,洋溢着一股童趣。
二、绘景有序
在百草园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这么多景物,这些景物作者并不是像流水账一样毫无章法地罗列在一起,而是生动、细腻、有序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先用两个“不必说”写散景,再用“单是……就……”突出“泥墙根”周围之景,即“先散后聚”。具体而言,“不必说”写静物,由低到高;“也不必说”写动物,由高到低,“泥墙根”周围先写动景,再写静景。先整体从植物写到动物,再局部从动物写到植物,写景序列有度,变化多姿。
三、详略得当
百草园里的景物有好多种,既有各种各样的植物,也有各种惹人喜爱的小动物,既有天上飞的(如叫天子),又有地上爬的(如蜈蚣等),还有深埋于地下的(如何首乌根),然而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有条不紊,杂而不乱,这主要得益于作者写景时的详略安排非常恰当。写散景较略,而“泥墙根”周围较详,详中有略,略中带祥;“不必说”一笔带过,而“也不必说”刻画动作和姿态较详;写动物较略,但又突出斑蝥而略叙蜈蚣;略写木莲和覆盆子,而详叙何首乌,这些都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幻想特征,读来富有情趣。
四、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相互作用
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使景物描写有声有色,鲜活生动。既有赏心悦目的视觉之景: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状颜色;黄蜂的“肥胖”“伏”,云雀的“窜”,皂荚树的“高大”,何首乌根的“臃肿”和覆盆子“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状形态。也有悦耳动听的听觉之景:鸣蝉的抒情曲,油蛉的浪漫歌,蟋蟀的天籁音;既有触觉之感:石井栏的光滑,覆盆子的刺手;也有亲口品尝的味觉之景:桑葚的甜味,覆盆子又酸又甜;还有嗅觉之景:斑蝥后窍喷出的烟雾。作者对百草园的喜愛之情渗透在绘声绘色、有滋有味的景物描写中。
总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既传统又经典的文章,可以说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贯穿于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那里留下了作者天真无邪的童心、纯真自由的人性,其中饱含着童年时代鲁迅心目中的情趣向往。作者用一大段优美的景物描绘,把这种情感深深地蕴含在其中:百草园里的菜畦是碧绿的,石井栏是光滑的,皂荚树高大,桑葚紫红,何首乌根牵连不断,履盆子又酸又甜;还有惹人注目的鸣禽飞虫,夏蝉在树叶里长吟,黄蜂娇憨地伏在菜花上,轻捷的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云雀何等得轻灵自由,并且“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这是何等的童趣和纯朴。儿童最大的心理就是好奇,自然界的任何形态、情调、声音,必然会萌发他们的无限兴趣,勾起他们的无穷联想。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真可谓“情景交融,水乳难分”。
参考文献:
陈黎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J].中国校外教育,2012(22).
编辑 任 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