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臻 邹立君
【摘要】幼儿问题行为是指幼儿在3-6岁期间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幼儿自身的气质特点、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基于对其影响因素和幼儿教师在其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考虑,提出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是正确认知特质,合理引导行为,加强家园合作 。
【关键词】幼儿教育 问题行为 矫正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235-02
當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幼儿发展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越来越多。其中爱撒谎、不懂分享、交际障碍、咬手指等问题行为在幼儿中普遍存在。幼儿问题行为有可能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影响幼儿的生活和学习,而且也有可能是成年期心理障碍和社会适应不良的先兆[1]。因此,剖析幼儿问题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采取积极的矫正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幼儿问题行为基本内涵
问题行为也称行为问题、偏差行为或异常行为。目前为止对于问题行为的概念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在精神病学或病理学领域,问题行为被认为是“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攻击反抗、违纪越轨或由焦虑抑郁、孤僻退缩等引起的的轻度心理创伤”[2];二是从行为的程度和时间出发对其进行界定,如李雪荣(1987)认为儿童行为问题是一种异常行为,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了相应年龄阶段所允许的正常范围[3]。在对儿童问题行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在此将幼儿问题行为界定为:幼儿在3~6岁期间对其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
二、幼儿问题行为影响因素
1.幼儿因素
幼儿自身的气质类型和特点对于幼儿问题行为是最本质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幼儿的某些心理特征、后其行为和社会交往等会受其自身的一些气质类型的影响。存在问题行为的幼儿会受到不被欢迎、被同伴拒绝甚至忽略的待遇,处于这样地位的幼儿容易有攻击性行为,产生反抗。不难发现,问题幼儿行为的表现都与他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情绪最终反应的都是性格、气质特点。
2.家庭因素
父母的心理特质是影响幼儿问题行为形成发展的主要家庭因素。父母的心理特质、性格特点通过他们的语言、行为或者营造的家庭环境等多种途径作用幼儿,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心理状况不良,就会影响幼儿的行为。生活案例告诉我们,如若母亲不善言谈,或因为生活压力有轻度的抑郁,内向孤僻,在和幼儿交往中对幼儿的言语刺激较少;或者对于幼儿的一些要求少满足多拒绝,甚至部分情况下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这样将不利于建立正常的母子依恋关系,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幼儿行为偏差。
3.学校因素
家庭及父母各方面的因素更多影响的是幼儿入学以前的问题行为,当其入学之后学校因素(幼儿园)就成为影响幼儿问题行为特别是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课堂管理无序化,师生关系不协调,教学方式不得当以及教师随意给幼儿贴上的带有导向性的“标签”都会导致幼儿的课堂问题行为。除此之外,幼儿园的整体环境、教育理念、老师的综合素质及家园合作程度都会对幼儿的问题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幼儿问题行为矫正策略
幼儿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幼儿自身的气质类型、家庭环境和学校部分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其矫正策略也是多方面的,具体如下:
1.在幼儿方面,正确认知特质
幼儿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幼儿自身的气质特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交往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幼儿的问题行为。在实际生活中,幼儿的问题行为是幼儿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是障碍性行为,属于心理疾病范畴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这种行为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会因其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熏陶而逐渐减弱。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学习与之相关的新知识,认真观察幼儿,深入了解幼儿心理,端正对问题行为的态度,同时教师应该学习更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幼儿的问题行为有一个专业的认识,了解其心理层次的原因,找到根本来解决问题。
2.在学校方面,合理进行引导
幼儿的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交往困难、爱撒谎、不服管教、不遵守规则、攻击同伴等。针对这些现象,适合采取惩罚教育的方法,这是一种建立在一定感情基础之上的有科学方法作为指导的有效教育手段。因此老师在面对幼儿的多动、攻击性行为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采取活动惩罚的方式,如取消幼儿的活动权利,让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参加游戏,是由于自己不合理的行为导致的,恢复活动资格的权利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增强幼儿减弱问题行为的内在动力,强化他的自我意识,提高他的识别能力,以减少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
3.在家庭方面,加强家园合作
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向驱动,要两者同步调、同方向共同努力。首先,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榜样意识。让家长知道自身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提高自身的素养,做到以身作则,让幼儿有一个良好的行为参照标准。其次,优化家园合作方式。双方要共同开发一些便利高效的合作方式,同时也可以让幼儿参与,以便更好了解问题,进行矫正。要做到及时沟通、事事共通,这样更能发挥家园合作的作用,更便于幼儿问题行为的矫正。
总之,幼儿问题行为是幼儿成长中普遍出现的程度较轻且对幼儿发展有一定意义,是一种指向幼儿表现的不良行为。在影响其行为的诸多因素中幼儿自身的气质特点、家庭因素和学校环境,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我们需要对幼儿的问题行为特质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加强家园合作,以此来矫正幼儿的问题行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薛莲.教师对行为偏异幼儿的指导策略[J].文教资料,2010,164-166.
[2]吕勤,陈会昌,王莉.儿童问题行为及其相关父母教养因素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1):130-132.
[3] 李雪荣.儿童行为与情绪障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张臻(1992-),女,河南南阳人,湖南农业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课程教育研究·上2017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