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六根
一、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对一些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课堂质量。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保证在正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把最核心的知识放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内进行讲解。在授课时还要做好课前的引入,特别是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就只是来引入新知识,降低学生新的数学知识的接受难度。教师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创设情景,将数学课堂也变成语文课堂那样丰富多彩。
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時,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先解决关于长方形的问题,再利用长方形引入正方形,让学生明确理解可以将正方形看作特殊的长方形,通过对长方形的转换对正方形的相关知识进行自学。为了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常见的张方形与长方形物体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观察自己熟悉的物体时能够从中发现和理解相关数学知识,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教师通过积极的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有效引导”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的实施。
二、巧妙引导理清学生思路
小学生因为逻辑思维受限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容易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在数学课堂上运用“有效引导”策略,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不够全面和系统,教师要做好对学生自学工作的监督与总结,及时发现学生在自学中的问题,并对学生自学的结果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出重点与难点,并进行强调。教师还要注意在引导学生时不能把着眼点放在一个问题上,而是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让学生从新的知识联想到所学过的旧的知识,从而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
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在进行简单的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找出三角形的特征,并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师在学生进行讨论时要注意学生是否能够真正理解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出现偏差时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在学生讨论出结果之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对三角形的特征与分类进行整理,让学生找到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理解偏差的部分。在进行三角形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知识点穿插进去,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数学知识是可以融会贯通的思想,也起到了巩固旧知识的作用。
三、巧设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的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才能实现“有效引导”的目标。在问题中,学生可以发现他们不懂的地方,在问题中,他们还能够进行分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独立思考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小学数学教师通过巧设疑问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其思维能力,从而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如在教授“三角形三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四根长短不一的小棒中任选三根小棒摆成三角形。教师再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能呢?”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使其得出三角形边的规律:当两边和等于或小于第三边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有效引导了学生对相关规律的掌握,培养和提高其思维能力,而且也有利于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对学生的思考进行纠正引导
由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还不高,导致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常见的错误类型一般包括知识上的错误和理解上的错误这两种类型。故而,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时,首先应判断学生错误的类型,然后再对其进行引导、分析。
如在教授“分数的初步学习”时,教师要先向学讲述分数的基本知识。当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好时设置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剪断,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再把其中一段绳子对折后剪断,得到的每一段的长度是绳子总长度的几分之几?”大部分学生在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时,很容会对第二个问题产生理解上的错误。这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及时地为学生纠正,并利用学生的这个“错误”来引导其对分数基本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有效引导的利用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利用学生所犯错误几方面进行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体现教学的目的。引导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