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琴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作为老师,要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轻松、活跃、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
关键词:激发 阅读 情境 兴趣 语感
【分类号】G623.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作为学习主导者的老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营造出轻松、活跃、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與探究学习的兴趣。因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与习惯养成,首先要从激趣入手。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因为有兴趣,学生才能有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呢?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制造悬念和问题。低年级的语文教材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联系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运用情境教学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就会仿佛身临其境,思维活跃,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如教学《妈妈的爱》一文时,为了使学生理解课文,可创设以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阅读的兴趣。我首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歌曲,孩子们兴趣盎然的跟唱起来,紧接着我让孩子们观看有关母爱的图像,让学生欣赏完以后提问:“妈妈好不好?妈妈究竟好在哪里?”“我”的成长和妈妈的爱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看课文里怎样写妈妈对孩子的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和自己想象,画一幅表示妈妈对自己的爱的图,写几句表示自己对妈妈的爱的话。在绘画中体会妈妈对自己的爱,在写话中自己懂得回报妈妈的心情。这样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歌曲中懂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在绘画中认识妈妈对自己的关爱,树立回报父母关爱的意识,充分地调动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巧设疑点,激起阅读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意志是学习的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品质很不稳定,学习主要是凭兴趣,只有他们感兴趣的课文才会积极去阅读,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在阅读教学中的设疑,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精心设计问题,选择设疑之点。如教学《蝌蚪找妈妈》一课,可从课题处设疑:1、小蝌蚪为什么要找妈妈呢?2、小蝌蚪的妈妈究竟去了哪里呢?3、小蝌蚪找到了妈妈吗?怎么找到的?这些问题容易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兴趣。设疑还可在宇词处设疑。在句子上设疑、在插图处设疑、在标点处设疑、在课文重点和难点处设疑,只要能找准设疑点。学生探究的兴趣就会被激发。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让学生增强爱父母、回报父母关爱的意识。
三、培养语感,激励感情朗读的兴趣。
重语感的阅读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它在听说读写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当儿童朗读“一去二三里”这首古诗时,得到的是整体的感受:一幅错落有致的山村风景画。通过朗读再现了客观景物、环境气氛。他们透过这些文字,仿佛看到烟村、亭台和山花,感受到山村的幽美和宁静。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语感逐渐丰富了。学生读到“金色的田野”,就感到了丰收的喜悦,读到“春雨沙沙”就感到心田滋润,读到“一片新绿”就会感到希望与生机。这就是语感。当然,我们所说的语感是对低年级孩子而言。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时,要较多地给予扶持,较多地安排扶读时间。可以先让学生尝试着自读,教师范读,特别难读的句子,老师可领读。范读、小老师领读、跟录音读,这些方法看似简单,可对低年级孩子来说非常有效。我相信,我们不断地去优化教学过程,追求活动化、开放化,一定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活泼有趣。
总之,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兴趣。借助课文中的图画阅读,更加准确的理解课文的内容、在阅读中积累词语、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