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运涛
摘要:教学中重视诵读可以加强学生对经典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悟,有助于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诵读 写作 自悟
【分类号】G633.33
最新版的中等职业语文教材,分为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在基础模块中强调背诵的篇目不多:上下册要求背诵的古诗三首半,两首词,一篇半散文,要求熟读的篇目也不多。但在实际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对经典篇章的诵读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悟,有助于学生口语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中重视诵读可以加强学生对经典语言材料的积累
从书中、电影、电视中我们了解到古时儿童入塾后,除了描红,就是哇啦哇啦地念书,当然也有教师教,但教只是泛读,读完之后就是要求学生背出来,并且不断地复习,而且还有总书,不背不来,老师是不开新课的,也就是在这四、五年的时间里,《三字经》、《千家诗》、《中庸》、《论语》、《孟子》就都背下来了。教育学心理学认为儿童和少年时代,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在这时让学生充分地占有语言材料是语言教学的成功经验。这时,他们的记忆力极好。而理解较差,诵读就是利用这一个特点让学生大量采食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再随着学识的提高、阅历的丰富,消化和吸收语言材料。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儿时背东西经久不忘。而中职学生十六、七岁,理解能力有了,智力又是最佳时代,多背些,多积累些,是非常有用的。在实践中我采用的方法,其过程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背,再把背诵的内容分成若干段落、层次。遇到问题。再翻课本,在难点下功夫,一部分一部分扩大战果,再由部分扩展到整体,在实践中证明这种方法较好,它能掌握全文脉络,各个击破,不易疲劳,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规律。
二、教学中重视诵读,可以加强学生对语言材料的自悟
刘国正的《我的老师》开头说:“回想我学习语文,总不了40年前的一位老师陈小溪先生,他是我学习语文的真正领路人。”在文中他说:“他的教学方法很有意思……除了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之外,他很少讲……讲话也不多,只是说这句妙阿!妙在这个字,这篇妙阿,妙在这一笔,掀起绝大波澜,说‘妙阿的时候,眉飞色舞,好像许多所以妙的道理,尽在不言中了,当他吟咏到得意外,音节铿锵声振屋瓦,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处,使跟着他吟咏中体味到的。”
学生掌握材料后,随着情境的产生,阅历的丰富,学识的提高,对一首诗一篇文章,便会有水到渠成的自悟。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别人说“到现在为止,我才知道什么叫……”这就是当时记住了,但不能真正理解,而环境形成,不讲自通,难怪古人有“不可言传”的说法。幽默大师林语堂说过:“读出味道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重视诵读教学可以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是肯定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那就是与阅读时写作的基础,如果我们调查写作较好的学生,问他们写作的秘诀,他们都会回答,多读书,这似乎符合传统的教学遵循的原则,阅读时写作的基础,它强调两点:一是阅读的量大;二是把书读“熟”读“破”。所谓“熟”和“破”就是让书中一切历历在目,从文如境,从文生情,用时方可跳出方本,如果让阅读量有限,生活阅历较少,对书的感知力较弱的学生写出好的作文是不可能的。
现代的作文教学存在如下几点不足;﹙1﹚随意性,盲目性,学生的作文不是配合教学,而是在学生没有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失掉了教材的示范作用。(2)割裂诵读和写作关系,用泛泛的写作理论讲述代替写作训练,形成眼高手低。(3)以量代值,有人片面认为作文作的越多,作文水平就越高,毫无计划。(4)教师反复无用的作文批改,代替了学生的自评自改基本方法。(5)忽视课本阅读,在作文中没有引进时代信息,作文枯燥,缺乏真情实感,以上五种不足都是没有把诵读同写作紧密联系起来。
以上这三位大家无不说明读与写的关系,也就是在动笔之前多积累,有米易成炊吗!
读中学写实学习语文的一条规律,在教材中所选的范文提供了“怎么写”的宝贵经验,古人读书,讲究探求文章的章法,摄取文章的精华,犹其重视朗读,朗朗成诵,口舌成疮,融会贯通,做到出口成章,举笔成文,这是古人“读”“写”结合的特点,很值得我们借鉴,作文是审题、主旨、选著、剪裁、布局、谋篇、表达综合运用。上课时,应该抓住范文,多读好的段落,妙的句子,应能够出口成诵、理解文章的思路与布局,以范文为典范,为写作的指导,点燃“读”与“写”间的火花。学习古文也应该吸取优秀的章法,古为今用,反映现实生活。
总之,诵读是写作的基础,这已是古人证明的道理,重视学生对经典篇章的诵读,学生才会有语言材料的深刻积累,才会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今人应将重视学生的诵读并实践落实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1、《职高语文教师》2011年7、8期。
2、《中等職业语文教学大纲》2009。
3、《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刘国正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