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静
【摘要】以教育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依据,探究该理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在具体论述中,重点从课前、课中和课后教学三个方面入手展开分析,以突出“教师客体引导,学生主体探究”的思维组建教学流程,帮助高校英语教学实现人本化变革,最后提出了人本教学理念下英语教学改革的优化建议,希望能够为人本主义理念有效渗透进高校英语课堂提供参考。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论 高校英语教学 全过程教学渗透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概述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由国外教育心理学家carl rogers于1969年在其著作《学习的自由》一书中率先提出,其核心思想为: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育模式。此后,美国著名的当代心理学家AbrahamH.Maslow延伸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涵,将这一理论详细界定为:根据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差异,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划分具体的学习需求层次,教师跟踪不同的层次确定学生差异化教学方案的方法。由上述理论思想可知,人本主义教育是一种在充分考虑受教者个体差异化、需求性基础上制定教学方案,并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符合“以人为本”的特征。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渗透分析
1.课前人本化引导。2012年5月份,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高校英語教学改革的目标为: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教师应通过有效的课前引导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自学能力。将上述教育政策与人本主义理念进行有机结合,高校英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以提升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人本主义引导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前引导环节,就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与教师进行有效的学习交流,而教师则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学前引导,杜绝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前引导教学环节缺失,或“一刀切”式的引导形式。在具体的引导实践中方法有很多,例如:依托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交软件微信平台、QQ等,教师可建立起课前在线虚拟化引导教学情境,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化,构建基于社交平台的虚拟教学社群:A群为优等生,主要开展自主探究引导,B群为中等生,主要开展一对多帮扶引导,C群为后进生,主要开展1对1帮扶引导。总而言之,开展课前的分组引导帮扶,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扫清学习障碍,有利于课中教学的开展,也符合人本主义理论的差异化教学思想。
2.课中人本化互动。carl rogers认为:“教学过程中的人本化应体现在师生的互动环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互动形式,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习惯性地采用一对多的理论讲授形式,偶尔穿插对话情境,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但存在明显的弊端,例如:难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对象往往仅是一些优等生,中等生或后进生常常游离于教师的教学目标之外。众所众知,英语属于大学基础课程体系序列,很多大学生本就对这门课程不予重视,倘若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构建教学过程,势必会激化教与学的矛盾。为此,依托人本主义理念教师应根据学情将班上的学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组群,为每一个组群设定差异化的教学任务,通过游戏教学、演绎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等方法,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英语互动学习中来,满足所有学生英语学习的需求,以此构建有效的人本化英语互动课堂。
3.课后人本化评价。人本主义理念下,教学评价体现出多元人性化的特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也应以这种多元人性化为基础,构建人本式教学评价体系。首先,评价方式的人本多元化。在人本主义环境下,对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是多元的,除了传统的纸质试卷考核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任何一种形式,例如:课堂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学习、英语演讲比赛、词汇接龙活动等,都可以纳入教学考核的方式中,以凸显出英语教学评价考核的差异化。其次,评价对象的人本多元化。在人本主义理念下教学评价不在局限于“教师-学生”,而是拓展为“教师-学生”、“学生-教师”,换句话说,学生可以对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等进行主观评价。总而言之,将人本主义理念引入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会变得更为丰富及人性化。
三、高校英语教学中人本主义理念渗透优化思考
1.注重教学环境的构建。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我国传统的“师授生学”、“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教育理念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引入人本主义理念开展教学实践应首先注重教学环境的构建。各级高校应开展多元化的宣传活动,在师生中大力宣传人本主义教学的思维观念,同时在校内组织人本主义教学培训,让一线英语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学习人本主义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他们的教学实践奠定基础。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应建设“人本主义英语实训室”、“人本主义观摩基地”等硬件教学设施,通过参观学习等形式,让师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这一教学理念,积极营造人本主义教学氛围。
2.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为有效推进高校英语课堂人本主义教学改革,各级高校英语教师应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英语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提出有建设性的人本化教学建议和意见,激发学生在英语教学政策制定中的能动性,以师生共建的形式,建构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体系、评价体系、引导体系,使英语教学的内容尽可能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体现人本主义理念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李爱娟.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7(5).
[2]赖正英.高校英语教学与人本主义教学观[J].商,2014(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