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学习”是长期以来得到了充分实践肯定的一种教学模式 , 尤其在语言学习与教学中有着极大的优势。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形式,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本文将探讨合作学习在高职公共英语分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合作学习、公共英语、分层教学
【分类号】H319
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我们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贴近学习、生活或岗位工作实际的“任务”为牵引,以大学城空间教学环境为平台,通过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将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强调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
一、合作学习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 (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源于美国的一种学习模式,是长期以来得到了充分实践肯定的一种教学模式 ,尤其在语言学习与教学中有着极大的优势。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莱维持(H.J·Leavitt)曾作过一次沟通实验来比较双向与单向沟通的效果与功能。结果双向沟通的内容正确性高,对促进人际关系较有利,接受信息的把握大。所以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推崇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显然胜过个人努力。
Krashen 认为,获得外语能力有两种途径,一是习得,二是学习。习得是指通过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种“自然”过程,如母语的学习。而学习是有意识地掌握某一语言的语法规则,通过正式的教学获得知识,不会导致习得。因此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较自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自然”的交流。而且,有意识地学习只能起到监控、修正和编辑的作用。因此他认为在语言学习中应该尽量减少“监察”的作用,让语言学习者处于宽松、和谐的交际环境下,从而降低情感过滤,增强学生自信,这些都恰好符合合作学习 的原则。通過学习者之间的合作,让学生从合作伙伴身上学习他们的长处以及获得那些理解超出自己现有水平的输入而习得该语言(i + 1 理论) 。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本着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的原则,高职院性的公共英语采用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将学生划分为A B C三个等级,在分级教学过程中,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方案、学生管理制度等,改革过去教学和考核标准一刀切的做法,对层次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多元评价的教学考核形式,建立起了学分制背景下的分级教学模式。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知识的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学生的地位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的真正的认知主体;教学过程也由原来的认知归纳型或逻辑演绎型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合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等新的教学过程。同时,高职院校实行大学城空间教学,以个人空间为基础,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是教学建设上的一大革命,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方向,目前大学城空间建设下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大学城空间建设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角色不断转变、教学资源更加广泛应用与共享,教学模式更加灵活创新。
三、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合作学习法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形式,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协作互助地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但在高职公共英语教育中合作学习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高职英语课堂特点是:学生多,班级大,教师不便监督,学生学习被动,兴趣低下;同时,教师又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师生缺乏互动。诸多种种原因,使高职院校英语合作学习处于一种低效的状态,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尤其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课堂教学仍以讲授为中心,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个人语言需求、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实践机会很少。此外,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总体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上也和普通高校的学生有差距,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我国优秀的英语教育工作者束定芳认为“至关重要的是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生外语学习的成就感是持续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从教学内容、授课形式、学习环境等方面人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何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是高职公共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四、高职公共英语合作学习策略
1、 目标制定
课堂合作学习的首要环节是目标的制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度及学生的学习情况 (包括已有的知识水平、 接受能力、学习习惯等)合理地设定学习目标。比如针对英语基础相对较好的A班,我们的课文学习目标是:要求全部学生不仅能够朗读、理解,还要求学生对一些英语句子和段落进行背诵或文章内容进行复述。而对B班的部分学生进行这样的要求。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C班的学生,我们仅要求对课文进行完全理解和熟练的朗读,我们采用鼓励的方法,鼓励每个同学背诵自己喜欢的英语句子或段落。
2、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课堂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学习目标,设计的任务要具有探索性或者是讨论性,任务的难度要超过个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可太难,以致让学生丧失合作解决问题的兴趣;任务也不可太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比如在英语情景对话环节,教师为A班的学生设计了关于主题的一系列情境,并且这些情境都有高度的连贯性。而对于B、C班,教师设计的情景任务是不超过两个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情境。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语言学习和情景对话操练,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endprint
3、目标、 任务呈现
在课堂上,首先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再呈现合作学习的任务, 同时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整个活动的基本步骤,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整个安排,以做好准备。比如:单词竞赛。首先,教师会把要求记忆的单词或词组列出来,呈现给学生,对于不同层次的班级,我们列出来的单词和要求达到的目标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以分组活动的形式采用单词接龙或者抢答的形式完成竞赛。
4、 自主学习
当呈现合作学习的任务后, 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作独立的思考,进行自主学习,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讨论与训练。在自主学习之前要进行合理的分组,即异质分组,分组时要考虑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特点、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学习习惯等,以实现小组成员的互补。小组的每个成員都要积极的参与讨论与训练,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共同努力。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也可倾听学生的观点,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与鼓励。
5、课堂展示
自主学习在小组内部完毕后各组成员要收集、整理并归纳自己组内成员的观点,为课堂展示做充分的准备。首先,每个组选一名代表将自己组内的意见进行阐明,代表可采用轮换制度,确保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避免出现一人独霸发言权、其他同学无所事事的情况出现。再进行集体讨论,在集体讨论时,每组成员都要悉心听取其他组对自己组的反馈意见,即时修正自己的观点,同时对其他组的观点也给予评价、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观点,完善学生的理解。
6、 反馈评价
在课堂展示完毕后,教师要及时作出反馈评价。在评价时,以积极、鼓励性评价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但同时也要指出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下次课堂合作学习时改进完善。合作学习的评价也应该多元化,不能只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应同时考虑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况。
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而且通过团队互助,还能达到相互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研究表明,与传统个体化学习方式相比,合作学习能明显促进学生获得深层次信息和高水平思维能力。借助合作学习中的社会互动,可以彼此促进社会化,通过讨论与保留、互相欣赏学习成果、互相激励与成功,可以增进友谊,交流学习心得,互相增进知识,还能学会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等。
[参考文献]
[1]伍敬芳.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立体化教学中的实践 [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8).
[2]Johnson,D.W,Johnson,R.T.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Theory and Research[M].Edina,MN:Interaction Book Company.1989.
[3]顾玉莲,黄丽萍.形成性评估模式下英语合作学习探析 [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0).
[作者简介] 毛忠霞 (1974-),女,湖南常德人,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