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李爱民
【课题】《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探索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2010年度课题,编码:NZY1129
【摘要】学习策略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热门所在,也越来越突出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从“学习策略”一词的起源入手,对其内涵、结构及实证研究做一概述, 从而进一步认识研究学习策略的目的和意义,为今后的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关键词】学习策略;内涵;结构;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一、学习策略的起源及内涵
“学习策略”这一名词,作为专业术语出现,是在195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认知策略”后才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但对其内涵的准确界定,目前学者们尚无统一的认识。西方学者对于学习策略内涵的界定,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类:第一类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Duffy,1982);第二类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Mayer,1988);第三类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程序与步骤(Rigney,1978);第四类是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生的学习过程(Nisbert,1986)。以上的观点既体现了学习策略的内隐性特点,也体现了其外显性的特点,实际上学习策略是二者的结合。
在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学习策略”这一名词,但早有学者阐述了其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孔子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是体现了学习策略的重要性。自1980年以来,我国学者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也展开了对“学习策略”内涵的深入研究,并没有达成共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学习方法和技巧,史耀芳(1991)研究指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为达到一定的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和技巧[1];另一种则认为是学习方法与学习调控的有机结合,刘电芝(1997)曾指出凡是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属学习策略的范畴,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2]。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学习策略”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是本质没有区别,大部分学者的观点认为学习策略的核心内容是认知策略和元认知。
二、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
1958年西蒙用计算机有效地模拟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拉开了研究学习策略的帷幕,从而更多的人开始了对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国外研究表明,前期多数学者的研究集中在探索学生在信息加工的过程中有哪些有效的学习策略,注重的是信息加工的全过程,主要研究对象有选择性注意策略、精加工策略、编码策略等等。Thorndyke和Stasz通过实验研究了选择性注意策略,实验通过比较成人学习地图的快慢,提示快速学习者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注意策略,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快速学习者能对项目归类并对之间的关系加以编码组织,以此提高记忆的效率,可见组织策略也是有效学习策略之一。在编码策略研究方面,Moely分别对8-9岁儿童和10-11岁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前者很少自发分类编码策略运用到学习和回忆中,后者研究结果相反。Simpson总结了6种精加工策略用以学习课文,以差点考不上大学的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對象,实验前发现其使用精加工策略的得分与阅读得分呈正相关,给予精加工训练后,则阅读分数较实验前有显著提高,同样温斯坦从正面揭示了精加工策略也是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为提取贮存时记忆中的命题提供了多种途径。
国内对于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兴起于80年代初,与西方国家研究的最大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国内学者主要着重探索各种学习变量与学习策略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特点,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研究学习策略与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是具体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还有一类是主要针对以中学生为群体的学习策略水平的研究。第一类研究国内外都比较深入,已证实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后两类是目前研究的主要侧重点。
三、学习策略的结构
国外心理学家们从其具体作用、在学习进程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展开了对学习策略构成的研究,观点不一,各种理论之间存在交叉,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观点:1、根据学习策略作用的不同,分为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丹塞路,1985)。前者包含了信息获得策略、贮存策略、检索和应用策略;设计策略、集中操作策略和监控策略则属于后者。2、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进程,E.Gagne将学习策略分为选择性注意策略、编码策略、思考策略等,Mayer则提出应将其分为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二者都侧重于具体的学习指导和实际应用[3]。3、根据其主要构成成分,将其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这也是国外学者较为认可的分类方法。其中元认知策略在三者中占主要地位,包含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策略;认知策略则又可以归属于基础策略范畴,与学习策略有因果关系;情感策略则可归属于支持策略范畴。
国内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其对于学习策略结构的认识方面存在局限性,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黄旭认为学习策略是由学习方法、学习调控和元认知三部分组成的,是一个相互作用调节的多层次、动态的体系。张庆林则把其分为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也有学者提出,学习策略是操作成份、情态成份、元认知成份等多因素的综合,其中操作成份主要指学习方法、认知方式等,情态成份即以情感策略为主[4]。国内对学习策略结构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两个方面,情感策略的研究相对薄弱。
四、不足与展望
国内对于学习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层次尚处于较低水平,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目前多数学者的研究仍着力于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的研究之上,对于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的研究涉猎较少;2、无论是著作还是实验方面,定性研究内容为主,研究的重心仍集中在界定学习策略的内涵和研究其结构方面;3、国内学者虽然也有开展相应的一些学习策略的实验实训,但是样本量仍然偏少,且所用的实验实训教程以国外为主,缺少适合中国学生的训练教程。
在今后的研究中,笔者认为研究的重心应从研究学习策略内涵和结构方面,转移到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建构学习策略体系,重视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的研究,同时着力开展实验实训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学生的实训教程,重视学习策略可迁移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史耀芳.浅论学习策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1,(3)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一)[J].学科教育,1997,(1)
【3】.张庆林.当代认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40-153
【4】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24(5):586-5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