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艳
[摘要] 影片《圣女贞德》是根据爱尔兰著名戏剧家萧伯纳的同名历史剧改编而来。本文首先对影片的情节做简要的分析,然后探讨了文化符号隐喻的相关理论研究。着重解构和分析影片中出现的十字架,剑以及叉号的含义,进而解释这些符号背后的隐喻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此部电影。
[关键词] 《圣女贞德》;文化符号;隐喻;解构
J905
一、《圣女贞德》剧情简介
《圣女贞德》主要围绕贞德一生的故事展开。贞德从小受到基督教的熏陶,对上帝有股莫名的亲切感。她总是冥冥之中感受到上帝的号召。某天,她来到田野,突然袭过一阵强风,接着又听见云彩在响,随即又看见草地上的剑,种种的一切在她看来都是上帝显示给她的神迹,上帝要选她作为他的使者来拯救在苦难中挣扎的法国人民。也正在此时,英国士兵狂野的闖入她的家乡,她的姐姐为了保护她,把自己的避身处让给了她,结果遭到英军残暴的杀害和侮辱。之后,贞德被她的叔叔婶婶带走,可是,她的内心再也不能平复,她找到了当地的神父,诉说了她心中的愤懑,神父告诉她,上帝做事肯定有他的理由,只要她能完成上帝交给她的使命,她的姐姐就不会白死。并告诉她,不久她就可以参加弥撒,到时候贞德就可以喝他的血,吃他的肉,和上帝合二为一了。然而贞德并没有耐心等待,她趁着月黑风高悄悄地溜进了教堂,拿出圣杯,喝下了圣杯中的鲜血。之后,她设法找到当时的法国王子查理七世,取得信任后,便率军亲征战场,在她勇敢的带领下,法军取得了几次胜利,这极大的鼓舞了法军的士气。随后,她也成功辅佐查理七世在兰斯大教堂加冕成王。然而,贞德在巴黎附近的战斗中腿部受伤,并被英军俘虏。由于法国国王拒绝交付赎金,圣女贞德被出售给英国人。最后,贞德以传播异教和散步谣言,被烧死在柱子上。
这部电影涉及到极为专业的历史,政治,宗教,建筑等文化知识,还涉及到几个具有争议性的宗教信仰问题,给中国公民理解西方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本文旨在以西方文化符号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探讨电影中所出现的符号,其背后的所指以及隐喻,并加以分析和解构,从而提高公众文化意识,帮助他们更好的欣赏这部电影。
二、文化符号隐喻的理论依据
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属于传统修辞学范畴。在文学作品当中,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常被用来喻指另一事物。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给隐喻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在涉及语言的思维层面,而是在概念系统的跨领域映射。(Lakoff,1993:202)。这种跨领域映射不仅依赖发生的非语言环境,在某些非语言的环境中,尤其是社会文化的背景对于不同概念系统的理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东西方不同的概念系统中,对于不同概念系统中隐喻的理解,是同时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即语言和非语言语境的制约,而非语言环境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文化的背景因素。
当代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其的隐喻性。隐喻不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对一些符号进行从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正建立在文学作品中符号与符号的相似性上,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在绝大数情况下,不同背景的人们会认同同一种文化符号,这些符号是经由漫长历史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精髓,承载着某种具体的意义,理念或是象征。例如,代表和平的白鸽,象征公平的天平,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并且,由于文化和社会因素方面的影响,不同背景下的作者是如何通过不同和相似的概念系统中建立起联系,并体现在非语言环境下的?尤其是这些社会文化符号的意指作用?因此,对作品中的文化符号的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三、《圣女贞德》中文化符号隐喻的研究
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某种具体的意义和理念是通过一列的特征表现出来的。《圣女贞德》中所呈现出来的西方文化符号很多,诸如宗教信仰(十字架,圣杯),自然现象(风,云)等,这些符号不光出现在电影当中,在现实生活中,它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本文对《圣女贞德》这部电影中所出现的符号重新进行整合和结构,在领悟它们意思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想法,从而改变了文化符号原来的意指,以使达到不同的效果。因此,理解这部电影当中一些特定的文化符号背后的隐喻,能够帮助观众真正看懂这部片子。
(一)十字架的文化隐喻
在电影《圣女贞德》当中,对故事情节起到推动作用的是各种神秘的文化符号,尤其是一些西方宗教的符号,它们贯穿于电影中的各个角落,情节扣人心弦,动人心魄。其中,十字架就在电影中频频出现了好多次。在建筑物的房顶,在凯瑟琳娜遭受侮辱时,掉落在地的十字架挂坠,在凯瑟琳娜葬礼上,教父手中的十字架,教堂里被钉在十字架上耶稣的雕像,在她面对教会的质问,但是无法告解与畏惧火刑的畏惧感时,她奋力用手磨出的十字架,以及片尾的时候,贞德被绑在十字架上被熊熊燃烧的烈火中烧死,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样的意指?
十字架作为一种符号,与基督教有着紧密的联系。最早,相传十字架是作为一种异教的生命符号传入基督教的,并以异教的方式进行阐释,是用来惩处异教徒,叛逆者,奴隶的一种惩罚方式。通常,死于十字架的人们,被普遍认为是失败者。然而,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亡是胜过罪恶,胜过黑暗,胜过魔鬼的。以贞德最后烧死在十字架上为例,她虽然是叛逆者的身份被烧死的,但她恢复了对上帝的信仰,她对教会的人说:“活着而无信仰比活着还可怕,比年轻而死更可怕,我对这里已不再留恋,把我送回上帝身边,我来自那里。”所以在她将死之时,她的肉体虽经受着火的煎熬,但她的灵魂却是坚韧无比,她眼里闪现着上帝的光芒,因此,她虽然死了,但她却依旧胜利了,她依然是圣女一样的形象。体现了她由之前的神性转向魔性又回归人性的过程。
(二)剑的文化隐喻
在《圣女贞德》这部影片当中,贞德频频受到上帝的感召,其中剑就是贞德所认为的上帝显示给她的神迹,要她帮助查尔斯王子即位,保卫法国,击败英军。对于其文化隐喻的解读,对本影片的理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endprint
剑作为正义的捍卫者,同时也是残暴的象征。在本片中,贞德在赢得查尔斯王子的信任后,率军亲征战场,好几次,她用剑指向乾坤,代表她奉上帝旨意要带领在灾难中挣扎的法国人民走向胜利。事实上,她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她解放了法国的奥尔良,并帮助法王顺利即位。这时剑是一种正义的象征。然而,受挫后的贞德,幻觉中,有一位神秘的使者与她对话,当她提到田野中意外出现在她身边的剑正是上帝对她的旨意,使者说那可能是其他的可能,比如说在打仗时遗失在田野里的,并不一定就是上帝領导她复仇的神迹。可她偏偏就选择了一种。换句话说,她所看到的并不是真相,只是她偏偏只选了这一种。她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姐姐被杀后,产生的假借上帝之名进行的复仇心理。黑衣使者否定了她的上帝观,并驳斥她用狂舞的剑杀人。这时,剑的隐喻含义完全就是邪恶的代名词。贞德也从神性转换到魔性这一形象中。
(三)×号的文化隐喻
贞德是在农村里长大的,她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在面对黑衣人洗脑式的拷问下,她不能为自己辩解,最终只能承认,她选择她希望看到的一面,并把它神话成上帝的旨意。贞德第一次站在火刑台,在面对熊熊的烈火,以及教会的质问时,她祈求得到上帝的帮助,然而面对她的只有驱魔的十字架,她第一次发问,上帝,你到底哪里。最后,在神父的求情下,她要求签名以获释放。然而,她画下的却是个×号,她亲手毁掉了与上帝的连结关系。原来是这样的释放,黑衣人的释放意味着贞德把自己与上帝的关系释放掉。获胜的黑衣人对贞德说,“你知道你的签字否定了上帝吗?”贞德惊恐的说,“我只是想要重回上帝的怀抱。”黑衣人继续冷笑,“你觉得上帝只是个谎言!”贞德大喊:“我要收回我的签字!!!”
这里的×号就是意味着黑衣人愿望中贞德对上帝的否定。
四、结语
《圣女贞德》这部影片中涉及大量的西方宗教、历史、政治、美学、象征学的文化符号,只有通过对这些符号背后的隐喻进行解读,观众才能真正理解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直指贞德的神圣天启只不过是遭受到幼年的创伤所致使的自私,好战,残暴。为了兑现这样的故事剧情,作者安排她与黑衣人的对话,在最后的对话中,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神圣启示只是自欺欺人,最后恐惧无助的死在火刑台上。
总之,本文以电影《圣女贞德》为例,探究了电影中呈现的非语言语境,对文化符号的隐喻进行了解构和分析。西方文化被贯穿在整部电影当中,尤其是宗教方面的文化符号。对电影中出现特定的符号的解读,使得观众在感受西方电影魅力的同时,更深的理解了文化符号背后的隐喻含义,从而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Inhoff A S Lima,P Carrol.Contextual effects on metaphor comprehension in rending[J].Memory and Cognition,1984(12).
[2]Lakoff 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A Ortony (ed.).Metaphor and Thought[C].Cambridge:CUP.1993:202—250.
[3]Pivio A,M Walsh.Psychological processes in metaphor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C].A Ortony(ed.).1993:307—328.
[4]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46.
[5]颜朝霞.圣女贞德的生命悲剧.《山东文学》,2008 年 02 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