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宇
摘 要: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读”与“写”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教学行为。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写了什么”和“为什么写”似乎比较容易做到。而至于作者是“怎么写”的,确实应该是我们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因為“怎么写”除了关系到作者的谋篇布局等方面外,更涉及到作者所运用的“艺术手法”。而如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则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抓手。所以 “艺术手法鉴赏”的教学,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更要向“写”的层面延伸。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艺术手法鉴赏;教学策略
1 “读”出艺术手法,提升学生对“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
都说“读”是“写”基础,“写”是“读”的延伸。想要让学生最终将“艺术手法”运用到写作中去,在阅读中辨别和分析艺术手法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考试中学生对于艺术手法鉴赏类题目写出的答案来看,学生对如何辨别和分析“艺术手法”的思维过程还处于一个比较混沌的状态。那么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系统规范地建立起“艺术手法鉴赏”的思维过程呢?
1.1 判断表达方式,让鉴赏思维有的放矢。
以《壁画》中的艺术手法鉴赏题为例:
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4分)
看呀,看那《九宫女》呀,为首的梳高髻,手挽披巾,相随八位,分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足杯、拂尘、包裹、如意,顾盼呼应,步履轻盈。天呐,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她头梳螺髻,肩披纱巾,长裙曳地,高足杯托得多好,不高不低,恰与婉转的身姿配合,长目略低,似笑非笑,风韵卓绝,我该轻呼一声“六妹”了!
一位同学的答案是这样的:
①描写了壁画“九宫女”中人物栩栩如生的画面;
②运用了视觉描写,将壁画特色呈现出来;
③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认为画中的人物都是活的,都在顾盼左右,做自己的事十分生动形象。语言表达富有韵味,生动形象。
而参考答案是这样的:
①描写和抒情相结合,表达了作者欣喜、企慕、倍感亲切的心情。(1分)
②运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1分)
③点面结合地(1分)再现了“九宫女”生动的宫中生活场景,(1分)
通过这两个答案的比对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对文本中艺术手法的辨别和分析时,在思维和知识层面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漏洞。而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系统而正确的思维呢?本题的参考答案或许会给我们些许启示。
本题中,参考答案的第一点就是“描写与抒情相结合”。这就告诉我们,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划线句子不只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而是用了“描写”和“抒情”两种。我们都知道,“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是语言中五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而高中阶段重点学习和考察的则是“描写、抒情、议论”三种。而不同的表达方式的背后,确有着不同的艺术手法。而如果学生能先判断出本题划线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然后再按照不同的表达方式所包含的艺术手法来进一步赏析的话,相信学生离参考答案就会更近一步,鉴赏也会做到有的放矢。
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鉴赏艺术手法时,也许是选用的“描写”性的文字太多了,分析“描写”所用到的艺术手法也太多了,这才会让学生在鉴赏时,即便按照老师所教的“常规”思维方法去做,也会像上面的同学一样拿不到分数。因此,在鉴赏句子的艺术手法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去判断语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再去分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对应的艺术手法,也许会让我们对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更全面、更准确。
1.2 依托表达方式,让鉴赏思维井然有序。
仍以上面《壁画》中的艺术手法鉴赏题为例。
从学生的答案中我们不难看出,即便这位同学判断出划线语段中有“描写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他也得不到参考答案第2、3点的分数。归根结底,还是这位同学并没有依托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进一步的有序思考。既然我们已经判断出这个语段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了,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这样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先从“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入手:
(1)划线语段描写的对象是什么?答:是唐壁画中的“宫女”(即描写的是“人”),并找出描写宫女的语句;
(2)一般写人会用到哪些“艺术手法”?答:正面描写(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细节等等);侧面描写(用其他人事物的描写进行侧面烘托);
(3)划线语段中有没有用到这些手法?哪里用到了?写出了宫女的什么特点?答:运用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再现了“九宫女”生动的宫中生活场景。
再从“抒情”这种表达方式入手:
(1)哪里用到了抒情?答:天呐,那第六位,简直是千古第一美人呀
(2)用了什么抒情方式?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3)写出了(表达了)什么?答:表达对壁画中唐美人的企慕之情。
基于以上的有序思考,我们再把得出的答案整合到一起,这个划线句子的艺术手法的鉴赏就会让我们分析得比较完整、到位了。
其实,这种基于表达方式的有序的分析过程,确实能让我们在鉴赏文章艺术手法时解决很多问题。比如2009年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上善若水》中,有这样一道题: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从这个题干我们不难看出,题干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本文“不以描写见长”。那我们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不以描写见长,那以什么见长呢?”很显然,这里要从其他的“表达方式”上去思考。因此根据文本内容我们不难判断:本文是以“议论和抒情”两种表达方式见长的。那么,我们应该从“议论和抒情”两个表达方式去出发赏析本文的艺术手法。因此其答案是这样的:
·①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②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③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
·④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2 “写”出艺术手法,让学生对“艺术手法”的学习,从“读”向“写”来延伸,提高学生写作中对艺术手法的运用能力。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很多同学甚至是老师在分析艺术手法时,仅仅将其停留在“阅读”和解题的层面。并没有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艺术手法”在提升学生写作上的作用。既然在阅读训练中,我们是引导学生先去判断语段的表达方式,那么在艺术手法的写作训练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呢?
2.1 以“表达方式”为纬,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来叙写片断。
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在作文写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议论无味、记叙平淡、写作时运用的表达方式单一。在众多的表达方式中,学生最擅长的就是记叙:在议论文中,学生在表述论据时,往往还会因为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论据,而导致自己的作文缺少议论味;而在记叙文写作中,有的学生还是会将一件事从头叙述到尾,通篇记叙,从而让自己的记叙文从头到尾彻底变成“流水账”。
因此,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在写记叙文时,有意识地以“夹叙夹议夹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方式去表达故事;而在写议论文时,可以引导学生避免完全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来表述论据。也许慢慢地,学生作文的面貌就会渐渐地发生一些变化。
2.2 以“模仿写作”为经,让学生在模仿写作中,体会艺术手法在写作中的作用。
写作的学习,应该从“模仿”开始。而名家大家的作品中,一定少不了精彩的“描写、议论”或“抒情”。让学生多多阅读并揣摩这些文章中的艺术手法并让学生时时模仿,我想对提高学生对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在写作中的运用,一定会有更好的效果。
艺术手法,就像写作者的武器一样,运用得当,不但会让阅读者回味无穷,满口余香,也会让文章本身灵活多变,形象生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引导学生了解艺术手法的作用并在写作时合理运用,势必会让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教学更上一个新的台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