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洁萍
[摘 要]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是非常关键的,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从错题反思、实践体验和练习设计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数学概念的理解,掌握解题技巧,从而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经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题能力;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73-01
影响数学解题能力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是学生自身条件的影响,包括其对数学概念、知识、方法的理解程度,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需要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
一、从错误出发,培养问题纠错能力
了解学生在解题和数学认知过程中犯的错误,并引导学生分析和改正错误,这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形成有着重大的意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纠错与改错能力,通过错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教学“圆形面积”时,出示练习题:有一块长方形的硬纸板,长为12厘米,宽为6厘米,现在要利用它剪出直径为2厘米的圆形纸板,请问最多可以剪多少块?
面对上面这道题,学生一般会先分别计算长方形纸板和圆形纸板的面积,然后用长方形纸板的面积除以圆形纸板的面积,列式为(12×6)÷(3.14×12)≈22(块)。
显然,这个解题思路是错误的。对于这种错误,教师可让学生先动手画一个草图进行观察和分析。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比较就会认识到错误,发现自己的方法中的不可行之处。教师此时继续追问,启发学生思考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学生通过画图分析和思考,列出正确的式子:(12×6)÷(2×2)=18(块)。
以上教学,教师结合学生的错误认知,从错误的解题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不仅发现错误所在,还能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数学问题解题方法的选择和判断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
二、加强实践体验,培养问题理解能力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无法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对应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时经常出现与生活实际不相符的情况。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实践体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抽象概念获得更直观的认知。
例如,教学“米、厘米”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概念能形成一定的认识,但并没有获得真实的感受,因此,在做练习时容易闹笑话,如课桌高70米、铅笔长18米等。要想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更加直观的认识,需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任务:让学生用直尺测量教室内的物体的长度,如课桌的长和宽、铅笔长度、橡皮长度;通过脚步,测量教学楼之间的距离、学校到家的距离、操场的长度等。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长度单位会产生更直观的认识,从而在脑海中建立清晰的表象。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同时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數学解题能力。
三、设计梯度练习,培养解题能力
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以及认知能力也各不相同。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以及教材中的习题出发,设计难度不同的梯度练习,让每位学生都能进行适合自己的练习,在练习中得到提高。
例如,教学“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几组难度和模式都不同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练习。设计的题目包括:
(1)15-6=( ),12-4=( ),11-8=( );
(2)15-( )=6,12-( )=4,11-( )=8;
(3) 写出“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的三个算式。
这三种类型的题目的难度是逐渐加大的,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进行自主选择,如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选择第三个问题,并在回答问题后与同学进行交流,促进沟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交流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由此可见,在进行练习的设计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能力设计梯度式的练习,引入和生活实际相关联的内容,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通过练习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动力。
总而言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多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在联系中加强亲身体验和错误判断,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出更加符合个体的练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会更足,数学解题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责编 吴美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