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荣利
摘 要:高三语文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而我们老师在一轮复习的讲解中又非常详细,占用了大量时间。很多学校的情况是一学期终了,一轮复习还未结束,直接影响了二轮复习的进度。如何提高语文二轮复习的效率,是我们每个高三语文老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三;语文;二轮复习
如何使二轮复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结合我校历年高三的做法及本人的经验体会,下面对二轮复习提出粗浅的建议。
一、教学方面: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轮复习中,我们会痛心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依旧很多:基础知识薄弱,文言文翻译“笑料百出”,阅读理解不尽如人意,作文写得“不堪卒读”……面对一群“冥顽不化”的学生,生气、着急可以理解,但将这些情绪带到教学中却会使我们盲目。作为教师,首先得克服这种心理,同时要明白,高考迫在眉睫,再来一次面面俱到的复習是不可能的。
本校学生的情况,本校老师最有发言权。我们应着重分析一质检及本校举行的小测验,弄清楚学生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语文备课组分工合作,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学生在每个专题中的失分情况,针对他们的“知识短板”,有效复习。
如”默写”,这本是下功夫背就可以解决的事,但我校学生得满分的却很少,实在可惜。分析了原因,除了背诵不熟,字迹潦草,写错别字这些常见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初中老师强调的是机械背诵,而高考考的则是理解性默写,所以涉及初中的必背篇目,学生很难根据提示写出正确的语句。问题找到了,就得想办法解决。本组的一个老师给学生推荐了一本《理解性默写》,书中的分析细致全面,很适合我校的学生。老师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对学生严格要求。一周利用两个早自习,每次不低于15分钟,在课代表的带领下,复习初中必备篇目(班主任配合监督)。语文晚自习,则由老师带领学生复习高中必备篇目。一段时间后,收效明显。
再如作文,这也是很多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何况我校学生的素质并不是很高,平时阅读量不大,更有甚者,没有读过一本正儿八经的小说。你让他们去写一篇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实在是“强人所难”。但高考要考,作文还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经过语文组的同事在集体备课时的认真讨论,最终商量出了办法,发动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建立自己的“作文素材库”。但是找什么?怎么找?我们要求学生从必修一到必修五这五本书中找三个人物事例,从“感动中国人物”中找三个事例,自己身边的三个事例,一共9个。学生整理完了之后,在班上互相交流,最后由老师整理复印再发到学生手中。学生有话可说,老师再做其他作文方法方面的指点,学生写作就容易多了。
二、教师方面:讲究教学策略
1.精心选题,重“质”而非“量”
二轮复习中,全国各地复习资料如雪片般飞来。这就需要老师有效选择利用,因为题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备考的质量,故题在“精”不在“多”。我们选题的宗旨是:简单费时的不做,机械重复的不做,偏题怪题不做,而有典型意义和创新性的题则推荐给学生。
另外,充分利用历年的高考试题,哪怕以前做过也无妨。二轮复习中,我们反复强调学生“回归”高考真题,高考真题严谨规范,进行高考真题的练习,不仅能提高考试技巧和应试实战经验,还能检查复习效果,加强解题的规范化。
2.落实有效教学
在二轮复习中,老师还要记住:学生已经会的内容,通过自学可以学好的内容,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理解的内容都不要讲。而有待加强的薄弱点则重点训练,严格要求。二轮复习最忌讳不严,如果问题还停留在一知半解上,那么所花费的大量时间、所做的一切都是无用功。老师指导学生要“会做”,要“做透”,养成准确、快捷的答题习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师的严格要求。
三、学生方面:克服“心理饱和”,合理安排时间,复习有目的,有计划
1.高考不仅是“知识积累”的比拼,也是一场心理素质的比拼
尤其后期,学生每天重复做题,已十分疲惫,学习效果却不明显,学生的心理趋于“饱和”。教师应在教学中找一些活泼的有趣的话题,让学生放松心情。在语文课堂上,这些并不难做到,如讲解文言文时,穿插一些历史典故。课余,要求学生打打球,跑跑步,舒缓备考前的压力。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反思,适当调整学习方法,不能每天神经紧绷。
2.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要查看做过的试卷
梳理哪些题做得顺,哪些题常出错、容易错,一些典型题型的归类、变型等。参照老师的讲评,弄明白哪些题答得欠妥,哪个步骤没答到,讲评后在答题方法上又有什么收获等。如果是课余练习,也要同样严格地要求自己。
课堂上紧跟老师,不“自搞一套”;自主支配时间,合理安排时间,拟定自学计划,自补“知识短板”。一定要明白自己每天要做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稍作努力就可以提高分数的地方。
二轮复习既能对一轮复习中的弱势进行补救,又能有条不紊地进入到第三轮的复习中。只要老师、学生找对方法,齐心协力,语文二轮复习必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林伟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
[2]李金.基于关注学情的高三语文复习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