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7-09-21 22:31吴清宇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8期
关键词:以读为本有效教学阅读教学

吴清宇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以读为本。读,永远是阅读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让学生学会积累,学会表达。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呢?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初读到位,有效感知课文;品读领悟,夯实语文基础;读有技巧,培养语文能力;整读全文,自然升华情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有效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小学各年级阅读课堂中,“读”领风骚。读,永远是阅读课堂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在一堂课中做到以读为本,有效教学呢?下面笔者将结合一些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读到位,有效感知课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本是一门读的学科。”扎实、有效地读通课文,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应当是初读课文的基本要求。

万丈高楼平地起。初读环节,对于学习一篇课文而言,就是万丈高楼的地基。只有落实初读环节,做到人人过关,才能为接下来的品读和探究环节做好铺垫,为学生的表达做好积累。

读准字音,是阅读课堂教学在朗读方面的“保底工程”。尤其是在低年级,识字任务特别重,小学生们的朗读能力有待加强,教师一定要在指导朗读方面下足功夫,用多种办法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如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29 掌声》的初读环节,有老师这样处理:(1)小声朗读课文,用数字标出自然段;(2)再次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3)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掌声的句子,做上记号。

这三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之后,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把课文读通读顺了,再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初读课文,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值得每位语文老师高度重视,它影响着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初读抓扎实了,就是抓住了阅读教学的“牛鼻子”,对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品读领悟,夯实语文基础

(一)依托典型句式,寓练于读

例如茂名市电白区新城小学一位老师执教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18课《小鹿的减法》,学习“小鹿累得浑身汗淋淋的”这个句子时,她先让学生交流:“汗淋淋”是什么意思?它是什么类型的词?你还能照样子说几个吗?(绿油油、金灿灿、白花花)这样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能力。接着出示练习:

小鹿累得浑身汗淋淋的。

(点拨:还有谁在干什么时累得怎么样?)

生1:妈妈工作了一天,累得气喘吁吁的。

生2:小明把一个大花盆搬回家,累得直不起腰来。

……

练习之后,再引导学生反复读句子,体会小鹿修路的坚持。这样,就可以达到读练结合的目的,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积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品读重点词语,寓情于读

陈钟梁老师说过:“语文课是美的,它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如何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朗读是常用且必用的方法之一。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品读”的能力:抓住重点词语和重点句段,反复读,多种形式读,注意朗读能力的迁移。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相机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既是一种促进,也是一种激励。

例如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第12课《提灯女神》的第一部分是讲南丁格尔是怎样冲破阻力去当护士的。笔者就抓住生字中的“歧”字,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找到相关的词语“歧视”,接着,联系也是生字词的“鄙视”来进行对比,理解意思。接着把这个词语代入句子中,“她不顾家人的反对,不顾人们的歧视,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优裕的生活,到医院当了一名护士”。指导读好句子。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第一部分,找到描写人们的“歧视”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情感。

经过这几轮朗读,充分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很自然地就能把握好南丁格尔心中的坚定信念了,从而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读有技巧,培养语文能力

(一)化文为诗,读出个性化的理解

把教材中原本平平常常的语句,分行排列,带来独特韵味和节奏。创设一个诗情画意的情境,不仅能缓解学生上课的疲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在2015年广东省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展示活动中,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山中访友》一文时,引导学生把第5自然整合为这样进行朗读训练:

你好,清凉的山泉!

你捧出一面明镜,

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你好,汩汩的溪流!

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

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

本来已稍有倦意的学生,看到课文的变化,立刻精神十足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与山中的各位亲密无间的好友打着招呼。这只是教材中很平常的一段话,老师也只是稍作文字排列上的改动,课堂效果十分理想。

(二)化篇为段,读出能力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要求“粗知大意,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第三学段要求“了解表达顺序,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事实上,在低年级,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后,用填空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到了中高年级,就可以训练学生根据文章行文线索来整体感知语篇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执教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第18课《小鹿的减法》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小动物?写了它们的什么事?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和讨论之后,很快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大意:小鹿想到河对岸去,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来造桥;獐子想到山脚下,也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来铺路。小鹿经过不懈地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獐子却在困难面前退却了,所以它永远不会成功。

一篇课文,经过整合,巧妙地化为简洁的一段话甚至一句话。

又如,著名教师张祖庆在执教《金钱的魔力》时,先让学生厘清文中有哪几个人物。然后问学生:“我”和托德、老板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说得越简洁越好。

張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特点,以最简洁干净的语言梳理出人物和主要情节。这就是“简”而“实”的有效教学。

四、整读全文,自然升华情感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师往往过分纠缠于词句及构思,把课文分析得支离破碎,这样做,破坏了文章本身的整体美,这种现象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笔者认为,分析也好,感悟也好,最终都应该回到整篇文章中来。

现在下乡听课,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老师能抓住某条线索,找出重点句子,带领学生进行品读、感悟。以学生为主体,一步步地领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但回归整堂课,总给人一种不甚完美的感觉。问题出在哪呢?

如:有位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第17课《十年后的礼物》时,在扣紧相关句子,引导学生学习了达格妮的心情变化之后,就踩着时间点下课了。纵观整堂课,只在开始时,有一次整读课文,后来都是在解析文本,一句一句地读着零零散散的句子,令人感觉有点遗憾。如果老师能够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多几次整读,学生受到的熏陶、体会到的情感一定是不一样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读,是阅读课堂教学永远的主旋律。要尽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朗读中深入文本,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和思维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继平.谈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初读”课文[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7).

[2]樵夫.删繁就简三秋树[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05).

[3]王兴斌.小学语文教改热潮中的几点冷思考[N].三明日报,2008-02-15.endprint

猜你喜欢
以读为本有效教学阅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以读为本”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以读为本 关注生成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思考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