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特点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思考

2017-09-21 09:59王超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

王超

(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88)

基于课程特点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思考

王超

(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88)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更高深知识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与现实经济现象又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这对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为了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在开始微观经济学理论教学之前,老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以及内容总体框架详细地、系统地介绍一遍,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也应该具备一定的基本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基础的数学知识以及前后知识的贯通能力。

微观经济学;老师;学生;课程特点;基本能力

0.引言

《微观经济学》是学习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入门课程,也是经管类学生学习更高深专业知识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的理解,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高度也有重要的影响。

《微观经济学》的老师应该具有深厚的专业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现实中,很多老师,尤其是刚开始接受《微观经济学》教学任务的年轻老师往往忽视了这门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一上来就直接开始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对学生深入地理解这门课程是非常不利的。本文根据作者几年来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和教学经验,针对目前部分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1.教师在开始教学前应做的准备

经济学的一般规律虽然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微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陌生的。如果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做一些基本的介绍,直接让学生接触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教学效果肯定是非常不理想的。因此,老师在开始理论教学之前,应该对经济学思想的历史演进、理论体系框架及一些重要概念做简要介绍,让学生对经济学课程有一个大致了解。以下内容仅就几点进行说明。

1.1 绪论

目前国内各高校使用的微观经济学中的绪论中,基本上包括了经济学思想发展的简单脉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学的分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等等。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对经济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对此不重视,这是非常不对的。在作者看来,老师不但要将绪论内容认认真真地讲解一遍,还应该结合重大历史事件讲述经济学思想的产生背景以及经济学经典理论对现代经济现象的启示。这样做,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想的历史演进。二是通过对身边经济现象的联系和解释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

1.2 课程研究框架的说明

自从阿弗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于1890年出版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奠定了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以来,各种《微观经济学》教材就有了基本固定的结构框架。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特征就是各个章节的内容具有明显的递进关系,前面章节内容是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后面章节内容可以看作是前面内容的理论延伸。在整个结构框架中,市场理论是核心内容。市场是由产品(或要素)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构成的。因此,要想掌握市场理论的内容,必须要以消费理论和生产理论内容做基础。老师在开始《微观经济学》教学之前,应该首先让学生对课程的结构体系有一个整体上的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可用图2-1做一个简要概括。

图2 -1 微观经济学结构体系简略图

如图2-1所示,供需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整个课程的内容中都会发挥作用。其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从个人,即消费者开始的。消费者要想生存就必须购买各种商品满足身体的各种本能要求,比如:衣食住行等。这时候消费者会将拥有的生产要素通过要素市场提供给生产者,来获取收入购买产品。生产者从要素市场购买生产要素生产各种产品,并通过产品市场提供给消费者。整个过程是循环的,对图中每个方框进行研究就产生了一套理论。经济社会中除了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还有其他很多市场,比如:货币市场。在供需理论的作用下,产品价格会使得市场中的产品供给等于产品需求,这就达到了市场均衡。在经济循环过程中,如果每个市场都是处在均衡状态中,这就是一般均衡理论。如果市场没有达到均衡,并且通过价格的调节,供给和需求的差距越来越大,就产生了市场失灵(即仅通过市场的力量,不能达到市场均衡的情况)。这时候就要借助市场以外的力量,通常会想到的就是政府,即寻求政府的经济政策,这已经涉及到了宏观经济学的内容了。

1.3 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在研究方法上的区别——假定

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经济关系与经济现象的学科。由于各种不确定客观因素的存在,这种经济关系与经济现象是非常复杂的,要想在其中总结出可供预测的一般规律,必须将复杂的情况简单化,这就需要设定各种假定条件。

经济学理论有一条基本的假定条件,适用于所有的经济理论。另外,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也有不同的假定条件。通常这些假定条件都是非常苛刻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比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条件是研究对象都是合乎理性的,即所有人都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但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行为显然并不符合这条假定,比如:慈善家的捐款。那么慈善家的这种行为就不属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学生在刚接触经济学的时候,肯定对为什么设定各种假定条件有疑问。老师应该事先加以解释,让学生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1.4 均衡的概念

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经济事务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因为现实经济总是处在相对变动的状态当中,所以与假定条件一样,均衡状态也是不存在的。但是经济学者认为均衡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各种经济变量都会朝着均衡的方向变动。所以,经济学者可以通过研究市场中各种变量所处的状态,预测各种变量的变动方向。

1.5 边际的概念

边际的概念在经济学中应用地非常广泛,边际分析法也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的研究方法。从效用论中的边际效用一直到一般均衡论中的边际转换率,边际分析法贯穿了整个微观经济学内容。边际的概念并不复杂,但对于初次接触经济学的学生来说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理解障碍。如果教学中在出现边际概念的时候,才开始加以介绍,学生理解起来很可能感到困惑。因此,老师提前对边际概念做一个介绍,以后教学中碰到各种边际量的时候再分别解释,将非常有助于学生系统地理解微观经济学的知识。

2.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1 逻辑思维能力

经济学理论是在一定假定条件下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推导出来的,前后内容的连贯性非常强,如果前面内容掌握不牢固的话,理解后面的内容将是非常困难。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基础理论的理解,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放在第一位。而不应该把知识点孤立起来讲解,单纯地要求学生记忆和背诵。

2.2 角色互换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经济学中除了消费者以外的其他研究对象,与学生的身份差距都比较大,学生很难能够做到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生产论。当研究对象是厂商的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角色换成企业家,并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思考:“如果我是厂商老板,我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经常做这样的角色互换将有利于加深对结论的理解。

2.3 基础的高数知识(微积分和图形分析能力)

经济学理论是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总结,并经常在一定假定条件下归纳成各种数学模型。除此以外,为了更直观地说明问题,教材经常会把复杂抽象的经济学问题转化成浅显易懂的几何图形,并通过图形中曲线的变动解释模型中相应变量发生变化所产生的结果。因此,学生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数学功底,还要有较强的图形分析能力。这样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理论的本质。

2.4 课程前后知识点的贯通

如前所述,微观经济学的知识点具有明显的递进关系。不过,也有部分章节内容处于并列关系,比如:效用论和生产论。两者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基本概念以及内容结构上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在学习生产论内容的时候,应该对照着前面效用论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找到两者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便能够更好地记忆、理解。

3.举例——效用论和生产论

效用论和生产论分别是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短期和长期内均衡点的研究,找到消费者和生产者利益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两章内容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以下就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列举出来,如表3-1所示:

表3-1 效用论与生产论研究的对比

4.结论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具有明显地递进关系,如果前面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的话,后面的内容很难能够理解。再加上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具有较明显的差别,如果学生对此没有充分地认识,直接学习理论知识的话,教学效果肯定是非常不理想的。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理解。另外,在开始理论教学之前应该提前让学生熟悉经济学思想的历史演进、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以及一些常用概念。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应该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角色互换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图形分析能力等。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认真总结,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贯通。

[1]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黄险峰,张帆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尹伯成.西方经济学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平迪克.微观经济学.李彬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人大出版社,2013.

[5]吕秉梅.微观经济学及应用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6]达隆·阿西莫格鲁.西方经济学.卢远瞩、尹训东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7]陈银娥,王毓槐.《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来自课堂外的思考[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107-110.

[8]牟延林.普通本科高校转型进程中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09):84-97.

[9]朱红,马莉萍.“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效果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01):42-47.

G640

A

2095-7327(2017)-08-0105-02

①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经济学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形式的配套改革——以《微观经济学》为例”(2014jy029)。②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西方经济学教改课程”(2015jgkcx04)。③安徽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西方经济学Mooc”(2015mooc099)。

王超(1986—),男,安徽亳州人,安徽新华学院讲师,安徽大学访问学者,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地理经济学。

猜你喜欢
微观经济学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简明经济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经济学
微观的山水
微观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