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恒光,乔 玉,杨 昆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
【外国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研究】
英语散文教学模式初探
殷恒光,乔 玉,杨 昆
(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
英语散文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其决定了该课程教学丰富的思想性。有关教学实践的质化和量化的问卷和分析证明,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辅导、引导、启发相结合的多模式教学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式”和“引导—发现式”为主要模式;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不可偏废,可以合理使用,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难度大的教学内容。使用多模式教学能确保实现英语散文课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并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英语散文;思辨能力;教学模式;问卷
提高语言综合使用能力是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之一。最新《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培养规格”里对“能力要求”表述为:“学生应具有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思辨、创新和参与科学研究的能力。”仲伟合[1]对此的解读指出,该表述中分号之前的内容涉及 “语言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突出了英语专业人才自身的优势所在;而分号之后的内容则包含了“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并且隐含“实践能力”,说明这些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应该具备的通用能力。
英语散文是非虚构性文体,明确地承载了作者的思想。所以学习英语散文既体现了分号之前部分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又能体现分号之后的“思辨”和“创新”能力,培养中西文化比较能力,重视“洋为中用”和联系现实的批判性吸收。后一种能力更强调实践能力和与时俱进的思辨能力,而这种融会贯通的表达又是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促进,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培养规格”里的“能力要求”。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者多年来对“思辨缺席”症的关切。[2-5]其实,西方比较重视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笔者认为,在中国语境下,它包含了逻辑严谨的思维能力,也包含对某一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能力。为了方便起见,本文仍沿用“思辨能力”术语,但它涵盖了语言输出和使用的逻辑性以及“洋为中用”的“批判性思维”。
英语散文的教学内容思想性较强,所以除了语言课程的目标之一,即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入效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之外,主要目标定为提高学生中西文化对比能力,把输入能力与批判性输出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输入内容和输出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认知语言学的整体性(holistic)语言习得目标。[6]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化教学模式。目前基于英语原文的散文教学研究几乎为空白,有必要通过实证的方式对教学模式予以探索和论证。
(一)理论背景
学界讨论的教学模式种类繁多。杨开城[7]研究发现,被讨论的模式有上百种之多。1990年代,建构主义模式被广泛介绍和研究;2001—2013年,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围绕信息技术、网络、远程技术等[8]。无论是建构模式、情景模式、任务驱动式[9],还是眼下比较时髦的翻转课堂模式[10]等等,其目标大都是把课堂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讲授改革成学生自主学习[11-12]。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自我探索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毕田增[13]认为,基本的教学模式可总结为5类。“指导—接受式”(a类)多适用于讲授新的教学,“自学—辅导式”(b类)适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发现式”(c类)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情趣—陶冶式”(d类)多用于政治、语文等文科教学,“示范—模仿式”(e类)多用于以训练行为技能为目的的教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主要变量进行模式选择。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变量包括教学目标的高低、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
英语散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逻辑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不是单词、句型的机械操练或某种专业知识系统概念的掌握。如果在上述的几个模式中选择,本研究组取舍原则如下:(e)类的模仿式训练显然非本课程选项,舍弃。整个散文课程可以说都是情趣陶冶,所以(d)类是必选模式,非选择变量。剩下的可选变量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指导—接受式”(a类)、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辅导式”(b类)和师生互动的“引导—发现式”(c类)。从强调自主学习、促进思辨能力的角度出发,选项应该是b类和c类。而a类似乎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不受学生欢迎。下面的研究以实际调查为基础,考察在不同教学内容情境下,英语散文课的最佳授课模式或最佳组合模式。
(二)课程发展和研究对象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选修课。课程开设初、中期(2011—2014年),改革重点不断深化,分别完成了教学内容的选文、编写文字理解性的教案、讲稿和课件;申请编写讲义立项(加入多样性详细注释和译文);完成本课程第一个教研课题(现行的研究课题为第二个);完成自编教材编写。后期(2015—2016年)由于自编教材中辅导材料翔实,部分地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基础,所以开始重视教学模式的转换,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比重,探究教学模式转换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天津市某高校英语专业选修课英语散文欣赏的学生。本课程到目前已经完成了2011—2016年共6轮教学实践(每学年第二学期)。由于英语专业是小班授课,再加上是选修课,班级规模不大。早期只有1个班,21人;后期每年级2个合班,上课学生为80~100人。
(三)研究工具
研究的工具是问卷调查。根据邱皓政[14]2-12的分类,问卷类型有结构性的(Structured)和非结构性的(Unstructured)。前者具有一定格式与回答内容,适用于大样本研究,分析资料时较容易转换成量化数据;后者无预先设定问题与导向,受访者根据自身的兴趣和意愿做出应答,多用于质化的和访谈的调查,适于小样本分析。后一种调查结果通常是描述性的,而且数据丰富性高。
目前掌握有3年的调查资料。2012年的调查由于只有21人,研究大致目标刚刚确立,所以采用了非结构性的问卷,只是询问学生对课程和讲义的赞成度和改进意见。发放21份问卷,回收21份。对反馈意见的分析是质化的。这些建议后来在教材的撰写中得到了体现。其后是调整期。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继续做了问卷调查。2015年的问卷主要是简答形式,没有量化分值,实际也是质化的,发放98份问卷,回收97份。2016年的问题做了量化设计,也有非结构性(非量化)问题,发放85份问卷,回收85份。
下面将根据问卷的性质采取相应的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引导—发现式”的目的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基于这个目的,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多样性和思想性,教学素材选自名家,内容分3类,包括关于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社会批判类的以及文学创作理论的。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中西文化对比和哲理性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3年问卷中有2年关注此目标,两年的(2012年、2016年)问卷中学生都对此给予了肯定。
(一)质化型问卷分析
2012年问卷的问题只提供大致方向,即对讲义内容的思想性和授课模式的总体评价、现有讲义的编排对认知的影响以及两方面的改进建议等。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因此问卷是非结构性的、质化的。参加问卷调查学生只有一个班,21人。问卷收集后,对少量有些模糊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电话回访,明确了建议和意见的确切内涵,确保了问卷的有效性。学生关注的问题总结如表1所示。
表1 英语散文课获认可的优点和建议调查统计表
从表1中看出,在学生主动提出的意见中,赞成最多的是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授课模式的启发性(分别占总人数71.4%、67%)。而这两点正是体现了散文课程激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宗旨。其他方面的建议涉及促进中西文化对比、师生互动以及希望本课程继续开设,惠及更多学生。这些建议随后在编写教材时得到采纳。此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70%左右的学生赞成思想性强、启发性好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即欢迎c类“引导—发现式”的教学模式 。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在早期教材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学生的精力更多是放在文字的理解上,暂时还没有精力关注中西文化对比。此方面的关注只有3人,占总人数的14.3%。
(二)量化型问卷分析
2016年问卷第一部分采用了认可程度的量级表。按字母顺序从A到E表示认可度。A代表非常赞同,E代表非常不赞成,C代表基本赞成,B和D分别代表赞成和反对。A到E分别代表的分值是5到1分,表示由高到低的接受程度,类似于Likert 5 级量表,把预设的偏向积极评价的值定为3分(满分5分的60%为3)。此值的设定参照了胡志雯、刘正光[15]的设计。学生的选择转化成对应的分值后,通过SPSS计算得到均值和标准差,由此观察学生对“自学—辅导式”(b类)和“引导—发现式”(c类)教学模式的评价倾向和评价的离散程度。
1.学生自主活动需求分析
设计的问卷项目围绕启发思辨能力这个教学目标。本研究把课内外学习进行一体化整合,都作为授课模式的组成部分,因为学生自主学习部分必然涉及课外活动的两方面,即课前和课后。
关于课前活动的问卷项目有“预习发现问题、记录感想”。课后活动体现为论说文作文,思辨能力要求体现在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方面。本课程要求学生人均完成至少两次作文的写作(学生实际完成作文最多的有8篇),授课教师会逐一进行批改,对学生的标题(反映主题)、词汇、语法、段落组织和逻辑、论证专一性、批判性思维方面都会进行细致的点评与指导。对写作必要性和学生收获方面的问卷项目有 “写作文必要性”“促进了对生活和社会思考”“学得中西文化对比”“作业记述批判性思考和平时分奖励”。由于教育学理论对及时反馈特别强调[16-17],所以设计了及时评价反馈的问卷项目,包括“批改有必要”“从教师批改获益”“从教师评改同学作文获益”;课前和课后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或师生互动的活动,故放在一起分析。用SPSS 19.0进行数据分析,生成报告如表2所示。
表2 英语散文课课外自主学习活动认可度调查统计表
从表2中看出,送检的样本总体个数为85,这是两个班参加问卷的总人数。唯一只有第四变量的样本总数为84,是因为有一个学生关于这一项没有做选择。7个变量中,前5个变量的均值都在4.45~4.65之间,远高于预设的积极评价值3,接近满分5分。可见学生对这些学习活动的高认可度。后两个变量有关作文批改获益。从教师批改获益、得到长进的均值也有4.33,虽稍低于前5项,但也是较高的分值;在从同学作文评讲获益方面,认可度均值没有前面变量的高,说明学生更看重教师的主导作用,看重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这也体现了及时评价的重要性。学生对各项认可度的不同反映在数据的离散程度上。从标准差来看,后两项变化较大的标准差数值就体现了意见的离散程度。
上述的7个变量可以分为3块:课前活动、课后活动、师生互动。一般认为人都会有惰性,学生不愿预习。其实,教师把整个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要求学生所完成的任务以及平时努力会有平时分的激励这些事项在开课时向学生宣讲明白后,学生是认可自主学习的。当然,由于英语散文语言高雅,有时晦涩难懂,所以还需要另一个前提,那就是丰富的辅导材料。本研究组讲授的英语散文课有内容丰富的自编教材,足以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变得轻松。教材中的材料有词汇注释、段落小结、语句和文化注释、原文—译文对页设计(便于对照学习)、深度理解问题(包含中西文化对比)、课文论证逻辑表。这些辅导材料都是前期多轮教学研究的成果。这些材料部分地实现了翻转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需要技术要素把部分课堂环节预先呈现给学生,还要有环境和流程要素的支撑。环境和流程要素是指翻转课堂所需要的持续分析学生的过程,它涉及“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10]这些活动恰好与本课程安排的活动对应。课中活动在下面的课堂模式里进一步分析。
从表2中看出,就均值来看,学生对于有关课后锻炼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的论说文作文的认可度是最高的(4.65)。可见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后,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对教师及时评价作文也相当认可,均值也在4以上,这体现了师生课后互动的必要性。师生互动也遵循了教学中及时评价的重要原则。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学—辅导式”(b类)教学模式是很认可的。其实教师对学生作文思想内容的评价和引导更接近于“引导—发现式”(c类)。
2.课堂教学模式需求分析
课堂教学是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让学生讲解展示,教师及时评价(反馈)并提问、肯定优缺点,把握要点,启发思维。在课堂模式的问卷项目中有“师生分工讲解难易课文”。从均值来看,学生的认可度很高,达到4.29,是积极的评价值。均值都与表2的前6项接近。两项的数据分析如表3所示。分析表明学生对展示自主学习成果态度积极,同时要求教师讲解难度大的材料。可见,对于难度大的材料,学生对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视。其实这个结论在2015年和2016年的非量化(质化)问题的反馈中都得到了相同的印证。
表3 师生分工讲解难易课文认可度调查统计表
(三)混合型问卷分析
2015年的问卷主要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教师主导模式和学生主体模式的偏好。有具体问题,但没有设计答案选项,学生回答基本上是主观性的、质化的。给学生的选项之一是“教师主导”模式。此模式中,课堂上教师详细解读散文,但包含课前浅度预习和课后教师详细批改的散文作文互动。“学生主体”模式中,学生课前仔细预习(有教材详细注释的辅助),记下问题或写批判性文章,课堂上教师只是回答预习问题,学生进行讨论。问卷的结果直观归纳如表4所示。
表4 师生分工讲解难易课文认可度调查统计表(2015年)
表4中“学生主体”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了学生思维,重点在课前和课堂,跟上了较新的多数教学理论,可以说是任务驱动式或建构式,也可以说是借助了教材丰富的讲稿式注释和译文而部分实现的“翻转课堂”。“教师主导”模式接近传统教学,但多了学生课堂理解后在课后的创造性写作和教师及时评价。
对师生主导模式的偏好调查结果表明,在97名学生中,选择学生主体模式的有31人,占总人数的32%;而选择教师主导的人数多达58人,占总人数的59.8%。可见,“指导—接受式”模式对于理解难度大的教学内容,还是具有答疑解惑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教学研究论文众声为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喝彩的当下,这不免让人深思。究其真实原因,这与英语教学的中国语境相关。外国教学理论关于自主学习的热烈讨论所涉及的是在本族语语境下的学习,学生的文化背景、语言理解基本不存在问题。而在中国语境下,历史和文化差异决定了某些理念不是我们血液中的一部分,而且不少情况下,英语散文的词汇高雅、句式复杂,给学生的基本理解都造成了障碍,哪能谈上阅读时立竿见影的理解,更何谈批判性的思辨!
其实,学生分裂的选择对探索教学模式有启发意义,那就是要寻找教师和学生合作的模式。这种想法在部分学生意见中得到体现。97人中有8人选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模式,占8.2%。他们做出选择后进一步在文字陈述里既强调学生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充分预习,又强调教师课堂主导和课后一对一交流的必要性。看来,学生也希望“指导—接受式”(a类)和“自学—辅导式”(b类)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便于发挥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2016年采纳2015年的启示,课堂教学改革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复合模式。2016年的第二部分问题(非量化)选项有“教师为中心”“学生演示讲解,教师把握重点”“放任型课堂”和“自主学习,教师检查”4个选项。学生选择统计如表5所示。
表5 课堂模式认可调查统计表(2016年)
学生选得最少的是放任型课堂,即只有学生演示讲解的课堂,教师的作用几乎相当于课堂纪律管理者或寡言的评委。选择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这说明还是有一定数量的学生习惯于传统式教学,习惯于教师为主体的授课。表5中第二项和第四项其实都是师生合作的,加在一起共占总人数的74.1%。从这两项中可以观察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偏废,同时,学生偏爱能挑战自己能力的自主学习(占40%)。这里可以看出,学生认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学—辅导式”(b类)和“引导—发现式”(c类)两种模式。
基于英语散文课培养思辨能力的目标,决定了在毕田增提出的5种模式中会舍弃“示范—模仿式”。从笔者连续几年的调查、编讲义、编教材、沉淀思考、教学模式探索改革的实践和研究中可以看出,其余4种模式在教学中都可以得到应用。具体模式的应用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具体课堂的教学目标。从总体上看,鉴于英语散文课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中西文化对比能力和创造性、批判性思维(思辨能力),本课程应该偏重具有启发性的“引导—发现式”(c类)和“自学—辅导式”(b类) 教学,这样同时实现了“情趣—陶冶式”(d类)教学;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表明,对于难度大的材料,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所以最传统的“指导—接受式”(a类)不可偏废。教师不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借口,在课堂上放任散漫,偷懒于一隅,误人子弟。
综上所述,在毕田增列举的5种教学模式中,可以舍弃“示范—模仿式”(e类),以“引导—发现式”(c类)和“自学—辅导式”(b类) 两类为主要模式,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必要时适当使用接近传统教学的“指导—接受式”(a类),解决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这样,多模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实现整个课程的“情趣—陶冶”目标。总之,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多模式教学应优于单一模式。
[1] 仲伟合.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2):112-120.
[2] 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1,19.
[3] 黄源深.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 [J].外语界,2010,(1):11-16.
[4] 何其莘.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5] 文秋芳.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50-355.
[6] 刘正光.认知语言学的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J].外语研究,2010,(1):8-14.
[7] 杨开城.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8,(4):12-16.
[8] 万伟.三十年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J].中国教育学刊,2015,(1):60-67.
[9] 马爱华.英语名著教学模式优化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0):35-38.
[10] 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 [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5-61.
[11] 韩萍,朱万忠,魏红.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2):23-28.
[12] 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8-24.
[13] 毕田增.教学模式选择范型试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4):53-57.
[14] 邱皓政.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SPSS中文窗口版数据分析范例解析[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
[15] 胡志雯,刘正光.“新目标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试用情况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16,(2):31-37.
[16] 务宗琮.浅谈及时反馈效应[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9,(1):43-44.
[17] 曾毅.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有效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45-47.
【责任编辑马俊】
OntheTeachingModesofEnglishProse
YIN Heng-guang, QIAO Yu, YANG Ku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China)
The course goal the English Essay class is 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thinking, which determines its colorful variety of thoughts in the teaching.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based 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questionnaires about the teaching practices proves that the multiple modes based on the autonomous study on the part of the stud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oaching, guiding and the enlightening role on the part of the teachers are mostly preferred. The “autonomous-coached” and the “guiding-discovering” are the two major modes, yet the traditional teacher-centered mode cannot be arbitrarily abandoned, but can be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employed to help students crack hard nuts in learning.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teaching modes in the English essay class will ensure the goal of critical think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emperament.
English essays; critical thinking; teaching modes; questionnaire
2017-03-02
中国民航大学教研项目:英语散文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CAUC-2016-C2-24)
殷恒光(1965—),男,安徽肥东人,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及教学研究;乔玉(1988—),女,山东惠民人,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及教学研究;杨昆(1987—),男,山东潍坊人,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
H319
:A
:1009-5128(2017)18-00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