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丽娟
摘 要:作文批改的目的不仅仅是改通、改好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作文做具体的“删”“改”“调”“补”“批”,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教育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指导。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多方面考虑作文的批改,如从教师自身来说,要“忌焦躁”“笔下留情”“断清病情”;从学生角度考虑,则是要“因人而异”批改作文。在批改作文这项常规语文教学任务中,只有双方都顾周全,才能真正达到作文实践的教学目的,培养适应社会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忌焦躁;断清病情;笔下留情;因人而异;作文批改
培养小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从作文实践抓起。作为习作效果的直接反馈——批改,应当切实增强技巧。作文批改是一项很细致的工作,需要长期反复去做。那么,對不同的作文,应该怎样“批改有度”呢?我将浅谈以下四个方面。
忌焦躁
小学生从握笔写字到造句、成段、成篇,正像学习走路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应当像辅助孩子学习走路一样,积极热情地帮助学生克服习作时的困难。有的教师对学生作文中的毛病不愿做耐心细致的分析,往往看到语句不通,便大篇幅划去,这是不对的。我曾经就犯过这样一个错误。学生在写《我的爸爸》时写道,“妈妈总是喜欢指挥爸爸做事。妈妈又指挥爸爸去倒水,又让爸爸把我的衣服拿过来,一大早妈妈就发了好大的火,不停地叨叨,说爸爸动作太慢,我上学就要迟到了。她也要赶着上班……”学生拿到习作本,找到我,问我这里也是写爸爸,为什么要划去?我重新阅读一番,将句中的“又”改成“一边……一边”,将句子叙述主语改成爸爸,保留了学生的想法。学生体会到了自己文字的价值,从此爱上了写作。如果学生来找我的时候,我依然坚持划去这一部分,势必会挫伤学生的创造力与积极性。教师应当热情、认真负责地对待学生的习作,不能有“改作文就头疼”的消极思想,思想一焦躁,则无论有怎样高的习作教学水平也于事无补。
断清“病情”
批改作文如同诊断病情。一般来说,学生在作文时总是力求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晰、准确。但由于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未完善,作文中时常毛病百出。教师在改作文时,不能满足于看出问题,还要弄清楚毛病究竟出在哪里,为什么会出这些毛病。如果我们只求改通改顺,而不考虑学生的本来意愿,这样批改的结果只是“治标不治本”,一旦遇到相似的问题,还会再次出错。例如,一个学生作文里有这样一句,“警察这好拿出仪器测试他嘴里的酒精含量。”批改的时候,很容易把“这好”换成“叔叔”,但这样修改只会增加病情恶化……了解学生原意,原来是查酒驾,司机不承认,警察“只好”拿出“仪器”……可见,只有断清“病情”,才是最有效的批改,才能避免“病情”复发,不可救药。
笔下留情
对小学生作文的修改,原则上是可动可不动的尽量不动,优点多鼓励,问题要讲清,尽量少批评。当教师提起笔批改作文的时候,要“笔下留情”,要合情理解学生遣词造句的苦心。往往毛病所在,也是学生“苦功所在”。如有一篇学生的想象作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燕子》中,学生写道,“燕子从猫口脱离,想到,‘终有一天终有一天我要报仇的!我不怕你这个大怪物,不会区服的!”如果简单将错别字改正过来,划去一个重复的“终有一天”,句子固然通顺了,但失去了学生所描写的“苦心”和神韵。两个“总有一天”,确实更增强了燕子报仇的决心和生动感。批改时,要留意到学生的“苦心”。
因人而异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有所不同,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作文批改时,不光要看文,还要看“人”。对于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批改要因人而异。中上习作能力学生的作文,要尽量不影响学生自主的表达,批语要正面鼓励。中下习作能力学生的作文,也要鼓励。有些学困生,基本上不会作文,好不容易挤出一篇短文,句子不多,毛病却一大堆,让教师无从下笔批改。对这类学生,我的建议是,根据学生想表达的意思,尽量帮助其文从字顺,然后请学生抄写更正,读熟、读流利,尽可能帮助其提高习作水平,而不是妄自乱批,打消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因人而异”,更是一种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实行面批面改。这种方式针对性强,可以增进师生间的关系。不过当面批改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不适合经常使用。在批改实践中,最好在个别辅导时针对运用。在当面批改时,教师要注意态度民主,让学生在良好、积极的心态下,轻松的师生互动氛围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接受与悦纳。
作文批改是一项费时费神费力的脑力劳动,要做到“批改有度”,同时又减轻教师的负担,是不容易的。作为教师,我们都深深感觉到,作文批改占去了教学的大量时间。因此,怎样提高批改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不可绕过的难题。作文批改和其他任何工作一样,只有认识并掌握了它的规律,才能减少盲目性,逐步做到又快、又好、又省的高效率。
此外,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语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批改作文的速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谢宏,邓喜根.刍议小学生作文的批改[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2(11).
编辑 温雪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