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凤华
摘 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丰富精神生活。所以说一节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生动有趣的,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多种教学形式相融合的。而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反应通常是整体的,外部的,尤其低年级学生依然是通过动作模仿、发声模仿来表现对音乐的体验和认知,并不能完整地通过演唱声乐作品、演奏器乐作品和进行舞蹈、戏曲表演来展示他们的音乐技能。音乐教师在设计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除了完成教学目标外,更应该激发音乐课堂的趣味性。
关键词:音乐教学;模仿;趣味;心理特点
低年级的小学生很善于模仿,模仿音乐中的角色、舞蹈中的动作、生活中的声音,他们已经具备了用与节奏相应的动作去配合节奏的能力,能够和着节拍做捻指、拍手、跺脚、踏步等动作,可以即兴地为音乐做律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也由最初的拿着东西东敲敲西敲敲发展成探索各种打击乐器和课堂乐器,能进行简单的演奏,复制歌曲的能力也逐步提升为随着琴声尝试识谱等。针对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达成教育目标。
一、抓住歌唱和欣赏教学的教育契机,设计适合学生的律动,激发学生表现音乐的兴趣
小学音乐教材中有很多歌曲和乐曲充满童趣,《白鸽》一课中,教师可以根据歌词设计一些简单的律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动作表现白鸽飞翔的姿态以及咕咕叫的音高,用动作和律动帮助学生识记歌词和旋律,激发学生随音乐而动的兴趣;《瑶族舞曲》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捻指、踏步、拍手等动作随节奏进行律动,和着节拍做几个舞蹈动作,让学生主动走进音乐;《请来看看我们美丽的村庄》的教学活动中,完全可以让学生扮演成小动物,让他们模仿小动物的动作,边做边唱歌,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活动,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通过这些结合课本设计出来的律动,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产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有助于推动音乐课的学习。
二、利用生活中的音乐教育资源,设计不同趣味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
小学生了解音乐文化的途径大多数是靠课堂上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音乐作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广泛收集各种资源,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秧歌舞》活动中除了学习几个秧歌动作,还应广泛涉及东北二人转的知识。融入秧歌舞蹈视频,带学生去看广场舞,给广场舞分类;带孩子们进行各种民族之旅,从彝族《阿细跳月》玩到蒙古族的摔跤、骑马,再到鄂伦春族居住的仙人柱,用歌唱、說唱、舞蹈、演奏等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关注、去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时候扩展到相关知识,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增强音乐学习氛围。
三、合理利用演奏乐器和打击乐器,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是通过表现展现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准备各种打击乐器,如木鱼、响板、铃鼓、沙锤、碰铃、铝板琴等,和学生们一起尝试着敲一敲、晃一晃,模仿生活中音乐的声音,为乐曲尝试着伴奏。还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制作乐器,演奏已有的音乐体验。我在教唱《小燕子》活动时,演唱、律动、竖笛演奏分组进行,你唱我和,互相合作,学生很快乐,积极地参与活动中。我的课堂中学生每人一把竖笛,以唱带吹,以吹定音,识谱、歌唱互相结合,营造美的音乐感受,营造了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民主氛围,并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对于音乐,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教师应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保持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至于“动作不好看,唱跑调了,像我这样做……”这种语言只会束缚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更会给他们挫败感。新课改倡导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音乐教学是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途径,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是学生生活的艺术实践。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学会挖掘孩子的音乐潜能,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在引导其学习音乐的同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林丽红.让民族音乐文化渗透到孩子心灵里:小学音乐课堂之民族民间音乐教学浅谈[J].音乐大观,2014(19).
[2]程学蕾.谈尊重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性[J].北方音乐,2013(9):118.
[3]李霞.如何在音乐教学中用律动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中),2011(9):72.
编辑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