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2017-09-19 10:54陈剑华
教师·下 2017年7期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信息素养传播

陈剑华

摘 要: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广袤的土地。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确定研究性学习主题,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会观察、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整理、加工,精确地、创造性地实用信息;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培养;信息素养;获取;整理;传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就形成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也强调: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既可以由学生自行确定主题或项目,又可以由教师提供选题或项目建议;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重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他们从自然、社会、自我等方面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制订一个初步的研究计划。研究计划一般根据下面四个问题来制订:“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你已经了解了多少?你还需要了解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你将要做些什么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制订好计划后,学生开始实践,可以通过问卷、观察、访谈、查阅文献资料、搜集事物作品等形式,获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并对搜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组织和加工处理。

要想学生顺利进行研究性学习行动,就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什么是信息素养呢?信息素养指的是人们认识到什么时候需要获取信息,如何检索、判断、识别,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指小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让学生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加工、整理信息,学会运用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敏感的信息意识和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确定主题,有效获取信息

生活中的信息无处不在,而且来源广泛、资源丰富。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从“信息的海洋”中快速、准确、有效地搜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的能力呢?

(1)确定研究主题。研究主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用于学生的生活。学生在搜集信息之前,必须明确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如莆田是妈祖之乡,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人们游览美景,品尝美食。作为莆田的小主人,应该熟悉家乡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小吃,并加以宣传。为此,教师因势利导,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主题“家乡风味小吃知多少”,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查阅书籍报刊、网络搜索等方式获取信息,了解家乡风味小吃的种类、制作或烹饪的方法以及家乡小吃的来历或相关的传说等,使学生增长知识,做家乡的宣传者。

(2)选择搜集方法。在获取信息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多种途径查找需要的资料,这样得到的信息更全面、更科学。搜集信息的方式有很多,可以直接获取信息,如通过访问、观察、调查等方法;也可以直观获取信息,如通过阅读、视听、网络等方法。中年级的学生,调查和采访对他们来说难度偏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电脑室和信息课,着重指导学生以“家乡风味小吃知多少”为主题学会上网,输入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下载或复制,保存文档,并提醒学生依法下载,尊重作者的网络著作权。

二、判断分析,有效整理信息

经过搜集,学生获取到了一定的信息资源,但这些信息资料有些是杂乱无章的,甚至是不科学的。这就要求我们重新阅读信息,进行判断、分析、处理、编辑,整理出相对完善的信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在具体目标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处理信息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在《小枇杷大世界》指导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信息的最基本的方法:①相同的信息应该采用。活动中,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有关《小枇杷大世界》的信息资料在小组交流后畅谈发现。学生发现:同一小组里搜集到的资料大部分是相同的,尽管途径不同。可见这些信息具有权威性,可以采用。②不同的信息请教专家。如在解决“枇杷一次吃多少?”这个问题上,有些学生搜集到的信息是“每次1~2颗”; 有些学生搜集到的信息是“枇杷性平,不用担心吃多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可以请教医生,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身的体质适量食用。③有争议的信息进行分析。如“什么人群都能食用枇杷吗?”有些学生搜集到的信息是“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有些学生搜集到的信息是“糖尿病人不能吃枇杷”。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枇杷的成分展开分析:“枇杷主要成分有糖类、蛋白质等,含糖量高,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忌食枇杷。”④虚假的信息联系实际进行判断。如一学生搜集到这样一则有关枇杷的信息:“我第一次吃枇杷吃了很多,以后每年的5月份就感觉喉咙火烧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判断这个信息的真伪:如果枇杷能导致咽喉不适,应该是一年到头都是这样,而不会到来年的5月份才发病。可见,该发布信息的人,应该患的是咽炎。

教师引导学生对分析好的信息进行整理,删除重复的、错误的以及对本次活动作用不大的信息,形成有助于问题解决的新信息,这样才能够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我所用”的教学目的。

三、回顾总结,有效传播信息

信息需要交流传播,通过发出信息与接受信息完成。小学生把整理后的信息进行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绘图、制作课件等,就是在交流传播信息;我们听别人讲话,看别人佳作,欣赏别人课件等,就是在接受信息。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拥有了不少信息:掌握了先進的信息技术,学会了用因特网浏览器、电子邮件、全文电子资源等的功能进行获取信息,在实践中整理各种信息,收获了成功和喜悦。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进行总结,用喜欢的方式在全班展示研究成果,也就是交流传播信息。展示的内容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可以利用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web网页等工具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web网页等。如剪贴报、收集本、电子报、多媒体课件等的作品展示;也可以利用口头表达辅助运用身体语言等来展示,如小品、快板、绕口令等的现场表演。

如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所以,教师应通过把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相结合,让学生把技术作为获取知识和加工信息、为解决问题而服务的工具,让学生能够主动地从生活实践中不断地查找、探究新信息,有效地利用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乐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独到的见解或不同的信息,充满自信地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善于思考、敢于质疑,真正做到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参考文献:

[1]邹开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南[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邹开煌.求索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之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习信息素养传播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