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辉
摘要:情境教育通过设疑、讨论,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导学生从中自主探究,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而道德情境教育是基于道德选择中的两难问题,通过道德情境教育,向学习者传递隐藏的道德信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今后遇到类似的情境下能够及时作出最正确的选择,形成正确价值观。但在进行情境表演时,大学生经常作为一个“旁观者”,好像情境中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表现出漠然的态度,完全感受不到情境所传达的教育内容,也难以在现实中做出情境中“当事人”的道德反应与行为。这就使整个道德情境教育失去了意义。为此,突破“旁观者”情结是提高道德情境教育的关键,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情境教育;“旁观者”
一、道德情境教育出现“旁观者”困境
首先,道德情境中的“旁观者”,是说学生虽然参与到道德情境的活动中,但他们并没有跟随情境中的发展,进行观察与思考,而是以一种无视甚至是无所谓的态度面对情境中的道德行为,并不会在内心或者思想观念上产生应当反映出来的波澜。这样的情况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学习与发展是不利的,也会使道德教育质量大打折扣。其次,道德情境教育影响的短暂性,这与前面所说的“旁观者”问题相比,学生能够从情境教育中获取到一定的信息并产生一定共鸣,但问题就在于,过于短暂影响性的真实作用有待考证。道德情境教育是通过一定的剧情模拟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在这过程中,要使受教育者充分感受到情境中角色所表现的内容,教师也要加以引导与带动,让大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与选择。但这毕竟不是真实的场景,其与现实环境存在着很大差异。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很多情况下会突出表现某个道德行为的好坏,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在设定好的“剧本”中最快速的进行道德判断与选择。而大学生所做出的反应很可能就是“剧本需要”,并不能完全说成是大学生本能做出的真实思考或决定。在这种“剧情式道德情境”结束后,大学生很可能又会以原有的道德认知与逻辑来处理问题。可见,情境教育若没有及时的巩固与反复的深入,很难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再次,情境内外的行为反应偏差。想要提高大学生道德意识与行为水平就要不断对他们进行正能量强化,将道德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与校园活动等等各个细节之处,于无形中对他们的思想意识进行熏陶。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容易对他们形成某种程度的要求。如,“做好事不应该留名”、“拾金就要不昧”、“见到老人就要让座”等等,这些良好的道德行为是应该被赞扬的,而到了大学生这里就成了“规定行为”,只有这样做了才是情境教学的“成功”。大学生也会根据“情境”中的需要而作出“符合情境”的行为,满足教师或者考核的要求,呈现出令大家都“满意且赞扬”的表现。可在现实条件下,他们并不一定会做出正确的选择,甚至出现道德知行的矛盾,情境内外价值选择的》中突。道德情境教育是教师除去相关的事件影响,将所有类似事件的主干提取出来,经过特殊处理,将人物形象、事件发展典型化,来达到使学生准确判别道德行为,完成教育目的的方式。而在现实情境中,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各种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的头脑,一些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经常被媒介无限放大。大学生凭借着道德情境教学中的经验难以进行科学的辨别与快速的反应,难免会对道德情境教育或对自己的道德认知产生质疑,从而出现不良影响。
二、“旁观者”困境的成因剖析
(一)心理过程链条的断裂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道德情境教育“旁观者”困境的出现是由于学生心理链条的断裂。一个人道德行为的养成并不是仅仅通过一次或几次的情境教育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发展轨迹。首先,明确道德问题,找到道德活动中的目标或对象;其次,搜寻与之相似的情感体验,这也是移情体验的开始;接下来充分运用已有的道德认知进行道德评价;针对责任意识进行进一步的判断与选择;最后,寻找最能够接受或想到的道德途径来完成自己的道德选择。由此可见,道德行为由思想产生之初到表现出来是从内而外的过程。而处于情境教育中的大学生则不必进行如此繁杂的心理过程,在这样规定好的情境中,只要作出“符合”“常理”的选择即可。这就体现出情境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生在现实中遇到相似事件仍然以课堂上的处理办法来应对真实的道德行为自然会产生冲突与偏差。
(二)“旁观者”的心理距离
事实上,情境教育中,无论大学生担当什么角色,其实都与情境事件的整个过程并不相关,既没有利益联系,也没有情感牵绊。大部分大学生权当这是一场“虚拟的游戏”,虽然积极参与,但真正的心思可能并不在分析道德行为上。他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思考与判断时完全不用考虑道德责任或者承受什么压力、舆论,只要回答“常理”要求的内容就可以轻松完成任务,不会像现实中一样因为某个决定而承担相应的责任,也不会因此而遭受惩罚。除此之外,大学生对这种道德情境表演看似是一个“世外桃源”,可以回避现实中存在的丑相,只考虑美好的存在,将现实中的>中突一概免去,而在面对情境中的道德行为时也常常在一定的心理距离之内,选择性的理解与吸收。
(三)情境移情和大学生道德行为的不同步
移情在心理学上是指对一个人的感觉、驱力、态度、幻想、防御等等的体验。这对于大学生个体道德发展至关重要,有益于大学生将良好的道德规范或意识内化。通过道德情境教育,大学生紧跟情境内容,通过与自己经验、体验的融合,形成或欢乐、或悲伤、或气愤的移情体验,从而身临其境的感受道德行为双方的情感,从而突破“旁观者”困境。从另一方面看,身处“旁观者”地位的大学生有着足够的主体意识辨别能力,很明确他们的想法与情境中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相关性,这就表现出移情的矛盾性引发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是学习者认为“只要完成情境需要的就好”,可以“配合出演”,但并不与自己相关,敷衍了事就行:一个是尽可能的体会情境中人物的情绪与心理变化,设身处地的考虑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影响,通过角色的转换来完成道德判断,考虑如果换做自己會做出怎样的抉择。移情在对学生进行情境教学中能够起到基础作用,但并不是决定性、指向性作用。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