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研究评述

2018-05-18 10:55何丹滕妍君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35期
关键词:旁观者意向个体

何丹 滕妍君

【关键词】网络欺负;旁观者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5-0097-01

与现实欺负相同,网络欺负中的最大群体也是旁观者。调查发现15%的青少年在社交网站上遭受过欺负,18%的青少年欺负过他人,而88%的青少年曾在社交网站上见过欺负事件。大量研究者指出,旁观者的行为在网络欺负中有重要影响,如旁观者的反应可以影响欺负行为的后果及强度,旁观者可以帮助减少或者制止欺负行为。同时,与欺负者相比,旁观者的行为更易改变,并且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比线下欺负中的旁观者发挥的作用更大。许多研究者认识到了旁观者的重要性,提出要加强对这个群体的研究,对其进行行为指导,增强他们制止网络欺负事件的能力。通过对旁观者进行教育,使他们掌握影响网络交往氛围及将攻击事件告诉他人的策略,有助于他们成为问题解决者。

一、网络情境对旁观者行为的影响

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数量庞大,超过直接参与其中的欺负者与受欺负者。旁观者在看到网络欺负事件后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网络交流情境的特征不容忽视。网络交流情境对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网络情境中,旁观者通常不知道目睹网络欺负事件的其他旁观者的数量,这种不确定性会导致由旁观者效应引发的责任扩散,进而抑制支持性行为,降低旁观者代表受欺负者进行反应的倾向。而且,在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实际反应是不可见的,因此,反对欺负者或者支持受欺负者必须有外在的表现,否则不会有效地制止欺负事件。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与不可见性,会减少旁观者被欺负者发现的可能性。与传统欺负相比,网络欺负中旁观者与欺负者互不可见,旁观者更容易表达对受欺负者的支持。他们可以提供社交或情感支持或建议而无需担心面对欺负者,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可能促进帮助行为。但是研究却发现绝大多数网络欺负中的旁观者不会报告欺负事件,这也是造成网络欺负持续发生的重要因素[1]。

二、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因素

1.個体因素

(1)性别因素

女性旁观者比男性旁观者更可能报告或干预网络欺负事件;自尊、利他倾向高的旁观者更可能报告或干预,同时,在不同的干预策略上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更可能将看到的网络欺负事件与同学或父母谈论[1]。

(2)人格因素

研究表明,移情水平、亲社会行为倾向与自尊等心理因素以及已有的欺负经历等都会对旁观者的行为产生影响。研究发现,自尊、利他倾向高的旁观者更可能报告或干预;自尊水平高的学生更可能相信他人可以制止网络欺负事件,旁观者的亲社会行为倾向也能正向预测他们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支持行为。

2.情境因素

(1)其他旁观者的影响

研究发现当个体面对严重的事件时,保护受欺负者的行为意向更高,个体感知到的事件越严重,越不可能有强化欺负的意向;同时,在低严重性情况下,当其他旁观者是熟人时,个体帮助受欺负者的行为意向高于其他旁观者是好朋友的情况,在高严重性情况下,当其他旁观者为好朋友时,个体帮助受欺负者的意向高于其他旁观者是熟人的情况[2]。这可能与个体权衡提供帮助的利益与损失有关。当其他旁观者是好朋友时,如果他们表现出强化欺负的行为,个体更可能与他们做相似的事情,强化欺负者;反之,当好朋友保护受欺负者时,个体强化欺负者的行为意向也会降低。

(2)同伴群体身份

研究发现儿童的群组成员身份会影响他们基于群组的情绪体验,对其所属群体的认同程度、对欺负事件合理性的判断及对欺负者群体应负责任的判断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3]。

三、研究展望

1.形成统一的旁观者行为的测量工具

目前对于网络欺负中旁观者行为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因此缺乏统一的测量工具,不同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对旁观者的行为进行考察,不同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指标等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测量工具,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研究。

2.比较网络欺负与现实欺负中的旁观者行为的异同

网络欺负中的欺负者、受欺负者与现实欺负中的欺负者、受欺负者存在联系,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探讨,以便更明晰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特征。可以进行比较的方面包括角色类别、行为影响因素及不同行为产生的影响等。

3.探讨网络欺负中旁观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网络欺负作为网络发展的产物,网络环境的特征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网络交流的匿名性、去抑制性等可能使其与现实环境对旁观者行为的影响有所差异,网络欺负中旁观者发挥作用的方式也不同。因此,在研究网络欺负中旁观者行为的相关因素时,要将网络环境考虑在内。

4.考察网络欺负对旁观者的影响

网络欺负对旁观者影响的研究尚不足,有研究发现,旁观者在看了网络欺负的内容后,敌意性情感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对其他方面如行为等的影响尚未得到探讨。因此,未来研究中需要在这方面进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Egan M.An Iris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factors affecting bystander intervention to cyberbullying among adolescents[J].Dublin Business School,2012.

[2]Bastiaensens S,et al.Cyberbullying on social network sites.An experimental study into bystanders behavioural intentions to help the victim or reinforce the bully[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4,31(34):259-271.

[3]Jones S E,Manstead A S,Livingstone A G.Ganging up or sticking together? Group processes and children's responses to text-message bullying[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11,102(1):71.

通讯作者:何丹,邮箱:hexidanel@163.com。

猜你喜欢
旁观者意向个体
具身感知情境下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旁观者
悔棋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四个有所
近期主要农作物种植意向
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