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艺晖
摘 要: 传统课堂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实现知识的传授。在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很少有主动的信息双向交流,造成课堂教学的沉闷局面,束缚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如何创新课堂模式,以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学习方式 师生关系 游戏 活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转变陈旧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一般情况下,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大部分人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说话。他们在课堂上发言不踊跃,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不足。如何转变他们的学习方式,以此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呢?笔者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些具体做法,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1.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育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教师要树立民主思想,不要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而对学生居高临下。学生的成长环境与我们截然不同,加上絕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任性而脆弱。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既要会当学生的老师又要会做学生的朋友。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尊重,这样才可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
2.教师必须有良好的教态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师的教态会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就是要微笑地面对学生,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并且给予学生鼓励的目光,适时给学生赞许和肯定。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显著。
二、呈现游戏、活动的课堂
1.素材交流
为改变学生羞于开口的现状,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活跃课堂气氛,我在每节课课前都设置了一个素材交流环节,即班级每个学生都要上台交流自己准备的作文素材,可用PPT或投影的形式呈现,但学生必须有口头交流。针对这则素材的主题立意、语言表达及思想内涵,学生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全班讨论、点评、修改之后,把素材积累到本子上。
通过这一活动,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交流,发表各自的看法,勤于思考,乐于探究,从中获得合作成功的喜悦,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2.竞赛抢答
课堂提问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但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后有一种等待心理,有的怕出错遭人笑话,有的则怕被说爱出风头。他们上课不敢大胆发言,只是被老师点名时,才勉强站起来回答老师的提问。
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一般采用竞赛方式刺激学生,让学生进行抢答,实行积分制(个人积分与小组积分),答对得两分,答错不扣分。于每月月底统计积分情况,并对积分高的个人与小组进行表彰奖励。因为答错不扣分,学生回答问题比较没有压力,且由于个人表现纳入小组积分,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就会迫于主、客观的压力,主动或被动地回答问题,时间一长,原本不爱开口的学生也养成回答问题的习惯,并且乐于加入激烈的竞赛氛围中。学生把课堂当成游戏和活动,课堂气氛宽松愉悦,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不管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要认真对待,对于错误的答案,教师要注意引导,不给学生施加压力,同时激励学生更好地表现自我。
3.学生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习探究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立足文本、吃透文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大胆质疑。要使学生不仅“爱问”,而且“会问”,形成较强的质疑解疑能力。
我的做法是指导并落实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准备至少两个问题,并且提问的学生可以指定任意一个学生解答,这样学生会动脑筋想办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课堂讨论就转化成活动,学生的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最后评选出最佳问题,看谁提的问题更有价值、更有高度,教师则通过小组加分、分阶段性评价等方式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通过提问和解答,教师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自己讲课的重点;学生在课堂上则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完善、充实、生成、释疑,验证自己预习时的想法,并生成更有价值的东西。师生共同把过去“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改变为“群言堂”的说话活动。
4.学生出题
俗话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阶段性考试确实是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但学生对考试普遍比较排斥,应对考试的心态相对比较消极。为了给考试注入一些新鲜血液,我采用让学生自己出题的办法。比如文言文字词的小测,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本课重点字词句进行考查,学生在出题目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自主学习过程。由于卷子上的题目不是老师出的,而是由自己或同学出的,学生对这样的考试有新鲜感,完成得很认真,由原来对考试排斥到乐于考试,复习会更加全面有效。此外,让学生尝试出现代文阅读的试题,虽然学生出的题目不是很全面,质量也不是很高,但出题的过程既锻炼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又让他们熟悉了多种题型,掌握了答题技巧。
5.话剧表演
话剧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朗读及表演能力,促进学生间的沟通和语言表达。
话剧表演涉及导演、角色分配、编剧及课下排练等流程,在各个环节中需要学生充分准备资料、互相配合、积极讨论。学生亲身体验,深入人物角色中,从而体会到人物的感情及作者的写作用意。比如学生排练话剧《雷雨》相关选段,首先必须掌握《雷雨》的大时代背景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学生为了表演成功,会深入分析角色言行背后的心理活动,表演时会因为进入角色而对作品印象更为深刻,大大增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独立思考能力。老师在学生表演后组织相关讨论活动,对演员的表演加以点评,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模式,使语文课更多样、更有趣。
三、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马卡连柯说,教师的技巧,并不是一门需要天才的艺术,而是一门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专业。“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才能驾驭好活动、游戏的课堂,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吃透每课精髓,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又要考虑到知识的重难点,同时还要考虑到课堂的趣味性,使课上得生动、有趣。要把知识尽量向外延伸,要让学生感觉到课外的天地很大,才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获得更多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获取知识,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我们要大胆尝试,不要让传统教学思路禁锢了学生的语文天性,要让学生乐学、善学,人人参与到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转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的学习方式;转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崇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