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

2017-09-18 00:39申田韩浩
文教资料 2017年15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大学语文互联网+

申田+韩浩

摘 要: 面对“互联网+”时代下技术及其应用的日新月异,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面临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改革势在必行。“互联网+”视域下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价值与实施路径是清晰明确的,关键在于利用好“互联网+”的平台,多措并举有效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取得实效。

关键词: 互联网+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改革

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互联网+”不仅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更是知识社会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通俗而言,就是要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创造全新的发展生态与社会形态。当前,随着互联网及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与普及,“互联网+”的概念与现象已经在深刻改变着国人的工作、生活、交流、学习等各个方面,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同样如此。传统认为,大学教育一般存在于特定时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但“互联网+”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改变了传统的大学教育观、课程设置观、课堂教学观,并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改变学习方式的冲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身处这种变化与冲动中,“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困境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是推动科技进步、享受进步成果的典型群体,他们对于互联网及信息通信技术的渴求与兴趣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常态。面对这样一群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受众,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多元、教学考核不灵活等问题明显暴露出来。

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的课时一般为40个左右,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整体上要兼顾综合性与工具性,内容编排难免纵横交错,无论是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利,还是从国内到国外的空间排列,抑或是从诗歌到小说的体裁安排,都造成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庞杂。仅仅40个学时根本无法满足对编排内容的全覆盖教学。大学语文教师们面对这一问题,往往采用選择性教学,即重点讲部分内容、略讲部分内容、跳过部分内容,看似比较合理,但的确不能保证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效果追求的初衷[1]。此外,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几乎不能背离教材内容,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繁多庞杂的大学语文知识体系转化为母语语言运用的能力素质。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时代,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内容、知识点、篇目乃至课件、教案,学生几乎都能通过网络搜素获取,原本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求知欲基本可以转化为网络行为。在此转化过程中,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好奇心完全融入网络世界中。这就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提出严峻挑战。然而,大学语文教师往往习惯于填鸭式单一教学,用“粉笔”、“黑板”将教科书里的内容生硬地塞给学生,不仅内容缺乏新意,教学形式更是呆板,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广大大学生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越来越表现出没有学习兴趣,课堂氛围不佳,学生接受、消化、吸收的大学语文知识越来越少,教和学的矛盾日益突出。

大学课程教学考核往往采用考试的方式,而且这是公认的最具有操作性的学习效果检验方式。然而,以做试卷的方式决定学生的成绩,实际上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大学语文采用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很难对学生的写作、演讲、社交、沟通、辩论等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平时善于沟通协调、表现活跃的学生往往考不出好成绩。另外,在“互联网+”的时代,学生应付应试教育的方法更多元,上网投机取巧地找答案让简单的考试失去成绩检验的意义。面对应试教育本身的弊端及“互联网+”时代的技术考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考核方式不灵活的尴尬日益凸显。

二、“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机遇

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多元、教学考核不灵活,这些存在已久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问题在“互联网+”视域下让人们看到了解决的可能性,盖因“互联网+”给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性与拓展性,也在很大程度有助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

“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前提是互联网终端设备的普及。例如理论上说,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接入互联网的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等发布任何信息,其方式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最喜欢也最容易接受互联网产品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或平板电脑,这些互联网终端设备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渠道。当今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带来的便捷高效与个性展现。无论在教室还是在图书馆,甚至是在宿舍、食堂、车站,大学生们或坐着、或走着、或躺着,都能通过互联网学习。可以说,现在的大学学习可以无处不在,也可以无时不在,并让课程教学拥有了至少三大潜在特点:一是少,即成本少、课时少;二是快,即课程开发速度快、课程内容传播快;三是灵,即课程表现灵活、教授方法灵活。

“互联网+”时代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带来的拓展性,主要表现在学生阅读量的潜力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手机上网用户已经突破了8亿人,其中阅读是手机上网人群的最大需求之一,特别是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更是如此。据一份中国手机阅读市场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手机阅读用户超过3亿人,其中18至35岁的青壮年占绝大多数,阅读的内容大多是新闻资讯和小说,大学生即是其中一个重要群体[2]。应该说,大学生喜欢通过互联网进行阅读,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指标。正如西方教育学领域一个公认的观点所说,阅读是促进学生脑力劳动的最有效手段。所以,“互联网+”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创造了极佳的硬件条件,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好“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条件提高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质量。

三、“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举措

“互联网+”时代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开创了新的空间与可能性。大学语文教学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魅力,探索创新、多措并举,在改革中提高课程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赢得学生的尊重。endprint

第一,要让经典与流行并存于“互联网+”带来的教学内容创新中。在我国,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传承经典的阅读。我国文学经典汗牛充栋、照耀古今,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也熏陶人们的审美情趣。毫无疑问,脱离经典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将使语文失去根本意义。“互联网+”时代的文化语境嵌入了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通俗文学与流行文化,广受大学生欢迎,也客观上造成了疏离经典的教育教学现象。面对这一处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既不能封闭在传统中自说自话,又不能对通俗和流行听之任之。或许近期南开大学自编的《大学语文》教材从内容方面给出了可供参考的问题解决路径。教材中,李白、李清照的诗词仍然占据着显著位置,但与之相比较而出现的,是大学生们经常在网络世界聆听的周杰伦等歌星的流行歌曲。让流行歌曲的歌词与经典诗词歌赋同时回荡的大学生的耳旁与脑海,让大学生顿感趣味盎然。按照教材自便者的说法,网上很多流行歌曲的歌词若放在几百上千年前,也可以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乐府诗[3]。也就是说,从汉语语言的角度来看,经典诗词与现代歌词是有相通性、可比性的。二者在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联通、比较,就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贴近。

第二,要让现实与虚拟并存于“互联网+”带来的教学形式创新中。几年前,有关互联网与大学教育的关系争辩即已兴起,争辩的焦点就是互联网是否及如何颠覆傳统大学教育。本文且不深究这一争辩议题,但正如绝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互联网无处不在、无所不通,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业已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如果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愿承认互联网影响的事实,就无异于开大学教育历史的倒车。有鉴于此,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势必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中搭建在线学习平台和网络学习环境,通过微信、微博、群组建立开放课堂,融入学友圈、电子笔记、互动答疑等全新课堂教学形式与功能。这种形式让原本站在课堂上娓娓讲述的大学语文教师化身为“楼主”、“群主”,引导学生在“互联网+”的各种平台上“吐槽”、“灌水”。有研究认为,“互联网+”平台上的网络课堂一般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大约10分钟。大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精简在线课堂时间,另一方面要将教学内容精华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传播到学生手中、脑中。当然需要说明的是,“互联网+”的学习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教学,二者应该是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关系。也就是说,现实与虚拟的教学形式都应该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兼容并蓄的。

第三,要让个体与群体并存于“互联网+”带来的教学模式创新中。所谓个体与群体,并不单指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同时也指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过去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大学教育。现代大学教育讲究参与、互动,从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的角度说,参与互动可以是通过网络集体交流、集体答疑,也可以是个别推送解惑、个别适时评价。师生可以在“互联网+”的平台空间内充分讨论、达成共识、设计任务、完成作业、集体考核评价。站在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的角度,他们在“互联网+”的世界相互讨论、反馈、激励、碰撞、启发,在大学语文的世界里分工合作、共同进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互联网+”模式中,大家交互影响、互动思维、交流心智、传递情感,是个性化教学与集体提升深度整合的绝佳机会。

四、结语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肩负着汉语母语文化的教育与传承,是我国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课程环节。面对“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大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相关管理者既要站在历史传承的高度又要站在科技发展及其应用的长远角度审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力争让大学语文成为广大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曹杰颖.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考[J].科技展望,2015(29).

[2]张富贵.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定位与功能特性[J].中国大学教学,2014(1).

[3]舒立辉.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理论观察,2010(4).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改革大学语文互联网+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