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卫华+殷小兵
摘 要:学生成长的过程是不断修正错误的过程,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抵制不良习惯,积极地战胜困难,自信地面对生活,健康地成长。本文以事件分析的形式,阐述了用爱心、尊重引领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关键词:儿童成长;爱心;尊重
学生成长的道路不可能—帆风顺,有时也会有暗礁。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说谎、不能自制、嫉妒等现象。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更在于唤醒、鼓舞。学生作为一个个性鲜明的生命个体,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感情、道德约束来看待问题。根据这一特点,笔者有意识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行为评价能力,使他们的行为评价水平逐步朝着由他律到自律、由效果到动机、由现象到实质、由片面到全面、由他人到自己、由自我到社会的方向发展。
一、教育案例
一天,我走进教室,同学们纷纷向我报告学生A放在书包里的十元钱不见了。我先到A身边轻轻安慰他,然后了解了一下情况。有学生报告,看见A把钱放进书包了,并且没有外人来我们班。
这时,我并不急于找出是谁拿了钱,而是先让学生说一说这十块钱对A来说重不重要。有的学生说,这十元线是他中午吃饭的钱,现在丢了,中午他就要饿肚子了;有的学生说,没有了钱,放学他不能坐车回家,就要走回……A听着就伤心地哭起来。然后我再引导大家讨论,假如你知道是谁拿的,你想对他说什么?不少学生指出:拿别人的钱是不对的;勇于承认错误才是好孩子……
这时,我发现A的同桌B从没发过言,人也显得特别不自然。从他的表现,我知道钱是他拿的。为了进一步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想点名让他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就在我脚步移向他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他悲伤无助的眼神,即将出口的话语又咽了回来。于是,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把钱拿出来,大家会笑话他,说不定还会在背后叫他“小偷”,以后一有同学丢东西,首先就会怀疑他。学生纷纷表示不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时学生C出了个主意:这十块钱,就让这位同学趁大家不注意放回A的抽屉里,或者扔在地上也行。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好方法。我特意看了B一眼,看到他如释重负的样子,我抑制不住兴奋,就大声说:“那就这样办吧!”
下课后,一群学生簇拥着破涕为笑的A来找我,说钱找到了,是在A的桌子底下找到的。我看到那十块钱被揉成—团,想来是B拿了钱后,自己也非常后悔,把钱紧紧攥在手心里。不久,B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了我,并郑重地说:“老师,谢谢您!”此时的我无比幸福。作为教师,还有比成功实施一次教育更令人自豪的事吗?
二、教育心得
学生天真烂漫,教师在纯真的心田里播撒健康的种子,是神圣的事业。教学的目的是教与学互动、理解、启发、补充,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爱心和耐心是赢得学生信任的通行证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从心里发出,才能达到心灵深处。教师的爱应当比母爱更科学、更广博和更无私。当学生犯错时,他们不敢用眼睛直视教师,又很想知道教师的目光里隐含着什么意思,这正是学生对他的“过错”有了一定认识的表现。此时最重要的是给他机会改正,让他感受到教师的爱,帮他学会自尊自爱。良好品质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且曲折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用心去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良好的教育就有了切实的保障。教师的—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但有时因为一些外在的形式,或因缺少信任而不理解学生,或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尤其是在学生的行为妨碍了我们的正常工作时,我们往往不能容忍,不知不觉地伤害到学生。
2.营造恰当的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我体验
道德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整合的学习。品德建构是在现实的人际互动中通过道德的体悟实现的。品德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現实生活中、在乐于参与的活动中去自我体验、感受、领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在多层面的体验中无痕地内化为道德行为。只有构建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营造出恰当的教学氛围,才能够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才有助于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尊重个性,动态生成,让生命飞扬
新课程要求我们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这堂课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张扬,他们学得快乐,学有所悟。在平等、民主、自主的情境中积极思考,展示自我,畅所欲言。新理念以发展为本,追求动态生成的课堂。学习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学习是随机生成的。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生动的课堂就意味着心与心的呼唤,情与情的相牵,思与思的碰撞,神与神的相融,意味着个性的张扬,意味着学生挺立于充满人性的课堂,发挥着无穷的创造性。教师也必须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积累自己的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徐猛.小学师生关系研究综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3):66-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