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福建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本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业水平考试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分析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大纲,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等观点。
关键词:中职学业水平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2016年7月福建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试行)》闽教职成〔2016〕56号的通知。通知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是根据国家及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标准及考试要求,由省教育厅组织实施的考试,主要衡量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的程度。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也是中职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业水平考试为合格性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认知、认同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成绩以等级呈现,由高到低分取A、B、C、D、E五个等级,考试成绩达D级以上的,为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合格。这一通知,对学生和计算机教师来说无疑增加了压力,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这就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要与学业水平考试接轨,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就此笔者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以学业水平考试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合格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毕业和升学问题,这样就容易出现一个应试教育的弊端,即全方位应对考试。应试考试可能会使教师不重视平时课堂教学,只抓考前的复习阶段,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就可以顺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无暇顾及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内化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业水平考试为导向,因材施教,做到教学内容结合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日常生活,注重拓展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多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和新兴话题,注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认真分析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大纲,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大纲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四类。其中,“了解”要求知道“是什么”,“理解”要求明白“为什么”,“掌握”要求清楚“怎么办”,“熟练掌握”即具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对于需要了解的内容,可以少一些课时;对于需要掌握和熟练掌握的内容,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课时。例如,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主要内容是了解计算机、认识微型计算机,计算机软件及使用和数制与编码都属于“了解”类型,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适当地减少一些课时;第四章“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的内容主要为操作,要求“熟练掌握”,教师应适当地增加课时,给学生更多实际操作的时间和机会。因此,教师科学的教学计划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前提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校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意识活跃但缺少学习动机、渴望得到认可但存在交际障碍、自我意识强但自控力不足、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演示操作,学生跟着模仿练习”,久而久之,思维意识活跃的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技能知识,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计算机教师要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尝试教学改革,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专家讲座或者网络资源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结合手机APP学习软件、翻转课堂和各种网络学习平台,采用自主探究、启发教学、任务驱动、分组合作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也可以编写一些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案例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四、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考试题库
福建省计算机学业水平考试的形式是上机考试,考试时间规定为60分钟,考试题型有打字测试题、选择题和操作题三种。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试题库,题型与学业水平考试相同。在每个章节学习结束后,可以在题库中抽取相应章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测试,也可以在最后的总复习中对学生进行模拟考试,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作者简介:杨淑玲(1981— ),女,山东烟台人,本科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教学设计理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