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斓
摘 要: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首先,要明确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美术作品创作的源泉。接着,指出学生的创作过程应该是动人、快乐的。然后,提出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最后,指出美术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兴趣,奠定学生对美术的情感。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审美能力;创作能力
一、明确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美术作品创作的源泉
笔者听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用词语“发现”进行造句。一位学生造句说:“我发现公鸡早上一早打鸣。”教师对这位学生的造句不屑一顾。另一位学生造句说:“我发现地球围绕太阳转。”教师表扬了后面的这一位学生。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语文教学中,在美术教学中也广泛存在。不少美术工作者注重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忽略了美术来源于生活。教师应让学生不要从成人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允许他们从身边开始,从观察“公鸡”开始,用心去观察、去体会生活,从他们自己的视角去发现周围事物的美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画出千篇一律的“太阳公公”“月亮奶奶”等概念化作品。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收集到创作素材,从而逐渐明白美术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小学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写生,让学生亲眼观察学校花坛中的小花和树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甚至是周围的同学。一幅作品画得好与不好,不仅取决于绘画技巧,还取决于绘画者是否对事物把握到位,作品能否抓住对事物整体的感觉,能否把这种感觉通过作品传达出来。
二、创作的过程应该是动人的、快乐的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心智还不成熟,没有被社会上不良习气所影响,虽然他们的各项绘画技能显得略微稚气,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的作品有着另一种美丽。小学生亲自绘画的作品,更加贴近他们的心灵,只要教师用心体会,便能从这些稚拙的涂鸦和丰富的色彩中发现另外一种艺术。
当小学美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之后,便会发现,小学生的绘画标准绝对不是画得像与不像。他们目前还没有能力去复制复杂的自然,他们的绘画更像是在表达他们所感受到的世界。这种感受往往是成年人所不关心和重视的,也是成年人很难体会到的,以至于许多学生的画作被成年人看作是“乱画”。然而,这些“乱画”是学生对世界最真实的感受。这些“乱画”中蕴藏着学生最真实的表达与创作的快乐。从科学的角度看,小学美术所承载的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对形式的感知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培养他们更真实的创作能力。
大多數的成人画家都会给予其创作的作品丰富的内涵。这些内涵都是画家在创作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对一些事物和情感的抒发和表达。然而,小学生所创作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成人画家作品中的丰富内涵,但是也包含着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就像瑞士画家保罗·克利所说:“画画是拉根线条去散步。”散步是一种愉快与享受的过程。
三、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观摩、欣赏他人或名家的作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创作特点,作品体现着其独特的个性,所以,教师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向同伴学习,互相观摩、借鉴,可以从中拓展思维,激发灵感,甚至创作潜能。对于学生比较有创造性的想法、表现,教师要及时向大家介绍,鼓励学生多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当学生的创作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览,让学生观赏同学的作品,鼓励、引导学生在同伴的作品中发现优点,学习优点。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观摩、欣赏名家、大师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多接触名家、大师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兴趣,奠定学生对美术的情感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注重加强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这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学生如果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美术时,积极性便会提高很多,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也会大幅提升。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观察力、创作动力都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金林海.“美”与“术”共舞——试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与技能发展的融合[J].江苏教育研究, 2012(20).
[2]刘怿文.弘扬艺术传统,培养审美情操——浅析小学美术课堂国画教学[J].生物技术世界, 2013(2).
[3]徐露萍.“四轮”驱动,让想象驰骋美术课堂——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 201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