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此同时,离异家庭也越来越多,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初中生正值叛逆期,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并进而产生心理问题,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对某校初三(二)班学生和平行班级学生进行调查,对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进一步归纳出城市化进程中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关键词:城市化;离异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
笔者经过对苏州市吴中区某校初三(二)班与其平行班级的调查,着重对离异家庭中初中生的心理进行分析,结合长期以来担任一线初中教师的经验,主要把初中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和孤僻
家庭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初中生的思想意识尚未成熟,他们不能够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所以当父母离异之后,他们会有一种更为自卑的感觉,将父母离异视为不可见人之事,闭口不谈,也厌恶别人询问,逐渐不合群,造成性格孤僻。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一位初三(二)班的学生,他的父母实际已离婚多年,可是这位学生一直都对周围同学说,其父母关系融洽。但班主任知道该生家庭的真实情况,且对其加倍照顾、关怀,有意让他担任班干部,逐渐培养其自信心,最终的结果也让人欣喜,该生并没有和其他离异家庭的学生一样自卑和孤僻。
2.恐惧和敌对
恐惧是离异家庭学生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主要是因为父母离婚之前往往会有长时间的争吵。家庭战争将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使其缺乏安全感,形成恐惧心理,进而演化成敌对情绪。离异家庭的初中生,正值叛逆期,其敌对心理不仅表现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还表现为和教师敌对。具体体现为两种形式:其一为正面冲突,通常表现为和教师顶嘴,并且不服从教师的安排;其二为消极抵制,主要表现为不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活动。例如,在一次假期春游活动中,班主任计划带班级学生一起到郊外春游,一位离异家庭的学生问是否可以不参加此项活动。在班主任的询问下,其回答:出去春游还不如躺在家里睡觉。这使得教师颇为惊讶。
3.抑郁和痛苦
離异家庭的初中生,大多表现有抑郁情绪,特别是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他们的痛苦水平与完整家庭的学生相比更高,这其中以男生居多。其主要原因是父母的离婚给孩子带来很多不良的情绪体验,导致其心情不舒畅。且大多数孩子认为,无论父母因何离异,都会给自身造成压抑与痛苦的感受。教师在和一位初三(四)班的学生沟通中得知,由于其父母离异,该学生长期失眠,心情郁闷,严重影响了学习和生活。
4.挫折感与厌学
在对初三(二)班开展的问卷调查中,以“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为主题,回答“当父母吵架时”或“当父母闹矛盾时”等占全班人数的30%,事后调查得知大部分是父母关系不好或者父母已经离婚的家庭的学生。通过这一系列调查可以发现,在离异家庭中生活的学生,其挫折感更为强烈。父母离异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导致其厌学,情绪低落,主要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对学习也丧失兴趣。且由于父母离婚后,家庭生活环境发生骤变,生活失去平衡,扰乱学生的心境,进而会对其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厌学情绪由此会更为突出。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消除学习焦虑
(1)和家长进行沟通
离异家庭中,学生出现学习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这就需要家长发挥更大的作用,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孩子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所以,教师要将学生的状况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多表扬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心,与家长一起形成合力。笔者通过和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及时表扬学生,帮助其树立自信心。经过长时间的跟踪调查发现,本班级中离异家庭的学生,相较于其他平行班级离异家庭的学生,性格更为阳光积极,学习成绩也较为突出。
(2)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共同引导
初中生已经有相应的独立意识,模仿能力也很强。教师示范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如果教师表现出对一位学生的歧视与冷漠,将会导致其他学生的模仿,使其被孤立。所以教师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多关爱同学。经过班主任和其他任课教师的沟通协调,初三(二)班形成了师生互助小组,每个教师负责三到五名学生的心理疏导,且主要关注离异家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没有被孤立,还和同学关系较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消除孤独倾向
(1)创设温暖的班级氛围
当父母离异后,孩子会经常感觉到孤独,甚至无助。让孩子能够在温暖、和谐的班级中学习,将更有利于其成长成才。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出一种具有支持性的氛围,消除其他学生的偏见与歧视,使学生相互信赖、相互扶持,让离异家庭的学生融入班集体。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多沟通,如建立心理咨询室,使学生用打电话、写信等方式倾诉自己的烦恼,教师可以进行积极的引导,适当教育。
(2)努力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相关研究表明,离异家庭中的子女同伴关系越好,心理问题就会越少。离异家庭中,学生往往因为家庭变故,会产生厌学情绪,且性格孤僻,不愿和别人过多交流。如果其同伴能够给予尊重和支持,则能够让他们更好地体会到温暖,更好地成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共同努力,经常在班上召开以互助互爱为主题的班会,帮助学生建立互信互爱的伙伴关系,使得离异家庭学生体会到来自同学、伙伴的关爱,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
3.消除自责倾向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缺少家庭温暖的初中学生,教师的爱能够弥补家庭不健全导致的关爱不足问题。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发现其长处。为了使家庭离异的初中学生摆脱因家庭不幸造成的心理问题,教师可以多鼓励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且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展示自身才华,使其树立自信心,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克服自卑心理,健康成长。
在初三(二)班中,班主任通过让部分离异家庭学生担任班干部、课代表等职务,逐渐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展示自身的才华,取得的效果也较为明显。
三、结语
虽然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是家和才能万事兴,夫妻离异不仅是双方的问题,还会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初中生。通过对相关初中生的跟踪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父母应当对孩子多一些关爱,学校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师应当与家长共同努力,关爱离异家庭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帮助其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笙长军.单亲家庭子女自卑心理成因及其教育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隋艳秀.初中班主任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引导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7).
[3]王加绵.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国统计局.中国民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赵晶灵(1986— ),女,江苏苏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