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霄鹏 祝晨琪
河北开阳堡乡土聚落调查*
——基于1978-2015年贵州各市州数据的考察
范霄鹏 祝晨琪
地处桑干河南岸的阳原县开阳古堡经历了千年风雨,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渊源的堡寨聚落,也是其所处阳原地区最早有记载的城邑。以开阳古堡为调查对象,从其所处区域环境、聚落结构和建筑形制三个层面,并结合当地历史、军事和宗教等方面因素,分析古堡的选址布局、空间环境营造和各类建筑的建造特色。
开阳堡;乡土聚落;聚落结构;建筑形制;
阳原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位于恒山余脉和燕山山脉缺口处的阳原盆地,北靠熊耳山,南临六棱山,是典型的盆岭构造地貌。发源于山西宁武的恢河与发源于山西左云的源子河在朔州汇聚成桑干河,自西向东流入河北省并横贯阳原地区全境,也由此形成了阳原地区“两山夹一川”的地形地貌特征(图1)。
开阳堡位于阳原县城东南方向约25公里处,处在阳原盆地南部边缘隆起的台地之上,台地四周丘陵地形蜿蜒起伏、高低错落(图2)。桑干河位于整个古堡北侧,同时也构成了开阳堡北侧的天然屏障,古堡南面紧临现已干涸的桑干河支流——海洼沟。古堡周围环境形成了河水南北夹流和丘陵四周环绕的局势,也构成了开阳堡扼守于农耕与游牧区域交汇地带的态势。
开阳堡处在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分布较为集中的泥河湾。泥河湾地区拥有丰富的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遗址群和动植物化石群,至今已发现200多处,其中我国北方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小长梁东谷坨,也是东方人类文化的起源和演变之地。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和动物骨骼化石,对研究该地区地质地貌、自然环境、石制品和动物骨骼石等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开阳堡所在的地点有着悠久的建城历史,早在春秋时期中山国灭亡之后,古堡的所在地便成为战国时期赵国代郡的安阳邑,并在随后的发展中逐渐兴起,赵武灵王封已废太子赵章为代郡安阳君,后赵章因不满被废而发动沙丘宫变,随着赵章的败北被杀,安阳邑逐渐衰落。此后的汉朝东安阳县、北魏高柳郡安阳县也均治于此[1]。作为阳原地区有明确记载最古老的地方,所以当地流传着“先有开阳堡,后有阳原城”一说。
图1 地貌特征呈“两山夹一川”
图2 堡外四周台地
图3 石块垒砌堡墙
开阳堡再次兴盛于唐代,因商业贸易而繁荣,城内一派店铺林立、商贾云集之景,现存开阳堡的规模形制也是以唐代所修建为基础发展而来。北宋和明朝时的阳原县成为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冲突和战争的前沿,连绵的战事对当地经济产生较大破坏,导致森林大量被砍伐、水源枯竭,生态系统也由此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阳堡因此由盛转衰,商业低迷、集市废弃,逐渐成为了荒寂、败落的村庄。
自古以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城镇聚落、乡村聚落乃至民居建筑选址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的一种反映。开阳堡的选址遵循这一建设原则,整个古堡定址于向阳的山坡高台之上,周边丘陵环抱、河水绕流,造就了良好的自然生态微观地理环境。古堡周边环绕有数个隆起的土丘,北侧高台状如龟背,南侧圆形土包如龟首,并伸向前边的溪流呈喝水状,北侧高台与南侧土包之间有一条平缓台地形如龟脖,高台左右各有一向前伸出的半岛形台地如一对前爪,在龟背的后侧建造砖塔、石塔充当龟后爪,形成了“龟灵探水”的风水格局,这种风水格局寓意将堡寨庇护于神灵保佑之下[2]。
整个开阳堡东西宽约350米、南北长约200米,堡墙依地形坡势而筑,紧贴台塬的边界,堡墙墙体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白垩土与黄疆土搅拌夯筑而成,或由石块垒砌(图3)而成,或块石包土砌筑。堡墙经过近千年的风沙侵蚀,已如同天然的土山塬壁、与周围的山丘相互融合,使得整个堡寨呈现出苍凉雄浑的形态气质。
图4 堡内街巷结构与功能分区图
图5 开阳古堡平面图
开阳堡的街巷结构与传统的以南北主干道为中轴线的结构格局不同,没有直接联通城门的十字形大街。整个堡寨遵循了易经八卦的思想,并依据“九宫八卦”的阵势,使主要道路呈现“井”字形结构。开阳堡以两条较为对称的南北主街巷和两条东西街巷构成堡寨内的主要道路骨架,并与沿堡墙内一圈的顺城街巷相衔接,将堡内街块划分成九个组团,称为“九宫街”。这分割出的九个街区按照“后天八卦”的卦形,按顺时针布局设置次要街巷。街区按照八卦卦形“乾三连”、“坤六断”、“离中虚”等模式,将街巷设置成相互连通或断开的形式[3]。
开阳堡的居住区域主要分布在堡寨的中部和南部,堡寨内的公共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堡门处和堡内的宗教寺庙等公共建筑附近,堡门前玉皇阁、弥勒佛殿、戏台和关帝庙围合成供人们听戏和生活交流空间,也是开展礼乐文化教育和活动的场所,堡内的寺庙建筑也较为集中的形成了若干公共区域,并分布在街区之外(图4、5)。
图6 堡门门洞
开阳堡处在内蒙古草原和华北腹地的交接区域,同时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错地带,既是两者之间的联接通道又是争夺的地区,因此开阳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使得堡寨的建设也更多地着眼于安全防御问题。堡寨所处的地势特点决定了其北向防御和南向联系的战略需要,所以整个开阳堡东、西、北三侧的堡墙不设城门,仅在南侧堡墙的正中部位设一出入的堡门,使得堡寨具有很强的对外封闭特征和军事防御功能。开阳堡门洞为石条砌筑成拱券形,堡门之上以条石和青砖垒筑,券洞外门框由长短不同的弧形石块间隔砌成,券洞内门框由小块石料砌成,券门下道路铺装已被行人车马踏的光滑如镜(图6),入口道路通过顺城路与堡内骨架街巷相联。开阳堡门楼之上建有供奉玉皇大帝神像的玉皇阁,既具有宗教信仰的功能,又有军事防御功能;此外,堡寨的堡门外虽无瓮城的建设,但堡门左右两侧对称分布关公庙和戏台,堡门之外正对的弥勒佛殿(图7)共同压缩了堡门外空间,三者与堡门处的围合空间构成了瓮城的实际功效(图8)。由此可见,堡寨内的居民将军事防御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将物质上的安全措施与精神上的安全寄托在堡门处的建造上。
由于开阳堡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堡寨堡墙的建设侧重其防御功能。堡墙墙高约8-10米,墙基宽约5-8米,堡墙的建设充分依靠地形环境,利用选址处的高台侧壁作为堡墙的基础,并经过人工修整,同时堡寨的南、西、东三面堡墙均紧邻天然沟壑,使得堡墙与沟壑融为一体。堡墙的建设充分发挥了有利地形并高出地面数米,以便居高临下获得良好视角和防御位置,依靠着台塬地形的天然屏障强化了聚落空间内外领域的分隔(图9)。另外,堡墙上建有外凸的角墩和马面共16个,堡墙上聚集的角墩和马面既扩大了用于防御的打击面,同时也加固了夯土堡墙(图10)。如今开阳堡东堡墙部分坍塌,南堡墙更是大部分损坏,只有西堡墙高大完整,气势巍峨。
道教思想对开阳堡的建设有较大影响,整个堡寨虽然规模不大,最初却修建有17座宗教庙宇建筑,这些庙宇不但寄托了堡内居民的宗教情感,同时也成为了堡寨内重要的活动场所和空间节点。
开阳堡堡门区域的公共建筑群体是整个堡寨精神与文化的代表,共同构成了堡寨的精神空间节点,其中最具标志性和影响力的是堡门之上的玉皇阁。玉皇阁是堡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建筑,同时也是堡寨的制高点,虽然玉皇阁的建筑构件与雕饰壁画等均已破败,但从其建筑的形制和规模依旧可以感觉到其恢弘的气势。此外沿堡寨堡墙也分布有重要的宗教庙宇建筑,东堡大街南端尽头与南堡墙交汇处建有泰山庙,其北端尽头与北堡墙交汇处建有玄帝庙,两座建筑南北遥相呼应。堡寨的东堡墙正中设有突出且类似瓮城形制的围合空间,内设三官庙。承载了“紫气东来”的美好寄托。三官庙正对堡内东西向街道,并与街市中心的乐楼形成对景,乐楼居于堡寨中心偏东,也使堡寨的居住中心移向东部。泰山庙院、阎罗殿、潮汐寺和僧侣居住区等建筑集中分布在靠近北堡墙的寺庙建筑群。
图7 弥勒佛殿
图8 堡门外的“瓮城意象”
图9 堡墙所处地势
除了古堡内的主要公共建筑外,古堡外的四周也有卫星式环绕的建筑物或构筑物。在距离堡墙不远处的西北角和东北角建有充当“灵龟探水”后爪的黑塔和白塔,东南处和西南处的水口建有龙王庙。庙宇和塔具有象征性,加强了村落的领域感,同时四者形成的虚空间也构成了堡寨的软性界定,也构成了堡寨人工环境与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图11)。
图10 堡墙马面
图11 古堡内外环境关系图
图12 堡内民居现状图
开阳堡中的民居普遍为明清时期建造的合院建筑,合院形态构成了整个寨堡内的建成环境肌理。堡内民居基本由一进或两进的四合院或三合院组成,合院民居的宅基地多为长方形,且东西窄、南北长。四合院院落中轴线明显,正房坐中,倒座相对,两侧厢房对称分布。正房一般坐北朝南,房屋低矮,开间多为三间,且为“一堂两屋”的布局形式。三合院民居建筑大多将四合院一侧的厢房由院墙代替,其余与四合院的建设无异(图12)。
民居单体建筑形态多为平缓的双坡卷棚顶或单坡顶,少部分民居为平顶的窑洞。对于合院民居来说,正房一般为级别较低的缓坡屋顶,等级较高的房屋采用卷棚式硬山屋顶。倒座房与厢房一般采用单坡屋顶,且坡屋顶从檐口开始起坡直至院墙顶部,倒座与厢房采用单坡屋顶的做法不仅出于等级上的考虑,还使得院墙高度等于倒座房和厢房的屋脊高度,而不是后檐檩的高度,对于该地区所处的重要军事位置来说有很好的防御性[4]。
除堡寨内少量的生土窑洞外,堡内民居建筑的承重结构均为木质梁柱,级别较高的建筑采用可承受较大荷载的抬梁式结构,同时作为围护结构的墙体与木梁柱共同承担屋顶荷载。围护结构的建造方式多种多样,而建造方式大多取决于对建造材料的选择。开阳堡所在地区广泛分布栗褐土、草甸土等生土材料,并可加工成土坯和夯土等建筑材料,此外青砖和小型石材也是当地常用的建筑材料,这些材料使得当地民居建筑有乱石码砌、夯土砌筑、土石混合砌筑和砖包土坯砌筑等多种建造方式(图13)。
开阳堡中在建造规格上等级较高的是宗教寺庙等文化精神功能建筑,其支撑结构的梁柱用料粗大、屋顶高耸、墙面规整。现存较为完整的寺庙建筑为堡门处建筑群和玄帝庙。
图13 不同砌筑方式
图14 玉皇阁
图15 玉皇阁斗拱雕刻
高居堡门之上的玉皇阁尤为特殊,始建唐代的玉皇阁于清代同治年间重修,但保留了原有的唐代建筑风格。玉皇阁面阔三开间,南立面设置落地的门窗,其余三面皆为实墙,整个墙体由青砖砌成并砌筑在异形石质柱础之上。玉皇阁整个建筑高7米左右,为单檐歇山式屋顶,屋面上覆盖绿色琉璃瓦片(图14)。屋顶用四层斗拱悬挑出檐,加上四角硕大的翘角飞檐,使建筑整体保持雄浑气势。檐下斗拱造型精美,尤其是四角斗拱外伸昂被雕刻成象头和象鼻(图15),每一朵斗拱、昂、枋都自成图案,形态生动精美,这种装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少有。堡门外的其余三座建筑也规格较高,墙体以青砖包砌土坯砖而成:弥勒佛殿面阔3间,硬山式屋顶,为砖木混合式结构;关帝庙面阔一间,硬山式屋顶,建筑以石砌筑台基;戏台面阔三间,为卷棚式硬山屋顶。
玄帝庙坐落在高台之上,抬梁式木构架,面阔三间,为硬山式屋顶,其围护结构由青砖砌成,但屋脊与部分墙体受风雨侵蚀,已残缺不全,殿内部分木结构朱漆和部分壁画也已残败(图16)。玄帝庙外西侧, 立有大明嘉靖三年“大明国万全都司开阳庄创立玄帝宫碑”,但碑身下侧根部残损严重,呈现如单脚独立的状态。
堡寨内建筑虽都已破败,但仍能从保存稍好的建筑中看出装饰风格和审美趣味。开阳堡中民居建筑常见的建筑装饰为砖雕,且主要集中在规格较高的民居建筑山墙和屋脊处。山墙之上的装饰一般集中在山墙顶部,雕饰带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图17)。屋顶之上的屋脊和屋檐处的瓦当是屋顶的主要装饰部件,运用人物、走兽、花鸟、神话传说等事物为装饰题材,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开阳堡寺庙建筑的壁画彩绘是其一大装饰特色。玉皇阁额枋、雀替、斗拱用鎏金彩绘装饰,室内墙壁用工笔线描的手法绘以神仙故事题材的彩色壁画尚可见(图18)。堡寨外关帝庙和堡寨内阎王殿的墙壁上饰有云纹钟乳泥塑,模拟仙境洞窟的模样, 殿内墙上彩绘以木雕、砖雕形成浓墨重彩、金碧辉煌的立体图案,可以看出建造时当地的富庶和建造者对建筑和空间形式美的追求。
图16 玄帝庙
图17 民居装饰
图18 玉皇阁殿内彩绘装饰
开阳堡是河北地区传统的防御性堡寨,堡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深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开阳堡聚落结构的规划建设结合了风水理念、宗教信仰、军事防御和居住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在其上千年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聚落环境和建筑艺术特色,兼具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性格。开阳堡不论是聚落结构还是建筑形制,在体现张家口地区地域性建造特点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性空间的营造,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堡寨环境空间的领域归属感。
[1]河北省阳原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阳原县志[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2]胡青宇,戴瑞卿.开阳堡古村落环境景观探析[J]. 家具与室内装饰 , 2008 (12) ∶17-19 .
[3]赵春梅,孙雪,李燕.河北历史文化村镇价值特色浅析[J].福建建筑 ,2010(09) ∶4-5.
[4]王月玖.张家口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研究[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0.
[5]张立昆.道教思想影响下的张家口古建筑艺术——以道教建筑为案例[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0.
责任编辑:于向凤
TheKaiyangCastle ,which locates in the South Bank of the Sanggan River and has exist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s a cit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profound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fortress villages, and it is the earliest record of the towns in theYangyuanArea. The article focus on the KaiyangCastl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it starts from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 tothe settlement structure and then to the architecture form,combining with the local history, military and religious factors.Based on the mentioned before,weanalyze the location layout, the space environment and all kinds of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features of the Kaiyang Castle.
Kaiyang castle ; vernacular settlements ; settlement structure ; architecture form
TU-B
A
1674-4144(2017)-09-84(7)
范霄鹏,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祝晨琪,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传统民居聚落基础设施完善与使用功能拓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编号:2012BAJ14B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