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再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内涵与推广研究

2017-09-16 05:26彭剑波张晶晶黄志清韩雨辰霍晓卫
中国名城 2017年9期
关键词:增长率指标体系历史

彭剑波 张晶晶 黄志清 韩雨辰 霍晓卫

历史街区再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内涵与推广研究

彭剑波 张晶晶 黄志清 韩雨辰 霍晓卫

针对目前历史街区再发展缺乏权威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在对部分历史街区再发展项目实施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延续既有研究中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的内容,借鉴街区综合价值评价中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部分内容,最终创新性地建立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历史街区再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专项后评估。

历史街区;再发展;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在存量规划和城市复兴的背景之下,历史街区再发展工作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历史街区的再发展,不仅在保留本土文化资源、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文化教育、增强公众文化认同等社会效益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能够有效地促进街区及周边的经济发展,如增加税收、土地增值、旅游发展、推动招商引资等。因此,历史街区再发展工作能够为城市带来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但是,目前行业内对于再发展后的历史街区社会经济影响缺乏一个相对权威的专项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能够对历史街区再发展后的社会经济因影响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知与评价,本文力求建立一套多因素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再发展后的历史街区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专项后评估。

本文的“历史街区”采取广义的定义,即所有具有传统风貌的城市相对集中片区,包括传统街区和传统地段等。“再发展”是指相对于自然状态保护的历史街区而言,受城市外部力量的干预、以保护与环境功能提升为目的的街区发展。评估对象为进行了整体或较大规模的保护与利用提升工作,处于有组织的管理利用阶段的历史街区。时间上选取历史街区经历了“再发展”并正式运营的时间作为初次评价节点,此后每两年评价一次。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在指标体系编制的前期过程中,笔者针对历史街区再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开展了三方面的文献梳理,包括国内外社会影响评价、经济影响评价、历史街区评价体系等领域。

1.1 社会影响评价体系

总体上,国外在社会改良类项目和公共建设类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评价中,有SIA(社会)、EIA(经济)、EIA(环境)影响评价、RHA(风险和灾害评价)、TA(技术评价)、HIA(健康影响评价)、CIA(文化影响评价)等一系列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和相应评估实践。其中,本文重点借鉴和对标了应用较广的美国社会影响评价指导原则,涉及五大类共32项社会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1],对社会影响评价的框架以及部分评价因子进行了借鉴,参考化用了人口特征、社区与制度结构、社区资源等因子作为本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

国内社会影响评价理论和实践从世界银行社会发展项目、移民项目逐步拓展到水利、民航、铁路等建设类项目,《中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是投资项目社会影响评价中国化的典型代表[2]。该指南强调投资项目要进行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社会风险分析,强调了以下两个维度,一是要对居民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进行客观预评估,二是要对地区的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城市化进程等更为泛化的指标进行预评估。此外,本文参考了李强等人提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五个方面——人口与迁移、劳动与就业、生活设施与社会服务、文化遗产、居民心理与社会适应[3]。该体系从人群和社区的角度,对于我国目前社会福利和工程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所面对的主要社会要素进行了梳理。

具体到规划领域来看,与投资类项目社会评价相比,将社会影响评价引入规划这一公共政策领域之后规划类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特点也更凸显出来:其有效性并非在于评价报告书的质量,而在于在规划影响的更大范围区域内,在规划实施阶段和规划影响的中长期发展阶段,其实质是实现公共投资综合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决策环节。最终,本文参考了规划社会影响评价的五类变量核查框架:关于“人”的社会结构、关于“工作和财富”的经济特征、关于“场所”的社区特征、关于“能力”的组织制度、关于社会关系“生命力”的社会文化与社会资本[4],并提出“社会结构—经济特征—社区建设—社会文化”四个一级指标构成的历史街区再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框架。

1.2 经济影响评价体系

建设项目经济影响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企业投资利润的最大化和降低投资风险,典型经济评价指标包括判断项目盈利能力的财务基准收益率、总投资收益率和判断项目偿债能力的利息备付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以及国民经济评价参数中的社会折现率等[5]。由于过于偏重财务分析和经济分析两种方法,且各类经济评价所用的各类指标过于专业,往往不适用于规划类和历史街区再发展类项目。部分历史街区保护改造项目的经济评价融合了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和房地产经济学效用决策评价的方法,通过投资环境优化、项目融资能力、项目利润率、建设周期、投资回收期、项目收益风险比、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成本投入、居民收入变化、商户成本投入及收入变化等操作性指标,对经济效用指标、方案总经济效用、不确定性等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综合评价[6]。在社会和经济影响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街区改造与发展的具体特点,建构了整体的历史街区再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立足于街区和区域的宏观福利提升,在经济评价中主要考虑区域影响、外部效果、公平分配等因素, 强调与项目的社会评价相结合,设置了 “周边土地价值影响”、“产业特征”、“保护投入”等经济评价指标。

1.3 历史街区评价体系

历史街区再发展相关项目一般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前期主要包括历史街区再发展的相关规划设计,中期为建设期,后期分为建成评审和持续运营两个阶段。现有针对历史街区再发展相关项目的评估体系主要从规划实施效果评价、街区综合价值评价、街区运营绩效评价三大角度进行评估(曾馨漫等,2014;魏樊,2013;崔琪,2014;杨君然,2014;顾文悦,2012)。规划实施效果评价主要评估历史街区再发展项目规划的实施落地情况,规划实施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相对成熟;街区综合价值评价也是现有评价体系中的一个重点,针对保护与改造前后的历史街区综合价值进行评估;街区运营绩效评价……。本文的指标体系最终延续了规划实施评价中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的内容,选取了街区活力、公众参与、产业构成、居民收入等细项指标,借鉴了街区综合价值评价中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情况的部分指标,聚焦在运营绩效评价这一相对薄弱环节的深化和完善上。

最终,在既有研究范畴和研究成果上,本指标体系表现出如下特点:跳出了投资型单项目经济或社会评价,走向历史街区再发展相关的规划类项目社会评价;从覆盖项目区域走向了覆盖规划改造影响区域及周边区域;对建成实施和持续运营阶段的街区展开运营效果后评估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在规划检讨之外,定量定性地讨论历史街区再发展后对于街区整体及区域性的社会经济影响,弥补了已有研究的空白。

2 导向性和可比性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除了遵循国际通行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精炼性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之外,更应该结合历史街区再发展的具体情况[7],强调指标体系的导向性和可比性。

导向性方面,指标体系的设计体现出需求导向性和问题导向性,引导、规范历史街区再发展的前进方向和目标水准。结合当前历史街区再发展现状、全行业水平以及长远发展考虑,主要从三个方面予以体现:第一,对于历史街区再发展中本来就受到足够关注和重视的指标,指标体系将设计和引导其达到更高的水平,解决从高到更高的问题,如营业额、访客总量、街区综合满意度等;第二,对于历史街区再发展中受到一定重视但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指标,指标体系将引导其发展水平得到提升,解决从低到高的问题,如文化传承、城市文化品牌、文化产业业态比例等;第三,对于历史街区再发展中容易被忽视的指标,设置指标项进行引导并加强重视,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如保护类建筑的数量增长率、常住人口老龄化率、社区活动次数等。

可比性方面,指标体系的设计一是能够对各项指标的理想状态和现实状况进行比较,发现目前再发展现状中的问题;二是部分指标能够对不同历史街区的再发展水平做出比较,找出个体间的差距;三是能够对同一历史街区不同评估年度的评估结果做出比较,并找出其中的差距原因。

3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3.1 一级指标反映历史街区再发展社会经济影响的基本内容

指标体系借鉴1994年美国颁布的《社会影响评价指导原则》和在其基础之上构建的我国规划类项目综合评价的理论框架,包括社会结构、经济特征、社区特征、组织制度、社会文化与社会资本五个评价维度(刘佳燕,2007)。通过对福州三坊七巷、南京老东门、晋江五店市、昆明南强街等案例的现场调研和研究分析,结合历史街区再发展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本指标体系的四个评价维度,即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社会结构”、“经济特征”、“社区建设”、“社会文化”。

3.2 二级指标借鉴科学的历史街区再发展观以及部分已有研究成果

指标体系是在科学的历史街区再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第三十二条为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街区再发展观,即“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保护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护街区的空间环境;维持社会生活的延续性,继承文化传统,改善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保持街区活力。”同时,指标体系借鉴已有研究中的历史街区评价指标,选择了“社区活力”、“社区参与”、“社区归属感”、“文化设施”、“文化品牌”、“文化认同”、“遗产保护”等二级指标,对接科学的历史街区再发展观要求,具有更强的专业性、适用性。

3.3 三级指标引导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得以解决

指标体系根据已经搜集和总结的现状问题资料,在对过去和现在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未来需要解决和引导发展的指标细节,作为三级指标。

需求导向方面,以指标的设置体现课题组对历史街区再发展的引导和支持方向。如以“常住人口数同比增长率”体现支持原住民在历史街区再发展前后趋于稳定的导向;以“文化产业业态”比例体现支持文化产业业态构成多元化和比例均衡的导向。

问题导向方面,以指标的设置引导历史街区再发展的现状问题未来得以解决。如以“常住人口老龄化率同比变化率”“常住人口数同比增长率”“低收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变化率”“常住人口的社区管理参与度增长率”引导解决历史街区再发展中原住民变迁、老龄化严重等问题;以“老字号数量增长率”“国内外连锁型商户数量同比增长率”“城市文化品牌贡献度增长率”引导解决历史街区再发展中趋同度偏高的问题。

4 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及评分方法

权重分配方面,常见的方法有德尔菲法(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判断法等,而权重分配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体系的复杂程度以及评估价值的需要。经过文献梳理和系统分析,本文决定采用德尔菲法,即通过多轮次咨询专家,经过反复征询、归纳、修改,最后汇总成基本一致的看法。在指标体系初步构建后,课题组权重反复通过问卷形式咨询了国家文物局领导、文物保护及名城保护领域专家、社会学专家、街区管理者、遗产保护资深技术人员、街区策划及运营专家在内的数十位专家学者。综合问卷结果,最终确定了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结果。

指标体系的大多数指标都是定量指标,所以采取“分档定量”的评分方法,即“不同档次不同给分”。绝大多数指标均以同比变化率的方式填报,对比例进行适当分档,不同档次赋予不同分值,从而生成清晰直观的得分效果。但量化的档次划分在设计初期容易缺乏科学性,需要在后续评估中根据填报的具体情况加以校正调整。

分数设置上,指标体系总分设置为100分,按照权重分配结果,一级指标社会结构占25分、经济特征占20分、社区建设占25分、社会文化占30分。将最终得分结果划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3档,其中80分以上为优良,60-80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指标体系中各项三级指标均以同比变化率的方式填报,并且以历史街区再发展正式运营使用后作为初次评价的时间。因此,初次评价时可以采取以单纯的数量和比例作为指标填报结果,不进行打分。之后每两年评价一次,根据三级指标的变化率进行打分,可以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指标体系、权重分配及评分方法见表1。

5 创新性及推广前景

历史街区既是活态和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文化遗产,也是具备社区属性的经济单元、具备经济活力的社区共同体。本指标体系着重强调了对处于再发展之中的历史街区,在物质空间环境的保护之外也要完善对社会影响、经济可持续、文化价值等方面的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延续了既有研究中关于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的内容,借鉴了街区综合价值评价中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的部分内容,最终创新性地提出了整体性的街区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其创新性具体表现在:

(1)在使用层面,填补了历史街区社会经济影响后评估的空白。历史街区评价的研究现状多以事前评价和决策评价为主,并在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和街区综合价值评价方面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但是在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方面缺乏具有针对性的评价体系。本研究能够填补历史街区社会经济影响后评估的空白,有助于建立起历史街区再发展“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规划评估-规划再次编制”的完整链条和反馈机制,对全流程起到优化提升作用。

(2)引入高效、动态化的大数据方法,增强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区别于传统的问卷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法,本研究结合历史街区再发展的实际情况,侧重于经济和社会层面,探索高效、集成、动态化的大数据采集方式。通过宜出行、百度热力图等获取人口分布数据;通过大众点评兴趣点、百度旅游、蚂蜂窝景点点评、携程等获取点评类数据;通过百度街景、腾讯街景等获取街景数据,丰富了评价指标。大数据方法的引入扩大了数据获取的深度和广度,也增强了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在指标体系构建上,依托来源更加多元的数据结构,针对更加多元的主体评价,对历史街区再发展项目实施后的经济效益与冲击、社会影响、文化影响建立了定量指标体系,在各类主观评价和打分体系之外,探索了历史街区适用的定量客观指标体系。从指标设置和评分操作手法上,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和客观化、标准化的评分标准扩大了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应用范畴。长远来看,指标体系可以折算成年度指数,对历史街区管理者、运营者和街区所在城镇的管理者而言,将是一个较好的风向指标。此外,一系列综合变量构成的指标体系可以广泛应用于历史街区研究、规划评估、数据管理、精细运营等。

(4)在扩大街区保护的公众参与方面,通过游记点评数据读取等方式,可以强化公众参与式的规划评估和社会经济影响调查。指标体系可能形成的规划反馈和街区改进,也将促进规划实施和街区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指标体系开展常态化的数据监控,有助于保留下街区发展历程中的人文和社会生活数据;与游记点评数据等大数据的结合,拓展了街区使用者与街区的交互渠道;将社会结构和社区建设的指标聚焦于“人”,有助于辅助优化人对街区的使用。此外,由于数据来源的多渠道、数据采集的多方法、评价实施的长期性,指标体系评价有助于动员起包括街区原住民、普通市民、商家、游客、技术专家、媒体及第三方组织、政府等最大范围内的多元主体,最终提升历史街区再发展整体层面的公众参与。

表1 历史街区再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及评分方式

指标体系的推广前景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用于规划后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对历史街区再发展项目进行实施后的对比研究和持续关注,把握其存在的问题,提升项目质量和技术水平,适用于开展和涉及历史街区再发展项目的所有规划设计单位。第二,指标体系对历史街区的纵向发展变化开展两年一度或者更密集的长期监控和比较,有助于街区管理部门的多样化数据记录保存和精细化管理。第三,从商业运营的角度,可用于开发商和旅游公司的产品开发、精准营销和精细化运营。第四,可作为社会参与和社区建设的一种契机。指标体系的数据监控和披露,有利于促进公众参与街区保护和再发展,有助于历史街区再发展走出精英和大集团的主导,走向真正的跨界协同创新。

6 结语

目前建立的指标体系还存在构成相对复杂、部分二三级指标代表性不足、部分指标数据可得性较差的问题。未来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将面临指标修正等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借助本指标体系,可以保留下历史街区再发展历程中的人文和社会生活数据,也可实现周期性的街区自我观察和反思。指标体系在应用过程中的不断修正,将促使历史街区社会经济影响评价这一领域走向更加成熟和更广泛的公众参与。

文化设施(7)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设施数目增长率(7)满分7分。增长率≥15%,7分;5%≤增长率<15%,3.5分;增长率<5%,0分。文化品牌(8)文化认同(7)老字号数量增长率(2.5)省级以上文化荣誉的数量增长率(2)城市文化品牌贡献度增长率(3.5)社会文化(30) 访客口碑得分增长率(3)文化事业设施指景点、博物馆、纪念馆等非经营性设施,文化产业设施指依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经营性设施,根据文化管理部门统计数据以及“百度/腾讯/高德”地图与街景、大众点评等进行统计。增长率越高,得分越高。根据街区运营或管理部门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增长率越高,得分越高。根据文化管理部门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增长率越高,得分越高。根据百度搜索指数,计算百度搜索量中以“城市+历史街区街名”方式出现的搜索量增长率,增长率越高,得分越高。借助语义分析,将蚂蜂窝、携程、去哪儿网、大众点评、百度旅游五个旅游平台中对于该街区的评论分为正面、负面并进行统计,正面评论越高则口碑得分越高,进而对口碑得分增长率进行计算;增长率越高,得分越高。根据实地问卷调查数据进行评估;增长率越高,得分越高。满分3分。增长率≥15%,3分;5%≤增长率<15%,1.5分;增长率<5%,0分。本市居民对街区文化传承的认可度增长率(4)分级别保护类建筑的数量增长率(4)满分4分。增长率≥15%,4分;5%≤增长率<15%,2分;增长率<5%,0分。满分4分。增长率≥15%,4分;5%≤增长率<15%,2分;增长率<5%,0分。遗产保护(8) 保护类建筑含各类文保、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建筑,根据文化管理部门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增长率越高,得分越高。根据街区运营或管理部门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增长率越高,得分越高。原有传统文化活动传承度增长率(4)满分2.5分。增长率≥15%,2.5分;5%≤增长率<15%,1.5分;增长率<5%,0分。满分2分。增长率≥15%,2分;5%≤增长率<15%,1分;增长率<5%,0分。满分3.5分。增长率≥15%,3.5分;5%≤增长率<15%,2分;增长率<5%,0分。满分4分。增长率≥15%,4分;5%≤增长率<15%,2分;增长率<5%,0分。

(注:本文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街区再发展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包括霍晓卫、彭剑波、张晶晶、黄志清、韩雨辰等。)

[1]The Interorganizational Committee on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for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for social impact assessment[M]. May 1994.

[2]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中国投资项目社会评价指南.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4.

[3]李强,史玲玲,叶鹏飞,李卓蒙.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J]. 河北学刊 ,2010,01∶106-112.

[4]刘佳燕. 城市规划中社会影响评价的理论框架初探[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7∶12.

[5]张佳音. 国外贷款扶贫类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探[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6]郭海辉. 历史街区保护改造项目综合效用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7]平宗莉,闫整.国外规划实施评价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国内应用的研究进展[J].山东国土资源,2010,(2).

[8]部分历史街区因为特殊原因,在人口导入或者导出方面有特定要求,如北京老城区的人口疏解,或者某些华南地区老城区常住人口流失严重亟需人口导入,则应当根据特定情况考虑指标赋值和评分。

责任编辑:王凌宇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at there is lack of authoritat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influence of the re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blocks, and on basis of thorough analysis o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implemented redevelopment projects of historical blocks, we extended the contents on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evalu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blocks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referred to partial contents o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in the comprehensive value evaluation of blocks. Finally, we innovatively established a set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o provide special postevaluation for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influence of the redevelopment of historical blocks.

historical block ; redevelopment ; social and economic influence ;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912

A

1674-4144(2017)-09-11(7)

彭剑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副所长,高级规划师。

张晶晶,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黄志清,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助理规划师(通讯作者)。

韩雨辰,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策划研究所助理规划师。

霍晓卫,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级规划师。

猜你喜欢
增长率指标体系历史
2020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019年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新历史
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率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