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地协调性视角的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研究*

2017-09-16 05:26马红卫周保华殷冠文王波涛
中国名城 2017年9期
关键词:子系统山东省城镇化

马红卫 周保华 殷冠文 王波涛

基于人地协调性视角的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研究*

马红卫 周保华 殷冠文 王波涛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强调,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人地关系三大子系统为依据构建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山东省2006-2014年人口城镇化质量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呈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山东省人地系统的协调性也趋于良好的方向发展。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在空间演变方面,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五个等级,即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较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一般人口城镇化质量区、较低人口城镇化质量区和低人口城镇化质量区。济南、青岛、东营与威海为山东省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烟台、淄博、临沂为山东省较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德州、济宁与枣庄划分为较低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区;聊城与菏泽划分为山东省低人口城镇化质量区。

人口城镇化质量;人地协调性;等级分布;山东省

1 引言

目前中国城镇化水平基本上达到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阶段,但随着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突出表现为城市数量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城镇化率虚高等特征,传统的城镇化战略及其衡量方法已不能满足如今城镇化水平的研究。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城镇化质量已成为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焦点。人口城镇化[1-2]、空间城镇化[4]、经济城镇化[5-6]、绿色城镇化[7-8]以及就地城镇化[9-10]等多方位研究体现了不同视角下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 201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强调“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11]。对于新型城镇化这一具有中国特色城镇化的道路,国内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12-15]。人口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中最重要指标之一,更加成为了学者们的研究焦点,因此如何科学地界定人口城镇化质量并进行综合评价成为当前对人口城镇化质量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指标体系的选取上,薛德升等从就业状况、基本生活与消费、休闲与文化观念三个角度构建指标来进行人口城镇化质量研究[16];陈明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总结了与城镇化质量评价相关的一些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提出了我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构成和评价标准[17]。在研究方法上,方创琳等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与演进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18];对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19-22]。其中,王成新等采用异速增长模型,分别从区域结构、建设用地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等不同视角,分析了我国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合理性[23]。从研究区域看,对山东省的城镇化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对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以及城镇化效率等方面[24-27]。但对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中,以人地关系中三大子系统为依据构建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人地系统中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在维持人地关系协调运转的同时能更加全面地涵盖人口城镇化的实现过程及本质。

《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扎实推进人的城镇化作为当前的重要实现目标”。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对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人口城镇化的实现基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众多因素,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即实现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人地关系三大子系统是指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包罗了实现人口城镇化的众多因素,且三大子系统相互协调运转,以经济子系统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子系统为保障,以最终实现社会子系统中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基于此,本文从人地协调性出发,以人地关系中三大子系统为基础构建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究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等级分类,为山东省在“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中顺利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科学依据。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处黄河下游,人口数量仅次于河南省,位居全国第二,经济发展位列第三,由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莱芜、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17个地级市构成。2015年山东省年末总人口为984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4702万人,人口密度为624人/平方公里。国民生产总值高达63002.3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7.9∶46.8∶4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4168元。本文主要选取山东省2006-2014年经济、生态环境、社会相关方面指标数据,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科学性,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2014年)与《山东统计年鉴》(2007-2015年)。

2.2 人口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人口城镇化内涵并结合新型城镇化概念,按照指标代表性、独立性、针对性、可比性的原则,从人地关系中的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三大方面构建评价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表1)。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系统层、指标性质与指标层,目标层为人口城镇化质量,系统层包括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是实现人口城镇化的基础,其指标层包括人均GDP、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失业率;生态环境子系统是实现人口城镇化的保障,其指标层包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节能环保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和万元GDP能耗;社会子系统是人口城镇化的实现目的,故选取了5个指标进行衡量,包括城镇人口比重、一般公共服务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教育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和万人拥有医院卫生床位数。

表1 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3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熵值是对系统状态不确定性程度的度量。使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可消除权重确定的主观因素。信息熵值越高,对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越高。熵权法确定权重以及计算综合水平得分的步骤如下:

1.确定评价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造指标水平矩阵。

正向指标标准化:

逆向指标标准化:

3.计算每个评价指标的熵:

4.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

5.根据指标权重计算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

2.4 协调系数函数计算人地系统协调性

运用协调系数函数能计算出两个及其以上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状态。协调系数函数确定系统协调性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协调系数:

2.计算协调发展度:

式中,表示经济子系统人口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表示社会子系统人口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表示生态环境子系统人口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其中为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

2.5 Jenk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划分人口城镇化质量等级

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在绘图软件Arcgis10.2中运行实现,“自然间断点”类别基于数据中固有的自然分组,将对分类间隔加以识别,可对相似值进行最恰当地分组,并可使各个类之间的差异最大化,即自然间断点分级法所划分类别具有“类内差异最小,类间差异最大”的优势。

3 结果与分析

3.1 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标分析

根据熵权法,对所构建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进而得出各项指标的信息熵、冗余度以及权重(表1)。从各项指标的权重来看,失业率以0.1222的比重在整个评价指标中所占权重最高,值得注意的是失业率为负向指标;其次是城镇人口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在评价体系中占0.1136;社会保障和就业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在衡量人口城镇化质量上也占据较大比重为0.1045。上述三大权重指标失业率、城镇人口比重以及社会保障和就业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对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的贡献较大,因此可以从这几方面来考虑如何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同时也不可忽视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万人拥有医院卫生床位数等因素。

图1 2006-2014年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变化趋势

3.2 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演变特征分析

3.2.1 人口城镇化演变趋势

依据熵权法计算出的比重再次计算山东省2006-2014年人口城镇化综合水平得分,同时绘制2006-2014年人口城镇化质量得分的变化趋势图(图1)。从图1中可看出,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得分从2006年的0.0448增加到2014年的0.3914实现了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大幅度提升。总体来看,山东省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发展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6-2012年的人口城镇化质量稳定提升,说明中国经济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对人口城镇化的提升产生了重要作用;第二阶段是2012-2014年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加速上升阶段,究其主要原因为传统的城镇化战略以及发展方式不能满足中国当前的发展现状,政府和学者均把城镇化质量作为重要聚焦点,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以及政府对其在政策等方面的扶持也对这一阶段人口城镇化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3.2.2 人地系统协调性分析

图2 2006-2014年山东省人地系统协调度变化趋势

图3 山东省17地市人口城镇化质量等级分布图

运用协调系数函数对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过程中人地系统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并作2006-2014年山东省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的三大子系统协调度变化趋势(图2)。从图2中可看出山东省人地系统的协调度呈现稳定上升状态,说明这一时间段内,中国的发展不再单纯的以经济增长为衡量目标,用全面的眼光来审视中国的发展水平,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强省起了重要作用,山东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以营造居民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居民生活水平与质量也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的相互协调运转。

3.3 山东省市域人口城镇化质量演变格局

为了更加深入研究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发展水平,选取山东省17地市2006、2008、2010、2012和2014五个年份的指标数据进行人口城镇化质量研究,得到山东省17地市不同时间年的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得分以及三大子系统协调度,其中选取17地市5个截面的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得分进行作图以对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运用Arcgis10.2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山东省17地市划分为五个等级(图3)。

3.3.1 山东省市域人口城镇化质量结构性特征差异分析

根据Arcgis10.2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将山东省五个时间段截面进行分类,可以清晰地分析山东省不同时间年内城镇化质量结构的差异特征。从总体来看,威海的人口城镇化质量在研究期间内的排名稳定居前,是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的制高点;临沂与滨州的人口城镇化质量与其较高一等级的城市之间的差异逐年缩小,说明临沂与滨州的人口城镇化质量提升较其他城市更快;同时德州的人口城镇化质量却向与临沂、滨州相反的方向发展,说明德州的人口城镇化质量在于其他城市相比较下提升的更慢。从不同截面的山东省市域人口城镇化质量结构来看,2006年山东省市域人口城镇化质量结构的突出特点为威海与济南、青岛、烟台、淄博、东营划分为较高等级,表明威海与济南、青岛、烟台、淄博、东营在人口城镇化质量上的差异较小;2008年山东省市域人口城镇化质量结构的突出特点为淄博人口城镇化质量相比2006年其增速在与济南等城市负向拉大;2010年与2012年山东省市域人口城镇化质量结构的突出特点为威海人口城镇化质量最好,济南与青岛等城市次之;2012年山东省市域人口城镇化质量结构的突出特点为济南与威海两个城市划分为较高等级,表明两个城市的人口城镇化质量差异最小且质量最高。

图4 山东省17地市人口城镇化质量等级分布图

3.3.2 山东省市域人口城镇化质量等级结构分析

对2006-2014年山东省市域人口城镇化质量等级分布进行空间划分(图4)。从图4可以看出,将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划分为五大类,从高到低依次为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较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一般人口城镇化质量区、较低人口城镇化质量区和低人口城镇化质量区。济南、青岛、东营与威海为山东省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吸引了更多的政府政策以及资金支持,青岛、威海与东营均为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发展、人居环境以及对外开放水平高;烟台、淄博、临沂为山东省较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淄博与临沂是山东省第二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烟台作为沿海城市对外开放水平较高,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其经济发展的一大优势;滨州、潍坊、莱芜、泰安和日照归为山东省一般人口城镇化质量区,五个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均受到周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的影响;德州、济宁与枣庄划分为较低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区;聊城与菏泽划分为山东省低人口城镇化质量区,二者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生态环境的发展均低。

4 结论与讨论

以人地关系三大子系统协调性视角,通过人地系统来构建山东省人口城镇化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法、协调系数函数、Jenks分级法能够科学衡量出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以及人口城镇化质量进程中三大子系统的协调性。对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整体在逐年提升并在2012年开始进入加速上升阶段,且三大子系统的协调度也朝着更加协调的方向发展。从市域人口城镇化质量的等级分布中可看出山东省市域内人口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临沂与滨州的人口城镇化质量与其他城市在逐年正向拉大,德州的人口城镇化质量则出现了与其他城市相比较之下的负向拉大。最后对山东省市域人口城镇化质量等级分布进行空间划分。将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划分为五大类,从高到低依次为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较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一般人口城镇化质量区、较低人口城镇化质量区和低人口城镇化质量区。济南、青岛、东营与威海为山东省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烟台、淄博、临沂为山东省较高人口城镇化质量区,;德州、济宁与枣庄划分为较低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区;聊城与菏泽划分为山东省低人口城镇化质量区。

[1]王波涛,王成新,吴莹,等.绿色化视角下济南市城镇化质量与水平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名城,2017(2)∶22-26+77.

[2]王成新,王波涛,王翔宇.基于结构视角的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异速增长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26(8)∶135-141.

[3]孙东琪,陈明星,陈玉福,等.2015-2030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及其资金需求预测[J].地理学报,2016,71(6)∶1025-1044.

[4]高宝棣,王成新,崔学刚.人口—经济—空间视角下山东省城镇化时空演变[J].经济地理,2016,36(5)∶79-84.

[5]郑丽,孜比布拉·司马义,等.新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的时空变化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41(3)∶131-138.

[6]吕添贵,吴次芳,李洪义,等.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及优化——以南昌市为例[J].地理科学,2016,36(2)∶239-246.

[7]薛德升,曾献君.中国人口城镇化质量评价及省际差异分析 [J].地理学报 ,2016,71(2)∶194-204.

[8]林爱文,樊星.湖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分析 [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34(6)∶14-18.

[9]陈本凤,赵威.新型城镇化∶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的协调——基于公共支出转型视角[J].西北人口,2015,36(6)∶39-42.

[10]杨传开,张凡,宁越敏.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态势及其新型城镇化路径 [J].经济地理 ,2015,35(6)∶54-60.

[11]陈晓红,谭宇.就地城镇化对区域消费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 [J].经济地理 ,2015,35(3)∶80-86.

[12]陆大道,陈明星.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J].地理学报,2015,70(2)∶179-185.

[13]李秋颖,方创琳,王少剑,等.山东省人口城镇化与空间城镇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1)∶31-36.

[14]焦晓云.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困境、重点与对策探析——“城市病”治理的另一种思路[J].城市发展研究 ,2015(1)∶108-115.

[15]高红贵,汪成.生态文明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困境及对策思考 [J].统计与决策 ,2014(24)∶64-66.

[16]庞瑞秋,腾飞,魏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吉林省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2014,34(10)∶1210-1217.

[17]吕丹,叶萌,杨琼.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述与重构 [J].财经问题研究 ,2014,(9)∶72-78.

[18]蔡玉程,刘阳.吉林省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 ,2014(05)∶105-112.

[19]崔许锋.民族地区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非均衡性与空间异质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8)∶63-72.

[20]张鹏,于伟.山东省城镇化效率及空间结构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4)∶73-77.

[21]潘爱民,刘友金.湘江流域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失调程度及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5)∶63-68.

[22]姚士谋,张平宇,余成,等.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与实践问题 [J].地理科学 ,2014,34(6)∶641-647.

[23]董战峰,杨春玉,吴琼,等.中国新型绿色城镇化战略框架研究 [J].生态经济 ,2014,30(2)∶79-82+92.

[24]王富喜,毛爱华,李赫龙,等.基于熵值法的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及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13,33(11)∶1323-1329.

[25]王亚力,彭保发,熊建新,等.2001年以来环洞庭湖区经济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程的对比研究[J].地理科学 ,2014,34(1)∶67-75.

[26]邵大伟,吴殿鸣.山东省人口城镇化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J].经济地理 ,2013,33(9)∶51-57.

[27]陈明,张云峰.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名城 ,2013(2)∶16-23+43.

责任编辑:张吉明

National Plan on New Urbanization 2014-2020 pointed out emphatically that the plan should close center arou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at will see people-oriented as an essential value and gradually settle the former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who have migrated to the cities. According to the three sub-systems of manearth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establishe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Deeply analyzing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from 2006-2014 in Shandong Province with entropy weight method, it turned out that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showed a obvious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harmonization was measured with the help of harmonious coefficient function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study 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showed a continuously rising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the harmonization of man-earth system in Shandong Province also move towards to a good direction. From the aspect of spatial evolution,the qualit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divided the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into 5 levels, including higher quality area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high quality area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common quality area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low quality area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ower quality area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Jinan,Qingdao, Dongying and Weihai belong to higher quality area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Yantai, Zibo and Linyi belong to high quality area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Dezhou, Jining and Zaozhuang belong to low quality area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Liaocheng and Heze belong to lower quality area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quality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 harmony of man and earth ; rank distribution ; Shandong Province

C912

A

1674-4144(2017)-09-18(7)

马红卫,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硕士。

周保华,济南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通讯作者)。

殷冠文,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讲师。

王波涛,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硕士。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崛起的中国式新城: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机制研究”(编号:20151098)。

猜你喜欢
子系统山东省城镇化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山东省即墨市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车载ATP子系统紧急制动限制速度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