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 邵春娇
在语文教育语用观的指导下,做到从语体、语象、语义三个角度来解读文本。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诗歌《再别康桥》阐释文本解读的多层次理论,阐释语文教育语用观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展开。
《再别康桥》语象层语义层一、语体层
所谓语体层次,也就是形式层,指的是由语言组合、语调的轻重缓急、文句的长短、文句的整散、字音的强弱,等等。语体层是文本存在的基而成的语音、语段、句群到篇章结构的秩序与形态。它包括语言的声音组合、韵律节奏和条件,也是我们确定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要想关注语象、语义,就必须先要关注语体层面;而要把握语体层面,就必须要从关注语言文字出发,关注语言文字本身,关注教材文本内容的构成和文本内在的音乐节奏,进而把握教材文本的语言意义。
我们都知道,一个汉字就是一个充满生命的存在,一个汉字就可以组织出一个美丽的意义世界,甚至可以说,一个汉字,作为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组合,它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意义空间。如《再别康桥》中,一个“再”字,意蕴丰富,暗示给我们作者徐志摩不是第一次别康桥,而是再一次,事实上也是如此,在这之前,徐志摩已经写过一篇散文《别康桥》,从而我们知道作者对康桥这个地方感情之厚,留恋之深。而诗歌开头“轻轻地”和结尾的“悄悄地”相映成趣,在低徊咏叹中,将作者的深情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一个方块字就是一片天地,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就是要去把握汉字的独特魅力和其中所蕴含的生命特质。从而引导学生体悟文本的情感,进而达到情感的共鸣。诗歌其字里行间所体现的意义,及汉字构成本身达成的音乐节奏,使学生读起来,很有节奏感,它通过文字声调的起伏,抑扬顿挫,以作者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为情感线索,从而体悟到原来汉字本身的节奏可以演奏出这么美的画面。可以说,正是我们先走进语言文字的表面,再体悟文字的意义,结合文字的内在结构,在挖掘文本的第一条路上才可以轻松前进,进而走进文本的语象层面。
二、语象层
作为文本的再现,语象层是教材文本的一种展现。它包括教材文本语言构出的物象与事象、场景与画面、气象与景境等。它是多种客观因素,也就是人与物、情与景、意与象相互交织而构成的富有生气和活力的生活图像和空间。当然,因为文体不同,语象的构成便也不一样。比如在诗歌和散文抒情性文本中以意象为语象的构成要素。
要深度理解语象层,运用于这首诗歌,就要充分理解诗歌意象的运用。意象,就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一個“月”就是客观存在,但是,着了一个“残”字,变成“残月”,那就成了意象。因此,在关注意象时,我们要着重关注意象的修饰语,善于还原意象的深层象征意蕴,找到意象的理解的钥匙,关注意象所隐藏的主观情绪。这之后,才能进而关注意象组合所营造的诗歌氛围,即诗歌的意境,从而最后走进诗歌的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个意象群,我们就看到一个秋日的黄昏图。在这些意象的氛围中,我们感受到一个异乡人的思念。
《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的深情与眷恋也是深深地隐藏在一系列的意象之中。“金柳、一潭、浮藻、夏虫、星辉”,等等,每一处意象的使用,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每一处景物的选择都是作者为情感表达而服务。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善于寻找意象,分析意象、挖掘意象背后的情绪。而挖掘意象的深意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体会这意象群所营造的氛围,感受这梦幻的沉醉,感受作者朦胧的伤感,也感悟作者深藏在深深眷恋背后的淡淡喜悦。只有读懂了意境,才能体味到作者虽然因为情深,一别康桥,再别康桥。但作者不仅仅是伤感也有对青春的回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对这样留恋的一种沉溺,所以才能体会到淡淡的忧伤背后亦有淡淡的喜悦。而我们所对语象层面的挖掘,其实也就是落实我们的语文教育语用观。
三、语义层
作为文本的表现层,语义层面就是文本内在的“语义体系”,包括文本承载的情感与理思、精神与思想、灵魂与生命,这些都成为文本的深层底蕴,深入文本的语义层,可以引导学生透视教材文本的内在,从而感悟到文本的真实意蕴和用意。语义层是最深入的一层,是我们提升语用能力的最终目的,也是验证我们语用能力是否得到提高的关键。
《再别康桥》中,学生对“新娘”“沉淀”“沉默”“别离”等的热烈讨论,实现了对作者情感的多角度解构,学生读出了徐志摩的落寞、悲伤,但也读出了徐志摩的释然、解脱。正是学生的深度思考,我们发现徐志摩的双层人格,甚至重构了诗歌脉络,这种勇敢的尝试和解读正是我们语用观所倡导的。
新课程理论倡导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语文老师要善于学习,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从浅层次解读走向深层次解读,从单一性解读走向多层次解读,唯有如此,才能让语文教育语用观落地生根,才能使语文教学更科学高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