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中,其研究核心是语体的研究。《语体、语类和风格》(Register,Genre and Style)(2009年12月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美国语言学者Douglas Biber和Susan Conrad合写的一部教材,该书从语体、语类和风格三个视角开展语篇研究,内容深入浅出,视角独特。作者认为语类是不同语篇的变体,特别是书面语体结构。概括来说,语体变异是指话题、地点、情境及说话对象等外界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书面语、口语形式,且以句子结构、词语及语音等形式表现出其变化。语言变化能够在口语语体变异中得到较好体现,同时,在语言变异中,社会分布的个体内化也是以语言变异的方式呈现。所以,研究社会语言学变异问题必须研究语体问题。《语体、语类和风格》一书中指出,语言变异研究的三个维度分别是语体变量、人际或社会变量及内部变量,语言内部的研究主要利用量化分析、经验及直觉等方法来探讨句子、句法及语音等变化的规律,寻找造成其变异的各个社会参数。《语体、语类和风格》的语体变量研究则从社会心理等角度构建影响社会变量同语言变量间的动态关系。而人际语体变异则是性别、阶层及地位等差异性产物。该书作者还认为,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变异研究是其核心,而语体又是变异研究的关键点。然而,现有研究比较注重讲话人的社会地位同语言变异的对应关系,忽略了对语体的选择策略及主观选择,忽视了人在语体中的主体地位。《语体、语类和风格》以语体变异研究为路,阐述语体变异研究的热点及趋势问题。
路径。分析语体变异研究路径得出,《语体、语类和风格》作者提出的情景分析框架和多维度分析法,为语体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然而,将社会意义同语体联结起来后,就赋予了语体一定的作用及社会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语体符合的社会性。比如“中层阶级”“朋友圈”等,其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词汇及术语,其词汇界定方式与其他群体不同,此特征仅在圈内人见应用,圈外群体不懂。借助思想对语体社会作用的内与外进行区分,或区分其贵贱、高低等,可见,语体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区别。在语言特征同其相关社会形象间构建转换关系的过程中,相似化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语言特征转变为社会群体及其像似性的特征。此特征可以展现或描述社会群体的固有性质,同讲话人的性格建构、形象、价值和属性等身份、人格问题联系起来。也即是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下,语体呈现的功能意义也不同,精致型语体的表达更为明确,且用于文化性及正式的语言环境中,而经济型的语体表达则用于口语、非正式的语言环境中,更为含蓄。在功能的驱动下,语言的社会变异源自并依赖其语体变异,语言特征能够同时成为语境或社会群体的符号。
热点。纵观近些年来语言学者对语体学热点的研究,不同的社会功能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得以实现,而《语体、语类和风格》的作者关注的热点是语体变异,其对语体变异的研究呈现多种视角,语体理论得到了发展和丰富,语体变异社会语言学研究,至今仍被学者所关注。《语体、语类和风格》内容的研究热点主要表现在语体凸显的动态观、语体所有权及研究的整体观等方面。在语体凸显动态方面,该书作者注重的是语体动态性,且常见的语体实践、施为性等概念的提出都表征了该趋势。语体已被看作可浮现的差异系统,或可推动历史社会的变迁。语体所有权是语体变异中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尤其是变异中应用了何人的言语成分。在符号学视角及心理学视角中都表明了说话人具有语体资源库,可以依据语言环境主动或反应性地对语体进行选择。习惯性语言變体的选择则为非符号性行为,非习惯性语言变体的选择则为符号性的行为。有些语言成分体现了说话人社会阶层的特征。
趋势。研究语体趋势对全面揭示语体变异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趋势需要关注其社会与个体、反应性与自主性、语言限制性与创造性等常见的交互作用。《语体、语类和风格》作为语体变异研究趋势之大作,从语体变异研究的内容及方法来看,语体凸显特征、句子、词汇及形态、语言跨界等成为研究焦点。讲话人意图同受话人理解、讲话和受话双方的角色及立场分析等维度的研究也会受到更多关注。同时,语体本土化也将是社会语言学延伸拓展的课题。
(马燕/硕士,长安大学外语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