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实践属性、理论属性和组织属性。从方法论层面看,要把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作为现实教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针对性;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宣传普及、人才培养和理论再生产结合起来,占领意识形态建设高地;要充分利用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党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青团组织等组织优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性和联动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建设;实践属性;理论属性;组织属性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9-0047-04
思想政治工作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的生命线,是党的“极端重要的工作”,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建设全局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意义。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做好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属性和时代特点出发,以高度的方法论自觉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建构活动,它以科学理论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使主体能够更好地把握外部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以增强主体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和本领。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拘泥于对理论体系自身的抽象分析和逻辑演绎,而是深深根植于人民群众生动丰富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上,面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世界而进行的思想改造和理论建设活动。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2]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其话语资源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紧紧地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其目的在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和民意基础。
作为党建大格局中的重要一环,我们党在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同样具有鲜明的实践意蕴。从方法论角度来看,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和群众工作方法,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伟大创造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活水源头和不竭动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个最大实际,紧紧跟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前进步伐,在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中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和主旨。一切脱离于人民群众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空洞、抽象、乏力的,也是不可持续的。正如习近平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3]
回溯历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话语主题总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休戚相关,总是与中国高等教育所承载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意识到在高校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建党,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克服并改造高校少数党员和党组织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高校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使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之下,组织动员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壮阔事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培养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专门化人才成为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是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导向,进一步使思想理论学习与社会建设需要相结合。1950年6月8日,周恩来在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理论,目的是要用它进一步指导实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这样才能合乎实际工作的需要。”[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极力纠正“文革”期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种种“乱象”,将高校思想理论建设从“极左”话语场域中调整至正常轨道,恢复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高校思想理论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理论建设的主题是“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遵循“人民群众的创造历史的社会实践是党在高校思想理论建设的活水源头”这一思想轨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更加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融入并反映人民群众火热的社会实践和伟大的创造精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正本清源、澄清是非、批判谬误。新世纪以来,党在高校相继开展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专题教育等思想理论建设活动,进一步增强了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意识和组织观念,强化了高校青年学生特别是高校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认同和信赖,使高校知识分子在党的整体战略布局下找寻实现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的融合路径,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成长成才人生梦的逻辑归一。
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深深扎根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中,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实践中汲取滋养,从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力量。在内容选取上,要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新业绩,充分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奋勇拼搏的新气象新风貌新作为;在方法运用上,要坚持实践第一的方法论要求,要注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走群众路线,组织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进群众,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同;在话语体系上,要探索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新方式,構建符合高校知识分子特点和青年学生接受习惯的话语表达体系,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责任转化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不竭动力。endprint
历史的经验表明,我们党一旦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能在时代主题的转换和社会转型的变迁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在高校的理论生产,就是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总目标,紧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具体任务,根据高校改革发展实际、高校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群体特点和思想特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的具体事实,构建具有高校场域特点的理论传播与再造机制。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传播和普及。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独特场域。从历史逻辑来看,无论社会外部环境发生怎样变化甚至动荡,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条件下,我们党始终没有停止在高校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民主革命时期,不少中共党员在学生进步团体和外围组织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在解放战争期间,清华大学地下党组织在党内秘密传阅《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共产党》《论联合政府》,重点使党员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路线、基本政策有较清楚的了解。[5]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主线不会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做出调整的只是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技术和路径等。例如在革命形势处于低谷时,党就采用隐蔽教育策略;在革命形势处于高潮时,党就采用公开教育策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党委一方面要严格落实高校思想理论建设的责任制,强化各级党委在高校思想理论建设的主体责任,加强高校思想文化形势的宏观研判,精准发力,主动出击,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的传播和普及;另一方面,要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虚拟网络社会中的传播和普及,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网络话语表达体系,研发设计一批青年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网络文化产品和视觉产品,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虚拟网络社会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培养一批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优秀人才。高校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空间,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人才的培养。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这些理论工作者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理论自觉参与到关于社会性质的论战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中国问题,阐释党的政治主张,解答社会各界的种种担忧和顾虑,回应国内外舆论关切,成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先锋力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学科专业,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设定为高校必修课程,并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为高校培养马克思主义青年人才创造有了利条件。当前,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阵地建设,集中精力认真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马克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化工程”和“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评估标准和评价体系,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深厚、政治素养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优秀人才。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生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再生产,就是中国共产党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以理论再造的方式加以概括和总结,从理论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建设活动,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和自我建构,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的再生产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智库作用和人才优势,通过理论研究、学术交流、会议研讨、著书立作等方法加强高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及各高校之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知识联系,通过搭建统一的、多元的成果展示平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纽带,以科学化、集成化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素的协调发展。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整合资源,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教师队伍建设。
在新形势下,高校党委要进一步突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特质,既要把理论讲清楚、讲全面,也要把理论讲透彻、讲深刻,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解释力和现实针对性,把高校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高地”和“重镇”;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和科学建设,以高水平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把理论研究与思政教学结合起来,把学科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延伸至高校最底层,拓展至高校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心灵深处,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全过程,实现了青年与政党、高校与社会、个体与国家的双向对接和相互融合。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辐射高校内部设置的健全而完备的组织网络,使政党的政治主张和愿景以各级党组织为传播渠道,传递并延伸到底层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之中,从而实现党在高校中对普通民众的政治教化和动员。
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离不开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只要有党员存在的地方,就必然存在着党员依附的党的基层组织,就必然建有一套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业务机构,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党员专职此事。在高校中,思想政治工作主要由基层党支部宣传委员、学生政治辅导员、学校党委宣传部和学校分管党务(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副书记来抓,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负总责。
在高校党的组织系统中,党校的作用不可不提。党校是由党委设置的,从事党员教育和干部培养的重要部门。在高校中,党校一般与党委组织部合署办公,党校校长由学校党委书记兼任。高校党校的教育任务主要是,以党章和党规教育为核心,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教育为重点,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政治理论学习,实现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政治化改造,为政党政治录用奠定思想理论基础。2013年,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部党组对做好高校党校工作提出要求:“以校级党校和院(系)分党校为主阵地,开展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校党校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驱动装置,也是推进马克思主義青年化的前沿阵地,要充分发挥高校党校在青年学生思想理论建设中的独特功能,探索马克思主义青年化的实践主体培育、话语表达形式和理论生产机制。endprint
除了党内机构外,作为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的共青团组织也协助我们党承担着思想政治工作职能。“高校共青团由于同广大青年学生政治距离最近、感情基础最实、活动阵地最广等特点,善于运用青年群众的工作逻辑将党的意识形态话语转化成为青年学术喜闻乐见的青年话语、时尚话语、生活话语,对高校青年学术积极构建与政党政治理念相一致的政治价值观起到关键性作用。”[6]共青团主要通过四种途径面向青年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一是以青年学生骨干为教育对象,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打造一批信仰马克思主义、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优秀青年骨干队伍;二是举办团的活动(团组织生活会、主题团日、团课)开展主题教育,抓住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理论建设活动,增设思想引领建设的灵活性和参与度;三是创建思想政治理论类青年社团,以青年的逻辑、青年的文化开展思想理论建设,构建党在高校思想理论建设的青年话语体系;四是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在社会实践和公益事业中体察民情社情,深化对基本国情的认知,培养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党的十八大以来,共青团相继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活动、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等,这些教育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高校青年学生接受习惯和群体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教育载体。从形态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知识教育活动,也是党面向全体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党史国史教育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青年学生从知识层面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历史演进、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通过知识传播实现对青年学生的理论武装和思想改造。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必修课性质,是高校青年学生接受国民知识教育的“必修课”,其辐射面和影响面要远远大于党内思想理论教育和团的思想教育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党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在教育对象范畴、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局限。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意识形态建构的社会历史性活动,它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教材,对高校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改造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武装,以期教育引导、组织动员高校知識精英投身融入执政党主导的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来,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属性、理论属性和组织属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依靠党的组织系统和意识形态工作部门协同推进,而组织和宣传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基本手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1-11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5.
[4]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厅,中央档案馆编研部.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1949—1956)[M].北京:学习出版社,1996:83.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北平地下党斗争史料[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371.
[6]刘佳.共青团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73-79.
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会2017年立项课题“群团改革背景下共青团青年政策智库研究”(课题编号2017B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周奕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