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嫦嫦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最关键的就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充分利用教材,并指导学生发挥想象,进一步拓展文本,带给学生更丰富的教学体验,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此达到教学目的。在学生享受阅读、感悟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自主积累多样的文字表达技巧,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资源;语用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如何应用语言文字去表达的综合性实践课程,教师在指导该课程内容时,应当将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上,要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针对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而言,小学生需要学习语言、感悟语言以及组织语言,最后结合自己的想法选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完成这一连贯性的语言指导,并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资料,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呢?
一、注重学法引导,迁移运用语言
在小学语文课程指导中,阅读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去自己思考文章中所要表示的内容,并进一步学习文章中的语言表达技巧,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而往往在很多实际教学中,教师都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自己对文章的所思所想,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因此,应当转变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运用语言的培养和锻炼。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打电话》一文,文章中的主要内容是讽刺了一个在公共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的事情,他却东拉西扯地花了两个多小时,既耽误了自己的事情,也耽误了别人的时间。根据其主题我们知道内容里会包含很多人物对话,因此在讲课中教师可用层递式引读的办法,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作者对各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比如说文章中打电话的那人对主人公说的一句话:“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唆。”由此教师就可针对该句进行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了解哪些基本信息?
生:告诉了我们打电话人物的姓名。
师:那么真的有人叫啰嗦吗?
生:没有,姓氏中没有姓“哕”的。
师: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是想暗指打电话人物很唠叨。
师:作者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何效果?
生:给人物描写可增添一点讽刺意味。
师:所以我们知道了,姓氏中根本没有姓哕的,编创者有意以“啰唆”命名人物名字,暗示此人说话絮絮叨叨,重复烦琐,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感,突出了对文中打电话人的讽刺意味。由此在学生们自己的语言应用和表达中就可借鉴并参考这一技巧,可有效增强自己表达内容的趣味性。
通过如此推陈递进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从基本的句子内容分析展开,从而挖掘出作者在表达方式上的独特技巧使用,不仅理解了文章内容,知道了作者表达的中心思想,还学会了对应的运用语言方式方法,且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对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有重要帮助。
二、巧妙启发想象,培养发散思维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逐渐深入,当下对学生创新型思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语文课程指导中,教师就需注意发散学生思维,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大胆去想象。在此,教师要充分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学生思维,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巧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比如说小学语文课程中《游园不值》这一篇文章,诗中有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针对该句的分析,教师就可有如下教学设计:
师:你们认为,句子中的“满”会是什么样子?
生:树叶茂盛,园子里的植物很多的样子。
师:那诗中所描写的“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以何种角度来观察的?
生:是从园外向园里看。
师:那如果我们站在园里看昵?你会发现什么?
生:园子里种着茂盛的杏树,杏树上还开着花,树枝向上攀着,树又高又大。
师:这些都是同学们用眼睛观察而发现的,那么除了用看的,还可以感觉到什么呢?
生:我们还可以听见鸟儿在树枝上叫,还有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还可闻到阵阵花香。
师:由此,我们从这两句诗中,就可在自己心里描绘出一幅春意嫣然图,诗句中的“春色”“关不住”,将这一美景拟人化,使得表述更加生动形象,同样站在园外,赫然冒出的一枝“红杏”则与园内春色形成了强烈对比,进而使得园中的美景更加丰富多样,带给读者的感受更加震撼。
采用这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为课堂营造一个较为活跃和灵活的氛围,还能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去感悟和学到更多的内容,达到充分发挥有限教材并拓展课文文本的目的。学生思维得到发散,自然对文中语言的应用分析会更深入,在今后的技巧训练中就可做到有的放矢。
三、有效拓展资料,提升语用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指导中,仅仅凭借教材的有限内容难以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课堂教学体验。适当的拓展资料,让学生接触更多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也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比如说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时,文章主要介绍了居里夫人在日复一日的烟熏火燎中,从一吨多工业废渣中提取了0.1克镭,以此证明了放射性元素镭的存在并把它分离出来,从而赞美了这种刚毅、顽强、执着、热忱的科学精神。联系该篇文章并将其与类似课文结合在一起,我们就可做出如下的教学设计:
师:文章中居里夫人有哪些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
生:居里夫人不顾工作环境的恶劣,仍然坚持进行科研工作,给人类社会做出了极大贡献。
师:我们还学过一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的大概内容同学们还记得吗?
生:记得,讲的是伽利略年轻时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了比萨斜塔,在塔中进行他的实验,最终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师:那么从这两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找到有關主人公的哪些共同特点?
生:科研之所以能够成功,与研究人员坚持不懈的科学研究精神有关。
通过这种连接主题类似但是表述不一样的课文资料,深化学生认知。教师在拓展资料时也要讲究方式,不能一下讲这一下讲那,这样很容易混淆学生认知,尤其是在小学生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某些认知还不够深入。
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方法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多加训练,而训练也要讲究方法,片面地让学生仿写或是重复表达不仅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还会大大降低学生的积极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想象能力,能够自主地发掘文中作者在不同人物描写或是不同事件描述中的语言使用技巧,由此达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目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