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依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渐提高。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义务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在不断转变。互助教学模式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相互帮助来提高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能力,并不断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互助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一、互助学习的涵义
互助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将班级进行合理的分组,在课堂上和课下进行学习探讨。在班级的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组,这样可以将班级里的学生组成不同的组合,更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同时通过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帮助,能够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迅速提高成绩,还能够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良好的互动效果。另外,在一定时间之后还可以进行小组重组和互换,这样能够让整个班级的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学习和沟通。在互助学习中,还能够从小开始培养和树立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互助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不仅是学生积累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还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互助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遇到单独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能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相互帮助进行问题的探讨和解决,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学生更加具有好奇心和活泼的性格特点,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極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互助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策略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互助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需要依赖于科学、合理的分组。在分组时,教师应尽力全面考虑,再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成绩、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合理的分组,应该遵循“互补原则”将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分组,这样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同时还需要在小组中安排基础中等的学生,这样能够带动小组整体成绩的提升[1]。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和应用时,可以让在教学之后分成小组进行练习,让掌握情况较好的学生来提问掌握较差的学生,这样不仅能够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所教知识,还能够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及时的巩固所学知识,从而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互助学习中,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和提倡学生来表达自身的观点以及对学习的看法,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不同方法的解题,尤其是在应用题中。例如,在四年级和五年级开始接触数学应用题之后,诸如同一个笼子中有多少中不同类型的动物这一类题中,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完基础的做题方法之后进行分组,引导小组来进行不同解题方法的讨论,这样既能够让学生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还能够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都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还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能够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2]。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不能够将自身的意志强加在学生的身上,教师应该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引导,同时还需要教师能够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互助学习中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信心,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师才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从而纠正学生错误的做题思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做题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玉花.互助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6(28).
[2]迪力奴尔·居来提.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之自主与互助模式[J].科技经济导刊,2016(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