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础教育阶段历史人文德育渗透

2017-09-11 06:26杨慧娟
黑河教育 2017年9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渗透人文

杨慧娟

[摘要]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学校德育必须按照时代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影响。以学生为中心,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合理组织历史课中的德育资源为突破口,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历史和现实,综合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民族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基础教育;历史;人文;德育;渗透

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关注和谐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更是我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我校基于现代人文精神与现代人文精神养育的理性思考,积极探索和构建高中学段人文德育体系。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在学科教学中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现代人文精神,提高历史人文德育的渗透能力。

一、明确人文德育的内容

教育是人的教育,人文德育重在体现教育的本质特征即人文性。人文德育由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品质组成,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为核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品德教育、文明礼仪和习惯养成教育和人格品质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德育课程建设为主要途径,实现综合德育目标。

1.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爱国主义为导向的热爱祖国、拥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集体主义为导向的尊重、关心、理解他人,团结协作——关心社会,为家乡、社区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邓小平理论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树立社会责任感。尊重人权,知法守法,抵制违法乱纪行为,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

3.文明礼仪和习惯养成教育内容:勤奋学习,立志成材,学习和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参加现代交往礼仪的教育与训练;讲文明,懂礼貌,孝顺父母长辈,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勤俭、勤劳,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军训、劳动及社会实践锻炼,培养艰苦奋斗精神。

4.人格品质素养内容: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开拓进取;健康生活、健全人格,宽容、合作,有坚强的意志品格和承受挫折能力。

二、正确理解历史教学目标要求

新课程教学目标,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目标,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人文品质要求:“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悟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智慧,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要求历史教师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学会生存,具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新课程的根本精神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有效的历史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具有实事求是、尊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历史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三、历史教学中进行人文德育滲透

1.依据教材,运用史实进行正面教育

教学必修三的文化发展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课,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外交、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针对这些在课堂教学时有针对性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如民本思想、关注民生、和谐社会理念、古代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等。教师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到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历史使命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社会意识、公民意识,以及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历史教学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在必修一政治文明史的学习中,通过对比分析《辛丑条约》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使学生认识到近代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逐渐加深,中国被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屈辱史。同时,中国人民各阶层不断抗争,如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黄海战役扬我国威,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结合中华民族具有锐意进取、敢于革新的精神进行德育教学。商鞅变法“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的变法理论是战国时代秦国推行的一次影响深远的改革,它使西部边陲国穷力单的秦国一变而成为地域辽阔的大秦帝国。宋代王安石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2.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搞好课堂教学,把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渗透在历史课程的每个课时以至每个环节之中。在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做好德育工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讲述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要求学生归纳近百年来中国各阶级的救国道路及其结果,在培养学生归纳问题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认清中国的国情。重视课堂教学,发掘历史学科的内在功能,利用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塑造健全人格

在历史学科的品德教育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

针对学生学习与竞争压力大而产生的厌倦、焦虑和自卑心理,以及对环境不适应及人际关系不和谐产生的孤僻、嫉妒、怯懦等心理问题,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典范事例来鼓励他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遇到因难和挫折能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不但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知识体系,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既要学会大气、大度做人又要明理做事,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历史人文德育渗透,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确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个体思想品质,推动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从而有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建树.曹雪芹[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2006.

(责任编辑 史玉英)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渗透人文
人文绍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