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绍了深度学习的理念及将深度学习的理念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些举措。提出了在数学课堂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来确立学生主体,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用深度学习理念来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一些尝试与思考。
【关键词】深度学习;有效教学;数学课堂
回顾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仔细回味“深度学习”的含义,才愕然发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教师的教学形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在数学课堂上,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能让学生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要倡导学生能发展自我思维,学会知识迁移,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所谓深度学习,是相对浅层学习而言的。深度学习并非教师教得如何深,而是学生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已有经验、心智相融合,并且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深度学习的基本理念是:教学应当把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作为基点,深度学习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摘下数学“严肃、枯燥”的面具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导入时设置带有悬念的问题,为上好整堂数学课打下了铺垫。如在教“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的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教师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再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我在课前讲“齐天大圣”孙悟空、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途中分桃子的故事。学生兴趣正浓时导入新课,环环相扣,再以这个故事结尾。
每一堂课的引入,都可以是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恰到好处耐人寻味的问题。一个故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故事,可以放下学生的心理包袱;一个故事,可以让整个数学课堂变得有趣起来。
2.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加到学习过程之中
小学生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教具、学具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让他们切实参加到学习过程之中,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数学课的重要保证。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时,让每个学生把长方体火柴盒的六个面糊上纸,每两个相对的面糊同样颜色的纸,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面。老师问:长方体有几个面,都什么形状?面与面之间有什么关系?因为学生亲自动手糊过火柴盒,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观察,都能有条有理的把观察的结果叙述出来。紧接着再引导学生观察其它部分。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加了这一教学活动,兴趣也很高,都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最后又由学生将长方体各部分的特征完整做了叙述,在此基础上老师又运用准确、简明的数学用语做出总结,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学生得到的知识进一步深化。
3.开展竞赛,激励先进
逞强好胜是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这一心理特征,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自主的、发展的、有潜能的、需要我们开发的宝藏,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是让多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少数学生参与。只要我们把学生看成朋友,相信学生,静下心来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潜能。教材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强的教学内容,这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及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等非常有宜处。如在教学一年级教学“9加4”的算法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小组之间比一比看看谁的算法多?学生通过努力发现有多种方法,并能一一說明理由,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对每种算法都有体会和收获,最后告诉学生在计算时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这样既能体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又能使全体学生逐步养成善于观察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数学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弥补缺陷,转变学生的状况,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数学,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增加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
【作者简介】
冯立新:男,1968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高升学校小学部校长兼数学学科教学工作。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