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生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培养

2017-09-08 12:38武雯婷叶回玉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武雯婷+叶回玉

【摘 要】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作为基本思想和方法,是高中地理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重要构成要素。地理学科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而区域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设计主题教学活动,以福建省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为例,以自主探究学习的形式进行区域地理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关键词】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区域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106-03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版)提出地理核心素养的新概念,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及地理实践力列为地理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作为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不可忽视的核心素养要素,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培养依旧是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以福建省这一区域为依托,探究其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为主题,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在区域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

一、区域地理教学活动与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培养之间的关系

地理学科最突出的两个特点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基于此的综合思维是学生分析、理解地理过程、规律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等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了解各地理要素的学习方式,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等方法,认识区域特征、掌握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区域认知分为不同尺度,尺度包括时间、空间两种,而空间尺度也是地理学最多关注的范畴,包括全球的大尺度到地方性中等尺度、小尺度。综合思维最多的体现就在于区域地理中,如何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各要素地理综合运用到具体的区域当中,是区域地理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

区域地理教学中,多以地图资料或与空间信息表达有关的图像资料的形式呈现, 通过分析这类地图、表格资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学生通过对地理的学习,对于气候、地形等要素知识及其相关图表的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认识区域内部各要素特点和从各种地图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区域认知能力、图表分析能力在区域地理教学中也是要着重培养的能力。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在区域地理知识中组成要素多样,地域跨度很大,综合性强,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來说,对区域地理的学习停留在对单一区域的知识学习,并未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区域认知,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所以,对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培养是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二、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策略

案例:山地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主题:福建省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呈现形式(导学案形式):

题目一:福建省内多为山地、丘陵分布,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其间也多河谷、盆地分布,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在福建省的西部和中部分布着闽西大山带和闽中大山带。东部沿海地势较为平坦,有丘陵、台地和沿海平原分布。地势总体呈现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征。

(1)结合福建省地形图,推断哪些地区降水较为丰富,并说明理由。

(2)结合福建省降水分布图,说明福建省降水趋势及原因。

参考答案:图3标示出的区域为降水较为丰富的地区。

理由如下: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运在动过程中,遇到山脉的阻挡,则会沿着山坡向上爬升,在一定的高度冷却,从而达到过饱和状态,易凝结形成降雨,这就是地形雨的形成。气流翻越过山顶后会不断下沉,温度则会不断地升高,出现干热的天气,在山地的这一侧形成雨影区。山地对气流有抬升作用,易形成地形雨,所以山地的降水一般比平地较多。因此,在福建西部的武夷山区及其他山区,气流受到抬升作用,易形成地形雨,降水就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多。

(3)福建省降水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原因是福建省西北部为武夷山区,多山地地形分布。海洋湿润气流在运动的过程中,受到武夷山脉的阻挡,受地形抬升作用空气凝结易形成降水,所以西北部降水较多。东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地势较低,抬升不足,不易形成降水。而且位于台湾山脉的背风坡雨影区,降水与西北部相比较少。

题目二:读“福建省7月等温线图”,思考甲乙两地分处武夷山脉的西北和东南坡低海拔地区,两地海拔相同,冬季甲地气温低于乙地,夏季则相反,试述原因。

参考答案:福建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冬季风冷而重,受到山地的阻挡在迎风坡一侧堆积,造成降温。而越过山脉后在背风坡一侧下沉增温,所以在冬季时处在冬季风迎风坡的甲地气温比乙地低。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夏季风带来丰富的水汽,受到山地的阻挡,迎风坡形成降水,导致降温。背风坡气流下沉,产生焚风效应,导致升温,所以在夏季处在夏季风迎风坡的乙地气温比甲地低。

1. 选取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乡土区域地理

教学内容为山地对气候的影响,以区域地理为依托,选取福建省为例。福建省内多山地、丘陵分布,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这种地形条件对福建省的气候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充分表达主要的教学内容,所以选取该区域比较合理。福建省的降水变化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递增,与全国范围的降水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趋势相悖,其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福建省地形的影响,这就突出了此次教学内容的主题,具有特殊性和典型性。选取学生所熟悉的区域进行分析,学生通过从图表中分析的地理信息和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地理信息,分析总结出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原因。在探究过程中,对区域内各地理要素和现象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地理思维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而且武夷山脉的东、西两坡降水和气温有明显差别,也是主要受到山地地形的影响,背风坡、迎风坡、地形雨、焚风效应等知识涵盖范围广,不仅与主要教学内容一致,而且多个地理要素的结合,学生通过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了综合思维能力,并形成正确地理思维形式,将总结的理论运用到其他区域当中。endprint

2. 创设乡土地理情景,培养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

建构主义认为,在真实情景中、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掌握方法、发展能力。以学生自己的家乡——福建省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作为题材,创设福建地形图、降水分布图、等温线图等文图情境。学生在其熟悉的地域探究相关的地理问题,容易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对于福建省的地形和气候这两个要素,学生有生活体会和经历,将学习过的地形和气候这两个地理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到具体区域中,分析具体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素养。促使学生将地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等抽象理论运用于解决问题中,还能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为乡土案例模型,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原有储备的知识,又产生了新的知识,有利于构建灵活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并分析各要素间的关系。学生学会读福建省地形图,培养了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学會读降水分布图和等温线图,培养了学生图表分析能力;在分析福建特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过程中结合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多个地理要素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方法以及生活中的感受自主探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得出答案。通过经纬度、轮廓、相对位置等特点判定区域概况,了解区域内的地形、气候等各要素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并将各单一要素综合联系,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学习方法,发展其逻辑推理、空间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三、建议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多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选取合理典型的区域案例,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通过区域案例引导学生构建基本的分析思路和框架,从而可以迁移到其他类似区域,做到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而不是割裂知识的联系,单纯讲解区域地理知识,导致学生仅学会一个区域内的相关知识而做不到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以区域为载体,突出教学的主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学习地理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的地理问题,切实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地理综合思维。

参考文献:

[1] 王建芹.谈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培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5).

[2] 谢兴伟.基于地理要素整合的区域地理复习策略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6,(6).

(编辑:张 婕)endprint

猜你喜欢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培养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下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的培养探究
对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的理解(连载二)
漫溯学生思维之湖,科学导航促思启智
区域认知与其他核心素养的联系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以整体思维统筹卓越法律人才本科教育
环视2016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政治之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