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中校园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

2017-09-08 20:21孔祥红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8期
关键词:农村小学探索

孔祥红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无处不在,应将综合实践课程与四大指定领域和校园环境资源等相互渗透和融合,同时立足课堂主阵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提问、去实践、去拓展,从而走进一个色彩斑斓而魅力无穷的世界。

【关键词】农村小学;开发资源;巧妙引导;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035-02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校园环境资源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与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小学中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中校园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是立足课堂,在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下,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合作学习、个性探究的前提下,在教学策略上采取调查、参观、访问、实验观察、演示等多种形式,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收集和加工信息、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有一双“慧眼”(会发现),有一张“巧嘴”(会提问),有一双“能手”(会实践),有一个“聪脑”(会拓展)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会发现

我们每天都在和学生打交道,可是是否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呢?如果你走进孩子的世界,你会发现很多现象,如孩子的书包大小不一,但都非常沉重;再如,有部分孩子不知不觉就戴上了眼镜,等等。看到这些现象,我们不能不感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我们都知道汽车有“盲点”,其实,我们人类的眼睛也有“盲点”,它往往会对身边熟悉的事物“熟视无睹”,这种“熟视无睹”就是我们眼睛的盲点,也是我们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盲点”。因此,我们不妨走进孩子的世界,如看见孩子扔了几张空白纸,这是一种浪费现象,我们以此来进行研究。

案例一:一位教师上课时,走进教室看见了一张白纸,就走到它身边,轻轻蹲下来,对着纸说:“你是谁?你怎么来到了这里?你的家又在哪里?”教师这一举动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们,孩子们都开始关注這“平平常常的纸”,教师引导他们走进“纸的世界”研究性学习。

以上案例说明,我们教师只要“蹲下身来看孩子”,就会发现他们身边最近的、可供研究的校园环境资源,把这些开发出来,就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活化的”校本课程研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校园环境资源都可以拿来研究,我们必须在将综合实践课程与四大指定领域和校园环境资源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基础上,同时遵照以下原则:①学生感兴趣。②具有研究价值。③科学整合。④学生能动手、动口、动脑广泛参与。⑤安全性。依照上述原则,我们巧妙加工学生的“观察盲点”, 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学校是儿童生活的基本空间,有着丰富的校园资源。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对自我、自然、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在了解生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

二、引导学生会提问

我们经常会对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牛顿坐在苹果树下,看见苹果掉下来,就产生了一个疑问:苹果为什么往下掉,而不往天上飞?其实,我们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应该这样问自己:果子从树上掉下来,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牛顿会对这样普遍的现象产生一系列问题,最后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我们做到经常这样问自己,即表明我们能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去适度开发和利用学生身边的校园环境资源,更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普遍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案例二:孩子们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有个别学生用拖车拖着书包,一位教师拍下图片,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从中发现问题。有学生说:我们的书包为什么这么重?有的说:我们能不背书包上学吗?还有的说:怎么给书包“瘦身”?

你们看,这些问题是不是“鲜活有力的校园环境资源”呢?这些资源有着无穷的生命力,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呢!如果我们针对学生“书包重”的问题,引导学生去称称自己的书包,亲身去实践一番,就比“书包重”这样抽象的概念强得多;如果针对“我们能否不背书包上学”的问题,去询问家长、老师,去查阅资料,结论肯定出人意料;如果针对“给书包瘦身”的问题,学生会产生一些稀奇的想法,等等。这真令人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研究的方向,把握这一点,在教学中引发生成,综合实践活动何愁教学资源呢?

三、引导学生会实践

有教师说:“现在的学生什么都不会,折、剪、缝、系等等一些初步能力都不会,看着他们动手,人都急死!动手能力太差了!”的确,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你们看看有哪些人去穿破衣服,有哪些人去缝缝补补呢?因此,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致力于教给学生方法,发展学生能力。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诞生的一门新课程。它充分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收集整理各种信息,动手实践操作等活动,逐步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学中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应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

案例三:一位教师引导学生“研究降落伞”,予以一步步仔细引导,着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降落伞的组成,然后看制作过程对照着制作简易的降落伞,后引导学生放飞降落伞玩玩,再引导学生去猜想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接着引导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单,最后引导动手实践,得出科学结论。

针对以上案例可知,当学生动手难时,我们不能坐视不管。我们可以进行动手能力的培训,让学生渐渐会“操作”,这不也是校园环境资源开发的一条途径吗?沿着这条途径,我们引导学生广泛实践,体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劳动实践、服务、技术实践等,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会拓展

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了一系列的探究能力,这些方法和能力最终是为孩子们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服务的。因为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地方性色彩较浓的开放课程,它具有其区域特色和实践价值。小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走进家庭、走进社会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资源中,选取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1. 走进校园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校园生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达到在课堂上进行充分实践之后仍意犹未尽,自然延伸到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的目的。如学生对“班级的垃圾”进行了研究后,就自然会对“校园的垃圾”产生探究的兴趣。由此而产生了“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方式”等等的研究,进而产生了“建议书”“倡议书”等等代替校园正能量的言论。

2. 走进家庭

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迈进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生活是色彩斑斓的,饮食起居、休闲娱乐、消费与理财、护理与保健等都是家庭生活的内容,以充满情感的家庭生活为着眼点,不断生成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生活化的拓展策略之一。如学生学了《班级的安全隐患》后,自然而然地走进家庭,对家庭的用电、用水、用气,防火、防毒等等隐患进行研究,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

3. 走进社会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做,要真正做,以社会为学校。这样,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来。”前面学生学了《研究降落伞》的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社会上继续探究降落伞,有的同学研究下降得最慢的降落伞,还有的组织开展“护蛋”比赛,有的了解降落伞的科学原理等等。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借给我们教师“一双慧眼”,让我们带着好奇心走进孩子的世界,生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探究主题,以此作为“关注点”“生长点”,立足课堂,巧妙探索,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提问、去实践、去拓展,从而走进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无处不在”的新天地!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之花越开越艳,开满全球!

参考文献: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

[2]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张 婕)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小学探索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湘西州农村小学“营养餐”问题及对策研究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