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驰+王随郧
【摘要】 目的 评价腹腔镜下行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A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行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 术后对患者随访6个月, 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 患者的痛经症状评分(33.5±7.6)分低于治疗前的(87.4±11.2)分, 使用卫生巾(11.6±3.2)片/月少于治疗前的(29.4±7.3)片/月, 子宫体积(63.8±8.6)cm3小于治疗前的(117.6±14.5)cm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下行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可靠, 作为一种微创的手术方式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宫骶韧带切断术;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2.026
子宫腺肌病 是妇科常见疾病, 是指子宫肌层内存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在激素作用下发生的一种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 弥漫性病变和(或)局限性病变[1]。临床主要表现为痛经、月经量增多、子宫增大及不孕, 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治疗子宫腺肌病主要为药物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疗程较长, 停药后易复发, 因此手术治疗已成为子宫腺肌病的重要方法[2]。作者近年来对本院收治的4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行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2月~2016年9月间收治的4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超声、CT、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检查确诊, 具有典型的子宫腺肌病临床症状。患者年龄最小29岁, 最大48岁, 平均年龄(35.3±4.5)岁, 病程1~9年, 平均病程(4.2±1.9)年。
1. 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2~7d行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 于脐上作1cm 大小的纵形切口, 使用气腹针穿刺入腹腔, 建立CO2 人工气腹, 气腹压维持在1.6~1.9 kPa。10 mm Trocar 穿刺成功后, 置入腹腔镜, 然后于双侧髂前上棘内侧3 cm处各穿刺5、10 mm Trocar 为操作孔。入腹后常规在腹腔镜下探查盆腔, 盆腔粘连者应先分离粘连, 然后打开圆韧带与输卵管之间的腹膜, 向两侧分离阔韧带前后叶, 沿输尿管走行分离宫旁组织, 游离时的力度不可过大, 以免损伤阔韧带组织。找到子宫动脉后使用双极电凝钳电凝并阻断子宫动脉, 暴露宫骶韧带, 使用抓钳在靠近子宫颈处拉紧宫骶韧带, 使用单极电刀将韧带切断。
1. 3 观察指标 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 采用慢性疼痛分级问卷法对患者的痛经情况进行评价, 评分为0~100分, 评分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重。根据患者每个月使用的卫生巾片数对月经量进行评价, 术后复查超声观察子宫体积变化。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患者的痛经症状评分(33.5±7.6)分低于治疗前的(87.4±11.2)分, 卫生巾(11.6±3.2)片/月少于治疗前的(29.4±7.3)片/月, 子宫体积(63.8±8.6)cm3小于治疗前的(117.6±14.5)cm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血管生成、内膜细胞侵袭与增殖、甾体激素、免疫和遗传等相关因素均参与了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和发展[3, 4]。手术是目前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主要方法, 由于子宫腺肌病病灶多为弥漫性, 且界限不清, 因此彻底切除病灶的可能性较小, 只能暂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术后易复发。而子宫切除术易导致患者术后内分泌失调, 且不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5], 临床急需寻求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术式。
腹腔镜手术作为一种微创手术目前在妇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研究采用腹腔镜下行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患者的痛经癥状得到显著改善, 月经量有明显减少, 子宫体积有明显缩小, 这与刘宇等[6]报道一致。腺肌病灶组织较正常组织更易缺血, 术中阻断子宫动脉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的同时使术后子宫内的残留及散在异位病灶坏死、吸收[7], 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由于支配子宫的神经是沿宫骶韧带到达宫颈处形成多个神经节, 因此术中切断宫骶韧带可有效阻断来自子宫的痛觉传入大脑及脊髓, 从而达到缓解痛经症状的目的[8]。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行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能达到有效去除病变、保留器官及其功能的目的, 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震宇, 李梦慧. 子宫腺肌病及其保守性手术治疗.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3, 29(1):26-28.
[2] 马荣丽, 关铮. 子宫腺肌病保守性手术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4, 41(6):628-631.
[3] Mehasseb MK, Taylor AH, Pringle JH, et al. Enhanced invasion of stromal cells from adenomyosis in a three-dimensional coculture model is augmented by the presence of myocytes from affected uteri. Fertil Steril, 2010, 94(7):2547-2551.
[4] 蔡仕彬, 何佳. 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4, 29(3):305-309.
[5] 成九梅, 段华, 刘芸, 等. 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灶挖除及子宫动脉阻断治疗子宫腺肌病的长期疗效分析. 北京医学, 2014, 36(1):19-23.
[6] 刘宇, 杨颖, 晁利娜.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30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35):8731-8732.
[7] 彭存旭, 李景刚, 郝贤华, 等. 腹腔镜下多术式联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观察.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4, 30(6):475-478.
[8] 张丽, 王靖雯, 刘宏侠, 等.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宫骶韧带切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临床观察.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09, 32(2):112-113.
[收稿日期:2017-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