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 任建兰 程 钰
( 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与区域创新体系构建*①
王亚平 任建兰 程 钰
( 山东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绿色发展以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路径,涵盖了资源环境友好、经济效率高和社会公平三个方面,科技创新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我国绕开“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为工农业提供绿色生产方式,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为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提供绿色产品,最终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的绿色发展。从区域视角构建生态理性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是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从协同创新、制度保障、文化环境等路径深入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协同创新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10.16456/j.cnki.1001-5973.2017.04.005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时代的“白色发展”、农业文明时代的“黄色发展”和工业文明时代的“黑色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大规模使用使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人类以科技为手段不断向自然索取而积聚资本。技术理性的思维方式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依赖科技解决②温慧君:《当代生态文明建构路径选择——从技术理性到生态理性》,《人民论坛》2014年第5期。。但20世纪以来的生态危机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促使人类充分认识到技术理性思维根源下人对自然的野蛮控制征服必然会对人类自身造成更大的危害,懂得人类的发展应该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绿色发展”为理念的生态文明时代。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战略,提供了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如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③樊杰: 《“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驱动对我国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影响与适应》,《经济地理》2016年第1期。④卫兴华:《创新驱动与转变发展方式》,《经济纵横》2013年第7期。。学术界对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但系统深入探讨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支撑路径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在理解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尝试探讨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机理以及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路径,对中国绕过“中等收入陷阱”、走绿色发展道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一)绿色发展的含义
绿色理念起源于大卫·皮尔斯1989 年的著作《绿色经济蓝皮书》。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体现了中国的绿色发展思想,从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相互协调视角提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迈向绿色经济》和2012年“里约+20”会议推动了绿色发展的深入研究。胡鞍钢强调绿色发展是绿色经济、绿色财富、绿色福利的全面发展,以资源效率提高、生态资本增加为特征,以绿色创新为主要途径,以积累绿色财富和增加人类绿色福利为目标,实现人地协调发展为宗旨。*胡鞍钢:《中国:创新绿色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3页。绿色发展的内涵丰富,从字面语义上讲,包括绿色和发展双重含义。“绿色”和大自然、植物密切相关,意味着发展过程中对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即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发展”意味着在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或者说,在自然资本的边界之内,不断扩大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效率,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人类追求福利并消除贫困最终达到社会公平,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那么,绿色、发展合起来就涵盖了资源环境友好、经济效率高和社会公平三个方面。笔者对绿色发展的内涵界定如下: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基础,以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方式,目的是满足人的需求——经济效率高,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社会公平,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环境友好,最终目标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的内涵认识有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从约瑟夫·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的概念,到20世纪60年代华尔特·罗斯托提出技术创新,再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融合,于20世纪90年代产生了科技创新的概念。张来武认为,科技创新是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到生产过程,提升产品价值和竞争力的过程。科技创新就是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市场应用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张来武:《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软科学》2011年第11期。方丰、唐龙认为,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三种类型,三种创新类型协同演进。*方丰、唐龙:《科技创新的内涵、新动态及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撑机制》,《生态经济》2014年第6期。杨东昌认为,科技创新是贯穿于整个科学技术活动中的所有创造新知识、产生新技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科学技术活动和经济活动。*杨东昌:《试论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系统构成要素》,《科技信息》2007年第1期。邵洁笙、吴江认为,从作用范围的层次看,科技创新可分为企业、区域和国家科技创新三个尺度。*邵洁笙、吴江:《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的内涵及其相关关系探讨》,《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2期。
总的来看,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科技创新包含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科学侧重新发现、新知识的理论层面,而技术关注生产工具、生产工艺等应用的实践层面,科学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使技术得以改进提高,而技术的应用使科学实现市场价值并激发科学更好地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科技创新就是科学、技术创新实现其市场价值并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按照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我国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驱动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要素驱动阶段,依靠短期内增加土地、劳动力和矿产资源等资源投入来实现经济利益。资源立国的要素驱动特点突出*杨淑华、朱彦振:《中国绕过“中等收入陷阱”的路径分析——基于经济发展驱动力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第5期。,但伴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的出现,经济发展的进程受到了阻碍。第二个阶段是需求驱动阶段,内需和外需决定了国内外市场的大小,进而决定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一系列刺激需求的政策应运而生,但国内消费、投资和出口动力持续不足。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供给侧改革从制度的层面提出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创新驱动发展在本质上是通过科技要素的供给,促使传统的生产方式向以知识为中心的创新发展转变,这是克服“陷阱”的关键。*王永芹:《对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思考》,《河北学刊》2014年第2期。
目前,制约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瓶颈是投入产出效益低、竞争力缺乏。依赖科技创新,可以发现新的清洁能源,并提高现有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或者研发新的生产工具、生产工艺,从而以较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获得较高的效益,降低单位产出的成本并对环境友好节约,增强国家(宏观)或企业(微观)的竞争力,从而增强国家或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内生动力。
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首先,科技创新为绿色生产提供支撑,从而实现生产方式向绿色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其次,科技创新通过提供绿色科技产品引导绿色消费,为绿色生活模式的构建奠定基础。科技创新使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空间绿色化。
图1 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影响路径
(一)科技创新支撑绿色生产方式并促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科技创新实力提高,保证工农业的绿色、可持续生产,并发展起新兴环保产业,使社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向外推移,从而使较多的人口享受到较高的生活水平*王雅鹏、吕明、范俊楠等:《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年第2期。;使大量潜力资源、能源转化为现实资源,而且提高现有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增加资源的实际可利用量,有效缓解我国人口对资源的压力;通过污染物的排放治理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减轻对环境的破坏,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文明,这也正是科技创新的意义所在。
1.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绿色生产
根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农业科技创新将从生物育种、智慧农业、机械装备和生态环保四个方面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支撑。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首先,通过优良农作物品种、畜种的培育,提高了农作物、畜禽的单产和抵御病害的能力,从而减少化肥、农药及抗生素等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益,同时,生产出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保证了我国居民的食品安全;其次,科技创新使“智慧农业”成为可能,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环节,构建“互联网+”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生产全过程监测预警,农产品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齐全,构建高效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管理体系,使农业风险降低、农民增产创收,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再次,通过研发智能高效、功能实用的新型农机装备,会大大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提高土地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土地资源利用更加集约。新型渔船通讯导航、安全救助等设备,保障渔船安全生产。目前,我国农业先进设备进口比重大,需着眼长远,加强农业机械设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创新能力;最后,农业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技术如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处理,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农药残留治理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等技术创新确保农业生态环境绿色、安全。
科技创新通过提升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出口创汇值,保障绿色安全的农业生态环境向全链条增值和品牌化方向转型,从而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另外,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的发展质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李佐军:《“十三五”我国绿色发展的途径与制度保障》,《环境保护》2016年第11期。、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有重要作用,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图2 科技创新对农业绿色发展的支撑路径
2.技术创新促进工业绿色生产
在三次产业中,工业对能源、矿产资源的消耗程度大而且废气、废水、废渣等排放多。目前,我国有很多工业企业处在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产出的“三高一低”模式的发展阶段。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通过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节能设备,一方面推动钢铁、煤炭、石化等传统工业质量的改进与效率的提升,增强了传统工业的活力,并实现工艺节能和技术节能,同时新产品有了更高的附加值和更大的市场竞争力而获取更大的收益;另一方面,污染物处理技术、循环利用技术创新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和对环境的友好程度,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环境税降低。科技创新使企业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红利,同时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进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推动企业坚持技术创新走上绿色生产常态化之路。
由于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短期获利不明显等因素,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往往缺乏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加上企业创新人才的短缺,使企业技术创新难以延续,从而阻碍了企业绿色生产的道路。要克服这一弊端,就需要地方政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资金、人才、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激励,帮助企业建立一个良性的科技创新机制。企业尝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甜头之后,就会激发创新活力,从而形成一个产学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同时,通过法律法规和环境税、排污税等硬性体系约束,迫使一些非绿企业无机可趁,从而关停高投入、低产出的企业或者主动改进生产方式为绿色生产,达到企业和政府的协同创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
3.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绿色升级
科技创新通过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农业、工业的绿色生产提供支撑和路径,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三废”排放,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使产业结构绿色升级。作为科学创新主体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基于对科学研究和对新发现、新知识的兴趣,以强大的智力支撑,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等“绿色”、“无烟”产业的发展,例如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和信息产业等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同时,增加就业岗位,使社会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技术含量高、收益高,并使得新发现、新知识实现其价值被认可和应用,这又会反过来增强创新主体的科学创新动力,形成“循环累积效应”。
科技创新通过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使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发展耗能少的产业,实现结构节能,并提高资源、能源投入产出比,增强国家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和地位,有效地突破目前绿色发展的瓶颈。
图3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路径
(二)科技创新为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奠定基础
绿色生活模式的构建可以集聚公众的力量推动绿色消费,绿色消费可以直接降低能耗、对环境友好,同时又可以引导形成绿色市场,敦促生产单位关注绿色产品和绿色设计。《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培育新型绿色生活方式,形成勤俭节约消费观,开展绿色生活行动,推动公众生活、消费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绿色生活消费方式转变。推进绿色生活方式的关键在于绿色产品的供给,绿色产品耗能少、无污染,节能环保、使用方便,但绿色产品的研发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持。
一方面,科学创新直接为公众居住、出行、生活提供绿色产品。如新能源汽车、节能电动车安全、环保、低碳,既满足人们的出行便捷的需求又绿色环保;风能、太阳能发电无污染、可再生、收益高;科技创新研发的新型建筑材料,包括新型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陶瓷材料、新型化学建材、装饰装修材料等,即节能又实用。现代科技推动着人类出行、居住等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健康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技术创新通过替代消费和循环利用技术引导绿色消费。当公众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过大时,科技创新通过研发替代品,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对环境友好,也能减少对某种资源的大量消耗,通过替代消费减少了能耗;循环利用技术使“宇宙飞船经济”得以实现,使资源和生态空间利用更加节约集约,废弃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节能减排。
节能技术及替代消费减少对能源的需求,新能源开发实现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循环利用技术提高现有资源能源利用率,有效解决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不足的矛盾,并有助于我国能源安全的提高。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文化,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构建绿色、健康、文明的美好家园。绿色产品的认证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和宣传推广,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亟需提高。
图4 科技创新推动绿色生活、绿色消费
科技创新对绿色生产、绿色消费产生正向效应,但是我们也要警惕“技术理性”的抬头,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作为人类认识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具”,应以生态文明为理念,以绿色发展为追求方向,构建生态理性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指出,提升区域创新体系竞争力,促进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从区域视角构建绿色科技创新体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域创新体系构建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支撑性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推进区域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杨尚东:《国际一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的特征分析》,《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2期。
(一)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界定
区域创新体系是实现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由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以及创新环境三部分组成。*姜照华:《区域创新与生态效率革命》,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23页。创新主体是科技创新体系最关键的部分,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质量与推进程度,包括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的中介机构、政府等,各主体通过发挥自己的功能与其他主体产生联系,从而体现出整个系统的优势。*黄娟:《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兼论中国特色绿色科技创新之路》,《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第2期。创新要素包括信息、知识、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创新需要的要素,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创新环境包括制度、管理和文化环境等,保障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顺利实施。
区域创新体系应包括各个创新主体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根据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支撑路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农业持续化的科技体系、食品绿色化的科技体系、工业生态化的科技体系、高新环保科技体系、资源能源开发与节约化的科技体系、废物资源化和污染处理的科技体系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体系等。创新主体应围绕上述推动绿色发展的科技创新内容,整合区域创新要素,实现各自领域的科技创新。
图5 区域创新体系构成示意图
(二)区域创新体系的实施路径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因此,区域创新体系从协同创新、制度保障和文化环境三个路径构建。
1.协同创新: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是实现各地区地域分工、共同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区域一体化、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关键。*王志宝、孙铁山、李国平:《区域协同创新研究进展与展望》,《软科学》2013年第1期。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69年提出协同理论,指出协同是在复杂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超越各要素的单独作用而形成整个系统的联合作用。区域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在区域内部联动发展,区域科研机构、科研人员和科研项目协同合作,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最终实现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提高和科技竞争力提升。
区域协同创新有两种组织形式:一种是区域内部创新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之间的合作互动,如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实现区域内不同功能部门间的协同创新。例如,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由农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农业生产结合,农产品面向企业,结合了不同创新主体的优势,也加强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种形式是区域之间的空间联系,通过创新要素(信息、技术、知识、人才、资金等)的流动和重新配置,联结不同区域,充分利用不同区域优势提升总体发展能力。例如,长三角科技创新体系通过整合区域优势形成科技创新合力,通过产业集群形成创新基地,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实现整个区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不断带动周围地区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管理的提高。
2.制度创新:优化科技创新软环境
科技创新软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市场体制等,制度创新是有效聚合创新要素、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解学梅:《协同创新效应运行机理研究》,《科学学研究》2013年第12期。建立高效、合理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综合、客观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为科技创新搭建良好平台。
首先,国家建立科技创新体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持续创新的动力。明确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等创新主体的功能定位,鼓励企业和各科研单位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引进吸收创新能力,自产自研降低成本。但是,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其正外部性和溢出效应显著,即可能导致其他企业的“搭便车”现象,这导致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需要国家、地方政府对创新能力强的创新主体给予丰厚的财税优惠和综合配套设施的奖励,同时加强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当然,还需要构建一个客观综合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科技创新标准,约束“非绿色”科技的推广应用,采用法律法规、行政等强制性手段加强研发活动和市场秩序的监督和管理。其次,政策引导科技创新的重点和方向,例如扶持绿色科技为基础的产业,推广低能耗、无公害、低污染的清洁生产技术;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并通过减免资源环境税,引导绿色科技产业的发展。通过法律法规等硬性制度约束和政策导向、激励机制的引导构建法制保障有力、创新动力持续、创新氛围浓厚、创新环境和谐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和释放全社会的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最后,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根据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以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拓宽高层次人才的开放培养渠道,通过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而实现人才兴国。
市场机制能推动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市场主要通过消费需求影响价格来提供信息发挥作用。一方面,消费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市场的消费需求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价格,需求大则产品价格高,高利润追求使创新主体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而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使科技创新多元化。需求量大的产品价格上涨,会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改变,转向价格能接受的新替代品,需求的改变缓解了现有资源的紧缺,也促使科技创新多元化发展。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的价格机制有时并不能很好地体现需求,市场也会失灵,资源配置效率低,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监管市场秩序,防止肆意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扰乱市场等,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良性市场环境。
3.文化创新: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科技创新使文化的发展和表现形式多样化,反过来,文化的发展也会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及学以致用的思想,使人们不求创新或者创新发现只是为了有所用,不是对知识本身的探索与追求。随着科技创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形态和思想形态发生改变,社会文化也不断发展创新,一个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宽松文化环境能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也会成为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
政府管理和评价机制需要文化创新。我国的管理体制是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因此,国家的政策导向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观念意识,政府应该对创新的大环境构建负主要责任,不仅要在国家战略、政策等理论层面倡导,更要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和评价这一实践层面。避免学术被行政干预,倡导学术环境开放、自由、兼容,宽容学术研究的失败,对研发周期长的创新活动给予支持,对科研人员的职称考核、评价采用较客观、合理的方式,对自主创新、有贡献的科研成果提供丰厚奖励并对成果产权予以保护。成立自主创新鼓励基金,激励全社会各行各业都参与创新,逐渐使创新精神成为社会各个成员共有的精神。
企业的灵魂是文化。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文化能有效推动其创新氛围的建立和创新机制的形成。例如,海尔集团能在短短三十几年时间发展壮大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文化是推动其发展的主要力量,“休克鱼”都能被海尔文化激活。那么海尔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呢?每个员工都是海尔的创客,人人都是海尔文化的参与创建者,创新氛围浓厚。
小到企业,大到国家,只有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文化氛围才能催化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励人才不畏艰难、不带功利地投身于开拓创新中,因为个人创新劳动被尊重,自我价值得以实现。
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绿色发展就是要“转方式、调结构”,即变传统生产方式为绿色生产,并促使产业结构的绿色升级。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的实现提供了路径支持,通过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推动绿色发展。一方面,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的绿色生产,保证农业生态环境的安全、稳定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使农民增产创收,从而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促进非农产业的绿色生产,并催生新的产业,改进“三高一低”的、非绿色的生产方式,降低投入产出比。同时,循环利用技术也使得资源循环利用、向环境的排放减少,延长产业链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是绿色发展的内涵体现。科技创新在转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外,科技创新通过提供绿色产品为绿色生活、绿色消费提供支持,但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绿色产品的监管和推广,同时,公众的消费观念也要转变,也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优化科技创新的软环境。
绿色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应始终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从区域视角构建绿色科技创新体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域协同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抓手和路径,需要与制度创新、文化创新协同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和城市创新力的评价与提高路径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将为我国绕开“中等收入陷阱”走绿色发展道路提供动力支持,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
责任编辑:寇金玲
Influence Mechanis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n Green Developmen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ystem
Wang Yaping,Ren Jianlan,Cheng Yu
(School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
Taking green production and green consumption as paths, green development covers three aspect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riendliness, high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social justi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green development and also the driving force for avoiding “middle-income trap” and for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t provides a green production mode for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promotes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supplies green products for a green life so as to finally realiz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life and ecology. Regionally, to build a new system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ith ecological rationality is the critical starting as well as ending points for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further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paths such as synergy innovation, system guarantee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re needed.
green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egional synergy innovation
2017-05-16
王亚平(1985— ),女,山东莱西人,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任建兰(1954— ),女,山东莱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钰(1984— ),男,山东安丘人,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环境规制作用下中小尺度区域污染产业空间演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机制及情景模拟”(41501124)和“生态脆弱型人地系统可持续性评估与空间均衡研究”(41571525)的阶段性成果。
K902
A
1001-5973(2017)04-006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