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文坛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其所创立的“冰山理论”久负盛名。在《白象似得群山》中,作者运用象征及叙述者视角等手法,实现了小说的空间建构。本文运用弗兰克、查特曼的相关空间理论,旨在对小说的空间性进行解读,以期挖掘文本的深意,更好的理解海明威作品的整体性与逻辑性。
关键词:《白象似的群山》;空间理论;象征;叙述视角
一、引言
(一)海明威与《白象似的群山》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是美国文坛著名的小说家、短篇故事作家及记者。他惜墨如金且轻描淡写的写作风格,特别是其“冰山理论”,对二十世纪的小说创作影响深远。
《白象似的群山》出版于1927年,是海明威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该小说虽短小精悍,却颇具深意,堪称作家写作风格的典范。小说讲述了一对年轻的美国青年男女在西班牙的小火车站候车,男子极力劝说女友去做一个小手术而女友却不愿意。最终手术做没做,作者没有给予回答,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了。
(二)弗兰克与查特曼的空间理论
1.弗兰克的空间理论
1945年,英国学者约瑟夫·弗兰克在《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空间形式的概念。所谓空间形式,是对文本的时序设置与情节关系的一种象征和隐喻的表达。空间形式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时间流程的中止、并置的结构和小说中的空间化情境。此处的“并置”,指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那些有利于叙述过程之外的各种意象和暗示、象征和联系,使他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从而结成一个整体;换言之,并置即词的结合,是对意象和短语的空间编织。
本文从并置结构这一层面出发,通过分析文中所含的并置象征,解读文本的空间性。
2.查特曼的空间理论
经典叙事学从“故事”和“话语”两个层面对“空间”进行了探讨。1978年,叙事学家查特曼在《故事与话语》中首次提出了“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两个概念。
“故事空间”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则是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本小说中故事外叙述者进行叙述时的空间,我们无从知晓。因此,只能对小说中的“故事空间”进行相关的解读。
二、《白象似的小山》的空间性
(一)从弗兰克的空间理论看《白象似的群山》
象征是复杂晦涩内心活动的外在呈现。《白象似的群山》中含有“群山”、“白象”、“场景”等众多意象。相同意象的反复出现,及不同意象的共同使用,使小说的含义得以丰富、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人物的心理空间得以构建。
文中最重要且反复出现的两个意象为“群山”和“白象”。美国评论家倍克尔在《高山与平原》一文中谈到:“高山”等于“生命和家庭”,它与“和平和宁静、尊严、健康、幸福以及美好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群山”象征了无限美好的家庭幸福。据《海明威传》作者梅耶斯对“白象”的解释:“白象”是“想象中的动物,代表无用之物,即未出生的婴儿”。由此可知,白象在文中指代两人爱情的结晶——未出生的婴儿。
女主人公三次眺望远处的群山,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第一次,她说“它们看上去像一群白象。”这表明她对美好的家庭生活有坚定的信心,希望保留两人爱情的结晶。第二次,她说道“这些山美极了,”“看上去并不真像一群白象。我刚才只是说……山表面的颜色是白的。”这表明她对美好生活的信念开始动摇了。第三次,山已不再有“像白象”似的感觉,同时她注意到了“群山”位于“干涸的河谷”旁。这表明姑娘不再期盼心系的美好生活,她的梦想也彻底毁灭。
由此看出,伴随着两人关于一个小手术的谈话,姑娘的情绪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她对外在景物的描繪反映了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从一开始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到最终的失望。“群山”、“白象”等象征表面上没有太多的关联,却互为参照;“群山”是姑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而“白象”是美好生活“场景”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象征的并置,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欣喜、失落等微妙变化传达出来,共同构建起小说隐秘的心理空间。同时,故事的深义更加明晰、连贯性显著增强。
(二)从查特曼的空间理论看《白象似的群山》
“故事空间”与“话语空间”是查特曼空间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白象似的群山》采用的主要是戏剧式或摄像式视角,叙述者只是像一部摄像机一样,客观的观察和记录人物的言行。叙述者所描述的环境,是发生在这个地点的人与事。小说的“故事空间”,主要在于客观物质空间及人物心理空间的建构。
1.物质空间
小说开篇,叙述者像摄像机的镜头一般,为我们呈现了故事发生地的周边环境。“埃布罗河河谷的那一边,白色的山岗连绵起伏。这一边,白地一片,没有树木……一串串竹珠子编成的门帘挂在酒吧间敞开着的门口挡苍蝇。”这种对客观物质世界景物的描写,展现的是物质空间。
摄像机视角的运用,引导读者屏气凝神、紧跟着叙述者的脚步,瞭望即将呈现的一切。物质空间的营造,不仅使故事的维度得以拓宽,也给人一种故事发生的真实感,仿佛我们也身处偏僻、遥远的小车站一样。开篇环境的描写,奠定了下文沉闷、压抑的基调。远处连绵的群山、周围空旷的环境以及闷热的天气,预示了下文要讲述的故事同样使人内心压抑。
2.心理空间
叙述者两次借助故事中姑娘的视角,展现远处的风景。第一次“姑娘正在眺望远处群山的轮廓。山在阳光下是白色的,而乡野则是干巴巴的一片。”第二次,“铁路对面,在那一边,埃布罗河两岸是农田和树木……一片云影掠过粮田;透过树木,她看到了大河。”
姑娘眼中出现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一幅荒芜沉闷,一幅生机盎然。这既是故事发生地客观存在的,又是她内心复杂心理活动的呈现。对于堕胎与否,她难以抉择。选择了堕胎,表示姑娘要与没有担当的男子,继续过没有生机与未来的生活。未来的生活会像眼中干涸的土地一样,令人压抑窒息;选择生育,表示因孩子的降临,两人的爱情会继续保持新鲜活力。未来的生活会像粮田树林一样,充满生命的希望与活力。通过姑娘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她的内心世界,即小说里蕴含的心理空间。
采用人物视角,避免了叙事者视角呈现景色的单调乏味、强加于人之感。同时,故事的深意也得到传达。故事外叙述者眼中的风景,构建的是外在的物质空间,主要起到为后文奠定基调的作用;故事中人物眼中的风景,构建的则是人物的心理空间,为读者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可能。
三、结语
《白象似的群山》这部小说,虽短小精悍,却含义丰富。运用象征手法及转换视角,海明威使“海面下的八分之七”跃然纸上。并置象征与人物视角的使用,增强了小说的空间感,使小说的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层次分明。不同象征的并置,丰富了小说内容,构建出人物的心理空间,实现了小说逻辑性与连贯性;透过不同的视角,故事的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逐渐凸显,文章缺失的意义得以补足。
参考文献:
[1]董烨华.文学空间与叙事理论[J].外国文学,2012(2):117-119.
[2]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M].李子叶,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5.
[3]曲静.解读海明威的“八分之七”——析《雨中的猫》与《白象似的群山》的象征手法[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3):71-72.
[4]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M].北京:三联书店,2003.
[5]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孙玉超.对《白象似的群山》中象征意象的解读[J].语文建设,2013(2):26.
[7]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秦林芳,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8]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
作者简介:吴华(1989.09-),女,汉族,山东淄博人,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英美文学方向。endprint
北方文学·上旬2017年24期